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特殊之年的大学生毕业就业深造工作—柳斌杰答记者问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 |
编者按: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毕业季和往年大不相同,党和国家、社会和家庭、学生和老师都非常关心本届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为此,人民网采访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他以丰富的实践和慎密的思考,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并对新时代的新闻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精彩的见解。
人民网记者:柳院长您好,受疫情影响,今年毕业季难题不少,请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或升学,都做了哪些工作?
柳斌杰:今年确实是个特殊之年,国家是全面小康决胜之年,各地是脱贫攻坚之年,学院是深化改革之年,而全球又碰上新冠病毒的肆虐,我国“外防内控”的抗击新冠病毒斗争还在继续,复工复产复学都面临着许多困难。大学生升学、就业问题社会家庭十分关心。党和国家三令五申要千方百计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学院义不容辞。针对疫情期间的特殊环境,我们学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创造条件,按照中央和学校的部署“停学不停课”,组织“网课”和在线教学、讨论、交流,按正常节奏完成了高质量的教学任务,为学生“按期毕业”打好基础。
(2)在院党委的部署下,建立导师、班主任、任课老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责任制,及时了解学生个人和家庭的实际情况,给予具体指导、尽力帮助,沟通思想,疏解情绪,释放压力,坚定信心。引导学生一边抗疫,一边学习,参与抗疫舆论斗争,分析有关新闻传播案例,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和专业能力。
(3)严把毕业生的质量关,利用线上线下,集中分散,考试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认真组织国内学生和国际学生的毕业考试、考核和论文评审,答辩工作,提高和保证毕业生的学业质量,不因疫情而降低标准。
(4)3月初,学院即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开展摸底和动态调查,按就业、国内深造、国外深造和暂未确定四类情况,认真分析,具体指导。为就业学生进行动态监测和实际就业、求职指导,并跟踪服务。开通线上就业辅导,开通办理毕业手续,签订三方协议的热线服务。对于无法在线上办理的同学或用人单位,提供了符合防疫规定的线下办理通道,方便三方合作。
(5)开展云视频就业辅导工作,分析就业的特殊环境和疫情下就业形势,解答毕业生的疑问,并对毕业、就业、择业和创业相关问题给予政策引导和理性回答。让大家懂得国家、事业和个人选择的关系,鼓励毕业同学在主流岗位上去创造人生,奋斗事业。
(6)认真负责地做好2020年应届毕业生线上推荐工作,真诚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双方见面不便,我们把线上招聘推荐作为主要方式,直接搭建平台,让各类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就业群体网上对接,双向选择,提高了就业效率。目前,毕业、就业和深造百分之百的完成。
人民网记者:作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院长,您如何看待疫情下新闻学子的就业形势?对于毕业生初次择业您有什么建议?
柳斌杰:疫情是人类一次大劫难,影响了全球化进程和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治理格局的变化,造成了经济和各类实业的衰退,目前复工复产复学尚有很多不确定性。全球整个就业岗位减少,失业增加,这是大环境。我们国家由于政府有力,民众团结,应对疫情及时,情况比较好一点,但经济、社会活动恢复需要时间,就业压力大是必然的,“稳就业”列为“六稳”之首。但抗疫斗争发展起来的有两个行业:一个是抗疫的硬实力,即医疗卫生技术和医药研发行业,另一个就是新闻舆论和媒体传播行业,全媒体传播创造了新局面。这就使得医学院和新闻学院毕业生格外受到关注,就业需求大于供给。就我们学院看,重点单位,重点媒体,重点大型企事业单位都在希望有毕业生去补充新闻传播力量,尤其是新媒体新平台新业态的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当然其他实体经济部门开工不足,不少单位减少进人、不签约,有的合同也不执行,毕业生就业尚有困难,需要努力解决。党和国家正在采取积极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尽量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比如补充农村医疗队伍,乡村教师,扩大大学生村官选拔、任用,都是有效措施,也是广阔天地。我对大学生择业有几点建议:
第一,大学毕业是人生的新起点,要立足当前,考量长远。把职业志向与国家事业结合起来,事业是实现职业理想的可靠载体,让人生在事业里永存。
第二,把选单位和选平台结合起来,不务虚名,讲求实际。不要只看大单位,大机关,而要看能否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小单位,小舞台往往更能有精彩的表现。人生的成就不在舞台大小,而在作为。
第三,把长远打算和近期能达到的目标结合起来,不怕艰苦,扎根要深。一个人要奋斗一辈子,不能只考虑眼前的条件、收入、岗位这些急功近利的事。像基层、农村、部队、边疆这些最需要人才的地方,你的作用会更大,发展的潜力更持久,应当优先选择。
第四,把安排就业和自主就业结合起来,媒体行业正是群雄崛起的时期,一批创业者相当成功。一方面,要按国家就业计划的安排,去主流企事业单位应聘就业。另一方面也可以自主创业,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安排就业很大的问题是“非专业就业”,学非所用。(中国大学比较弱势的是专业就业率低,也影响中国大学的排名。)解决这个问题既要从升学时着手,也要从就业上下功夫,创业更能体现专业能力,更能用其所长。所以,选择创业也是重要选项。大众创业是前景广阔的就业方式。
清华大学一直有“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个毕业择业的传统,今天也还在传承。面向实践,脚踏实地,立足基层,在“小舞台”上演绎自己精彩的人生,为人民服务一辈子,社会仍应该提倡和鼓励。
人民网记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生目前的就业签约情况如何?毕业生近年的就业去向主要是什么?
柳斌杰: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结构上是“三三制”的模式,即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各占三分之一。本科生毕业升学居多,博士生有少量选择博士后,留学生毕业回国。以今年为例,到6月21日学院毕业典礼之前,全部就业的毕业生已经100%签约、落实了就业单位。具体情况是:本科生70%选择了读研,其中75%选择了国内名校,25%选择了国际名校,继续深造。专业硕士,国际项目硕士留学生全部毕业就业(或回国)。博士生除选择继续读博士后外,全部落实了就业岗位。全部毕业生实现了完全就业。我们还对明年毕业生就业进行了预演,也就是有些用人单位预约了明年毕业生。
“面向主流”是我们的育人理念,也就是为党政军机关,主流媒体,主流教育机构,国内大型企业单位输送人才。所以毕业择业也大致在这个范围内。十八大以来,我院学生去上述主流行业的占80%,去重点单位的占76.4%,去京外单位的占了一半。受到用人单位关心和支持。以本届为例,毕业生的去向:省市委选调6人,中央企业(包括各大银行)签招8人,去高等学校任教7人,选择去中等教育机构2人,1人自主创业,其余基本都在中央、地方主流媒体和新型主流媒体。基本实现了我们学院的就业目标。近年来,新媒体新平台对毕业生吸引力很大,是值得重视的方向,因为这些新的领域发展快、效益好,创新能力强,也需要大批新闻传媒技术人才。
人民网记者:学校的新闻传播教育与社会需要的新闻人才,两者如何才能实现更好地匹配?
柳斌杰:社会实践和社会需要决定人才培养,而不是相反。要说匹配,就还是从学校教育改革入手。就这几年而言,新闻传播领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以互联网、数字化为代表的传播技术革命每天都在创造新东西,以全媒体参与的新闻舆论生态也日益复杂,瞬息万变,空前的信息大流通,跨界跨区跨国发挥影响力,信息爆炸式的生产造成的社会焦虑不只是在疫情期间。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新闻人才,当然是有良知、有责任、有担当,不造假、不传谣、不骗人,有认知力判断力批判力引导力的各类媒体的新闻把关人,帮助人们识大局、辨真伪、明是非、守正义、看方向。而我们的新闻教育则远远落后于社会实践。新闻学院基本以培养记者为目标,能采访、能写稿、能照相、能拍视频就算合格了。这几年大多数新闻学院为此着急,改为新闻加传播、加媒体、加互联网、加数字化、加艺术、加广告、加设计、加新媒体……这样的名称,其主导性的还是记者加上传播具体技术,转向了技术至上。这根本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需要。新闻人才的根基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首要的是怎么看新闻事件,怎么引导新闻舆论,硬功夫是具备各种知识(起码是有联系行业知识)、具备什么能力(判断真假、善恶、是非、好坏是新闻舆论工作应知的ABC),有的新闻事件还涉及国际关系、民族关系、党群关系、官民关系,利益关系,给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新闻或评论。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只是表达、表现、表示的手段,不是根本的东西。关键的东西是立场、观点、导向。现在平台创新技术公司在技术上更有优势,一般信息传播人人都会做,疫情初期,自媒体传播占到了87%。社会需要高水平新闻内容人才,这是当务之急。我们就要培养高素质新闻舆论专业人才,这样才能匹配。各新闻院校正在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新冠疫情期间的尖锐的舆论斗争,也给大家不少教训和启示,美国的假新闻也给大家上了一课。这方面改革的步伐会加快,西化的倾向会弱化。
人民网记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扩大硕士研究生规模后,在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定位以及教学上,会有哪些调整?
柳斌杰: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向引领性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转变,那是个大变局。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停本扩研”是其中一个小变局。你提到的三个问题正在探索之中,我大体可以简要概括:
人才培养方向:主要培养传播中国、沟通世界、奉献人类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堪当重任的新闻高手;紧跟前沿、敢于创新、功底坚实、技术精通的全媒体骨干人才,为国家为主流媒体和媒介行业造就新时代的高端人才。
学科定位:以鲜明的中国特色新闻学为核心,构建全新的学科体系:突出塑造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立德树人的学科,加强政治、文理、技术工程、艺术等奠定专业基础的功底的交叉融合学科,创新新闻、舆论、传播、媒体、文创、国际交流各类学科,在交叉、融合、重构、取舍中形成新时代新技术新业态条件的新闻传播文创新学科,培养造就能够驾驭复杂舆论生态的全媒体新闻传播后备力量。
教学调整:学生的层次和对象不同了,定位,学科都是全新的,教学上的调整将逐步加大。专业方向、课题训练、实践培养、课题组、学科群、国际项目、产学研共同体,跨国合作培养等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及主动性学习模式将会占主导地位。学校已经提出新闻学院要给清华全校上课,清华全校教授要给新闻传播学生上课,促进开放式知识融通、学科交叉、专业渗透的大新闻格局形成,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未来中国形象的塑造者和传播者。这些将是学院教学改革的方向,完全是创新的,不是传统的,也不是泊来的。
6、人民网记者: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学子,很多人在校期间就积极参与各种全媒体实践活动,您认为他们在学业和就业方面与前辈相比的优势和弱项都有哪些?
柳斌杰:互联网扩大了学生活动空间,全媒体提供了参与的平台,确实不少学生在校时就参与了各种媒体实践活动和国际传播交流。就我们学院学生来说,与前辈比较,优势和弱项都比较明显。
从学业上说,知识广博,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敏感,熟悉新媒体,掌握新传播技术技能快,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能力强,新闻传播的基本功比较好。有一部分还在其他院系选修了其他专业课和多个国际交流项目,眼界开阔,新鲜感强。从论文和成绩看,本届的市、校、院优秀率有较大提升,都是非常优秀的。这是他们的长处。
弱项看,主要是缺少磨练,思想脆弱,情绪波动大,偏重于传播技术、技能的钻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新闻传播结合还理解不足,对传统媒体的那一套制度、规则、方法不甚了了。学术选择偏向于西方的新理论新发现新方法,批判能力弱。这主要是社会实践和整个学术风向造成的,不引用“洋人”的学术论点就是“没学问”。这是高校普遍现象。
从就业方面看,现在国家事业发展、媒体发达,新闻专业学生就业的余地很大。这与前辈比较大不相同,过去都是组织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现在是自主自愿择业,自己的主动性更强一些。学生选地点、选单位的比较多。依据我们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80%的学生都在媒体行业和主流单位就业,学生们基本择业观是“重实践,入主流,担使命,创大业”,到能干事的地方去。历年到媒体,到乡村,到部队,到学校的毕业生,学有所用,都很快成了才,独当一面,受到中央领导人的赞扬。弱点也比较明显,老一辈扎根基层,埋头苦干,艰苦奋斗者居多。而新一代理想化的职业追求,市场化的诱惑,城市化的生活方式,网络化的思维方式比较多,吃苦的准备不足,困难的环境适应不了,复杂的实际问题比想象的多很多,当然容易受挫、折锐、情绪化,甚至影响成长。这需要实践的锻炼,灾难的磨练,环境的训练。经过几年以后,就能立足现实,脚踏实地,把精力聚焦到事业上来。
人民网记者:对于选择新闻行业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子,您对他们有何建议?
柳斌杰:我非常支持和欢迎具有大学本科教育基础的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尤其是报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清华大学其他院系的学生,每年都有一批人选修新闻传播专业,效果非常好,都成了行业特殊人才。大学的每门学科都是认识世界的学问,有的是具体的,有的是复杂的。化学认识物质的结构和变化,物理认识物质的力量和位置,医学认识生命和健康,历史认识过去的事物,这都比较专门化。而新闻认识的是自然界和社会新近发生的事件和现象,并要向社会加以传播和说明。万事万物是海量的,新闻认识就比较复杂,所以,新闻研究生学习的是高难度学问,是事关人类整体认识能力的提高。我的建议有4条:①要把学科认同、学术追求和职业理想统一起来,志向要坚定,奋斗要始终。②不断扩大新闻专业的知识基础,至少要有一到两门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科垫底,新闻专业考研也要补上这一课。③价值塑造、思维训练和方法创新是根本能力,不要只忙于考试和论文。④努力掌握全媒体舆论引导、先进技术和市场规律,坚持为传播中国、沟通世界、奉献人类而奋斗。
人民网记者:马上就是一年高考季了,对于那些想要报考新闻专业又有志于从事新闻事业的未来新闻人,您想说点什么?
柳斌杰:真正的新闻人是一群有良知、有担当、有责任感的高尚的社会从业者,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坚持真理,守护正义是他们的天职。作为新闻战线上的老同志,我热切希望有志于学习新闻专业,追求新闻职业理想的学子选择报考新闻传播专业,把自己锻造成全媒体时代的优秀新闻人。正在肆虐的新冠疫情再一次证明,新闻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国际舆论斗争是尖锐和复杂的。越是在大灾大难,艰难困苦的时候,越是需要正确的新闻舆论引导方向,说明真相,稳定情绪,安慰人心,组织应对,战胜灾难。我多次说过,选择了新闻,就是选择了良心,选择了责任,选择了奋斗的人生。而我们的国家和时代正需要你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健康的舆论力量。祝福你们好运,祝愿你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未来新闻之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