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本网原创

直播在抗疫报道中的运用——以《人民战“疫”》为例

栾轶玫、张雅琦
2020年02月27日11:19 |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小字号

点击观看《人民战“疫”》特别直播节目

塔奇曼在《做新闻》中说“新闻是构建的现实”,面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媒体对社会的映射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同的新闻报道框架和传播模式会带来不同的传播效果。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因其自身的突发性、破坏性、阶段性和持续影响性等特点,各媒体组织策划持续跟进报道,力求做到信息的即时性、内容的深度性和传播的有效性,其中新冠肺炎专题新闻报道成为众多媒体选用的一种报道框架。

同时,随着移动新媒体、5G等技术的发展,以往以图文为主要报道形式的专题报道也开始衍生出以移动新闻直播为代表的视听类专题报道。本文以人民网、人民视频的《人民战“疫”》直播专题为例,通过分析直播专题在新冠肺炎抗疫报道中的应用,为融媒体报道提供新的思考与启发。

一、抗疫直播专题的元素与特点

1月24日(除夕)16点,人民网、人民视频的全国第一档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主题的网络直播节目《武汉时间》(后更名《人民战“疫”》)上线,截至2月24日,已直播32场节目。同时,以“人民战‘疫’”为主题的直播专题也在人民视频客户端上线。作为移动新闻直播专题,其依托移动媒体和5G技术,以直播、短视频为主要呈现元素,并通过清晰和便捷的专栏化设计将内容进行分类和整理,而融媒体大平台社会化生产又为直播专题提供了全方位的新闻采写支撑。

1. 清晰便捷的专栏化设计

施拉姆曾提出传媒选择的或然率公式:选择的可能性=回报期待/费力程度。该公式表明,一个媒体是否被选择,取决于使用回报的期待和费力程度这两个因素。受众对使用它的回报期待越高,获得它的费力程度越低,它就越容易被选择。从抗疫报道中的直播专题来看,使用回报期待的提高依赖于直播专题中对新冠肺炎抗疫报道的信息量,比如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内容是否符合公众需求、是否回应公众疑虑等;而费力程度的降低则要通过提高人们浏览和观看直播内容的便利性。

自疫情开始爆发之后,人民网、人民视频在首页上线疫情防控专题,而在直播专题的设置上更显清晰和专栏化,便于人们随时观看和获取信息。首先,人民视频在APP首页设置5个置顶专题,从不同角度展现疫情报道内容,其中【直播】和【人民战“疫”|24小时5G直播】是两个直播专题,【直播】专题会在《人民战“疫”》节目直播的同时同步展示最新的直播内容,主界面的照片与文字也会随最新直播内容而更新,这样有利于公众即时了解当前直播内容,也便于公众随时点击进入观看;而【人民战“役”|24小时5G直播】专题包含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直播、最新新闻发布会直播等3-4个直播画面,人们可以随时点击不同的直播画面进行收看,并能在视频下方的“聊天互动”区域进行留言和互动。在“聊天互动”的右侧,该专题还设置了“直播间”,“管理员”会以简讯的方式进行即时的新闻报道,给人们在观看视频之外获取文字新闻的途径。

同时,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社会心态的变迁会导致谣言、流言等非常态化传播活动的迅速流变和增殖。此时,作为主流媒体的人民网和人民视频在多元参与的媒介场中的“标杆”角色就得以凸显。一方面人民网、人民视频在《人民战“疫”》直播节目中进行科普和辟谣,传播科学防护知识,另一方面会在直播结束后将辟谣内容进行切片化剪辑、编排和集纳,组成“科普辟谣”专栏,方便人们快速发现他们亦欲了解的辟谣内容,截至2月24日,该栏目已粉碎谣言48条。

2. 移动+5G技术赋能

移动新媒体和5G技术的发展为直播专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新技术赋能使移动新闻直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获得了突破。依托移动新媒体的移动新闻直播节目可以发挥类似“移动电视”的功能,即既可以保留和发展电视直播的新闻性与实时性,又能够突破电视直播的空间限制,实现直播的移动化和互动化。而高速率、低延时和大宽带的5G技术一方面可以提升视频画质,实现4K超高清视频,提升受众观感;另一方面5G技术会让直播更流畅,让互动更及时。5G的可靠性会大大解决4G时代直播卡顿等问题,使得人们可以流畅地进行火神山、雷神山建设等“慢直播”的观看和互动。

《人民战“役”》直播节目就较好地实现了“移动电视”功能,做到了内容的“集中性”和形式的“移动性”两个方面。当下“短平快”的新闻生产模式使信息增量的同时也使得信息呈现碎片化、杂乱化等特点,公众需要专业媒体进行信息的筛选、把关与集中。《人民战“疫”》节目在一小时的直播时间内集中穿插疫情速递、直播连线、权威发布、辟谣防护等内容,缩减了人们收看直播的时间成本,又切实提供了人们真切关心的信息与内容。而形式的“移动性”体现在该节目依托移动媒体——人民视频客户端,便于人们随时收看和获取信息,而多屏联动又给予人们观看的选择度和自由性。

3. 融媒体大平台社会生产

疫情从武汉开始向全国各地蔓延,疫情防控也开始在各省市实行,全方位报道和呈现各地疫情情况需联合多方媒体。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而人民网、人民视频作为中央主流媒体,依托其优势资源和顶层优势及时地发挥了共建共享的作用,破层级地联动省市县多级融媒体中心,真正实现了从顶层到末梢的全方位、纵深化架构与报道。

以《人民战“疫”》直播节目为核心的直播专题,除了人民网记者直击疫情一线进行采访之外,也融合了全国多家媒体平台进行报道,汇聚多方力量。截至2月24日,全国75家媒体、区县级融媒体中心记者参与出镜连线,172家媒体供稿,251家平台参与直播。自中央提出“一省包一市”举措之后,《人民战“疫”》直播节目每日会选取一省到三省进行集中报道,聚焦一线支援情况。视频内容也多由当地省市的地方媒体拍摄和编辑,这样一方面集合了地方媒体资源,另一方面也全方位展示了不同省市的具体支援情况。

二、直播专题在抗疫传播中的作用

1. 信息传达

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满足受众信息需求是媒体的基本职责。直播专题一是会通过新闻直播节目和新闻发布会进行即时的信息传达,二是会将直播内容进行剪辑,把核心信息提炼为一个个的短视频呈现在专题的【持续关注】、【专家解读】、【防控知识】等栏目中,减少受众筛选信息的时间成本。

《人民战“疫”》直播节目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还采用了话题化的方式,即每日从1-3个话题切入,以点带面进行抗疫报道,强调深化内容和凸显细节。综合目前的32场直播话题,从聚焦的地点来看,其更聚焦于地方,将视角下沉到“最一线”,纵深展示武汉和其他各地的地方疫情防控进展;从选取的人物来看,节目更聚焦于普通的小人物或专业的权威人士,小人物讲述自身故事,洞穿真实力量,权威人士回应疫情防控疑问,发出专业声音;从选取角度来看,直播话题既包含了一线医护人员的救援情况,也会包含居民的生活情况、企业的生产复工情况、还有防控中的科技力量等,角度更多元,落点也更“接地气”,从而能够切实挖掘沉在“热点”下的“真问题”。

2. 动员力量

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不仅需要视觉体验,还需要自我的“在场感”和“参与感”。移动新闻直播专题通过与受众互动产生了一批“云监工”,提高了受众的参与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用户加入“战疫”之中,动员了强大的战疫力量。比如《人民战“疫”》直播节目在直播“一省包一市”的相关话题内容时,不仅会呈现一线防护人员的救援情况,也会展示抗疫后方人们给予的物资和精神支持;同时,人民视频在直播专题发起“人民战‘疫’”短视频征集,“人民拍客”深度参与,共征集正能量短视频4000多条,这些都凝聚成战疫中的另一股社会力量。

三、抗疫直播专题的冷思考

抗疫直播专题是主流媒体在融合媒体下的初步探索,通过直播专题进行信息发布其实只是网络信息流的开端,如何将信息进行扩散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是我们后续应该继续思考的方向。

一方面,技术赋能为直播专题提供了可能,但在以图文呈现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基础上,受众是否也形成了相应的直播式的视听习惯路径是主流媒体需要衡量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主流媒体在直播专题元素的设置上要注意与图、文、H5等其他元素的灵活融合。当前直播专题还是更多以视频的形式呈现,但是视频的流畅度和长度等因素会影响受众的观感,受众会因为视频卡顿、视频时长过长或内容不具有吸引力等原因随时退出播放,所以媒体可以适当增加图文等元素来适应受众当前的信息获取习惯,引导其慢慢建立视听习惯路径。

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议程设置主体多元和受众地位上升,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地位面临挑战。若想实现“媒体议程”到“公众议程”的转化,主流媒体首先要准确地把握受众的信息需求和心理预期,并能给予最及时和权威的回应,从而赢得公众的媒体信任,占据舆论场。其次,主流媒体还要进行跨平台的媒体联动,重复性、持续性、递进性地提供直播专题中的核心信息,让信息不断“发酵”,形成公众对媒体和专题的存在感和信任感,获取公众更多注意力的同时实现引导舆论的目标。

(作者:栾轶玫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雅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生)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 未来这些措施让网络空间更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