河北卫视打造国内首档盲游式文化旅行节目《你要去哪儿》收官
7月4日晚,由河北卫视打造的国内首档盲游式文化旅行节目《你要去哪儿》温情收官。自开播以来,《你要去哪儿》热度居高不下,不仅在播出当晚晚间黄金档电视节目融合传播指数榜位列前茅,截止目前,微博主话题阅读更是超过3.6亿,引发网友积极互动,屡屡破圈。
回顾整季节目,《你要去哪儿》通过盲游这一创新形式,用镜头真实地将燕赵大地的美景、风俗、文化展现在世界面前。路人各异的人生故事背后,更让我们看到朴实热忱的河北人民,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
《你要去哪儿》迎收官夜 王小骞、夏天终夺魁
两组行者,历时数十天的盲游之旅在7月4日晚迎来决战之夜。为了赢得比赛,王小骞和夏天使出杀手锏,以猜谜的形式,吸引前往木兰围场的路人自动“上钩”,“幸运地”一把直达终点。而方琼、程程则乐极生悲,因忽略细节与胜利擦肩而过。
当直升飞机出现,原本在承德七家小学与孩子们互动的方琼、程程瞬间意识到自己已经输了比赛,泪水夺眶而出。这泪水中有对失败的懊恼,更多的则是对旅途的眷恋和不舍。
回顾整个盲游之旅,两组行者着实不易。风餐露宿、放羊造雪、争吵崩溃,9000多公里的旅程见证着他们的一路的艰辛与执着,但这一切的委屈都在公益任务完成的那一刻化作了欣慰的微笑。经过四人商议,胜利一方王小骞和夏天决定将九万多的公益金捐给义务举办“小课桌”的严奶奶,为孩子们置办各种学习用具,以此致敬她对留守儿童、对故乡的无私大爱。
节目里,行者们欢笑落泪,节目外,网友们感同身受。在收官之际,不少网友纷纷在官方微博、抖音留言,表达不舍,期待第二季更美好的遇见。
创新盲游突破传统制式 多重匠心打造沉浸式体验
一档综艺节目,为何能获得观众如此青睐?笔者认为,一切要从《你要去哪儿》创新的节目形式说起。在多年的电视创作中,文化旅游类节目大多以直接介绍风景地、体验当地美食美景为主,节目设计痕迹明显。面对可以预想到的节目桥段,观众已失去新鲜感。
而《你要去哪儿》则突破传统制式,创新引入“盲游”概念。下一秒,行者们要去哪儿?不知道!行者们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和事?不知道!整期节目,路人去哪儿,他们去哪儿。路人干什么,他们干什么。对前路的未知和好奇,极大地刺激了观众的兴趣。观众和行者视角的统一,让观众在看节目时,获得了极大的沉浸感体验。
而节目综艺角色的设置,也别具匠心。在《你要去哪儿》中,除了两队行者,没有明星飞行嘉宾,没有专家讲解。有的是未知的路人,他们与你我一样,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虽平凡,但就发生在你我身边。接地气的综艺角色,让观众更有亲近感。
创新的节目形式、接地气的综艺角色,加上真实的镜头语言,三重叠加的方式,交相呼应,形成了这档节目立体沉浸式的表达。
以盲游深挖人文价值 展中国人自强精神
值得称赞的是,在泛娱乐时代,《你要去哪儿》在有高度娱乐性、可看性的同时,更不忘用盲游深入挖掘燕赵大地的人文价值。
在疫情期间,《你要去哪儿》让观众通过节目就能了解到河北各地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足不出户就来了把过瘾的“云旅游”。观众不仅饱览了狼牙山、城子峪长城、保定古城、白洋淀等河北美景,更体验到了打树花、吴桥杂技、唐山皮影等河北非遗文化。
此外,节目聚焦真实、鲜活、接地气的“小人物”。在节目中,有太多路人故事让我们动容。“烈士之女”邓小岚带着父亲的遗愿,义务支教故乡马兰村,只为红色精神薪火相传。“志愿者”苗志刚大海之上,负重前行,义务救援16年,让上百家庭免于破碎。“十三代打树花传人”王德满身伤疤,仍坚持传承非遗文化。“际华3502服装厂”的职工邵丽,一家三代坚守军服制作,为弘扬大国形象添砖加瓦。“瑜伽书记”卢文震无怨无悔,独辟蹊径带着村民健康奔小康……
节目通过对路人故事的挖掘,用正能量给予观众温暖和力量,激发情感共鸣。让观众不仅看到了朴实勤劳的河北人民,更以真人秀的形式为河北留下一份具有当前时代感的发展记录,从细微处展现了中国人自强、奋斗的精神!
可以说,《你要去哪儿》的破圈并不令人意外。这档节目以旅游入题,通过展现多样人文,打造了特殊的城市名片。节目组用开放的姿态,寻求文化的多元表达,让我们看到了文旅节目更多的可能性。整个节目的制作不仅别具匠心,更体现了河北卫视作为主流媒体的人文担当、社会担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