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华中2019

传统媒体转型中的新闻可视化研究

——以人民网《图解新闻》为例

王亚萍
2020年01月03日11:24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因此,传统媒体在艰难的形势下寻求转型之路是必不可少的。本文试图以传统主流党媒《人民日报》为例,研究其在转型中的新闻可视化实践,并对人民网《图解新闻》栏目进行内容分析,从而总结出传统媒体在转型中的新闻可视化的特点,如以数据为核心,数据团队进驻新闻编辑部;表现形式多样,打破单一的叙事模式;挖掘数据深层意义,扩大新闻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进一步探究新闻可视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如制作成本高,时效性不足;数据来源有限,公开程度不高;缺乏深度分析,新闻可视化专业性不强等。最后,并给出增强传统媒体新闻可视化传播的方法对策。

关键词:可视化;数据新闻;《图解新闻》;人民网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模式——新闻可视化,成为了传达信息的重要载体。那么,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闻可视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成为传统媒体转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以传统媒体《人民日报》为例,以其转型中的人民网《图解新闻》栏目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出传统媒体在转型中的新闻可视化的特点,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的策略建议进行初步的探讨与研究。

一、新闻可视化的定义

新闻可视化是综合了数据化制作、可视化生产以及现代高新技术等多种应用,而最终形成的一种较为新颖的新闻报道形式。目前在学界对于新闻可视化的定义较为模糊[1]。笔者在借鉴了王传宝、腾瀚在《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可视化”初探》一文中对新闻可视化概念的界定后,认为以下几点是界定新闻可视化概念的关键因素:

第一、数据是基础。数据是新闻可视化的一个关键因素。无论是制作新闻图表,还是新闻图片,亦或是可视化的视频新闻,都必须要经过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这一过程。

第二、可视化技术是支撑。如果缺乏可视化技术作为辅助,新闻报道传播的质量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媒体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可视化技术的学习与运用,如编程、视觉设计等,从而达到提高传播效果的作用。

第三、易读有趣是目的。与以文字为主的新闻相比,新闻可视化这种呈现方式出现的根本目的就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新闻的传播力、影响力。那么,通过可视化的手法使得新闻浅显易懂、趣味十足,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人民日报》转型中的新闻可视化实践分析

作为我国主流传统媒体——《人民日报》,在其转型过程中,首先由“纸”到“网”,建立了人民网;其次《人民日报》由“网”到“移动化”,推出了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手机客户端,即“两微一端”,不仅使受众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新闻,同时也加强了媒体与受众的双向互动[2];2015年人民日报建立了全媒体平台,俗称“中央厨房”,并于2016年2月19日正式上线运行。

此外,为了提升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其新媒体平台推出了许多可视化新闻栏目。如人民网要闻部的“图解新闻”栏目;共产党新闻网的“学习路上”、“中国领导干部资料库”;地方部的“地方领导留言板”、“旅游数据库”等等。下面笔者将选取人民网《图解新闻》栏目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传统媒体转型中的新闻可视化特点。

(一)对人民网《图解新闻》栏目进行内容分析

人民网的“图解新闻”栏目是由人民网要闻部于2013年5月10日出品,其栏目宣传语是“图个直观,解得明白”。该栏目的新闻主要是以图片、H5策划以及交互图标为主。

截止到2018年3月30日,“图解新闻”栏目总共发表数据新闻938篇。其中时政类为572篇,社会类为207篇,国际类为52篇,军事类为21篇,交互类为11篇,百科类为21篇,人物类为43篇,数字类为11篇。

为了保证研究的系统性与严谨性,本研究将选择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作为样本选取的时间跨度,并且运用等距抽样的方式获取研究样本。具体方法为:将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图解新闻”发布的所有数据新闻进行编号,获得1号至149号,选择1为抽样起点,3为抽样间隔,每隔三个编号抽取一个样本,随机获取有效样本50篇。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图解新闻”栏目加以分析:

1、从报道选题分析

人民网的“图解新闻”栏目一共分为时政、社会、国际、军事、交互、百科、人物、数字8个版块。根据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图解新闻”栏目的选题地域分布大多数来自于国内,50个新闻样本中只有7个是国际选题。其选题地域分布如下:

从选题内容来看,可以将选取样本中的新闻大致分为三类:政治类、社会类、外交类,所占比例如图所示:

由此可见,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是“图解新闻”栏目的主要报道题材。而国际新闻由于与时政新闻联系紧密,也可将其归入时政新闻大类中。在这里,由于文章篇幅有限,我们将对时政新闻类的特点和可视化手法进行详细分析。

时政新闻一般以领导人出访、国际热点问题、两会专题报道为主要报道内容,这类时政新闻运用可视化的表现方式可以吸引更多受众阅读新闻,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时政新闻政治性强,内容缺乏生动趣味性。应用可视化手段,将严肃的时政报道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呈现,趣味性和可读性则会大大增加[3]。例如《图解:揭秘官场“两面人”的8副脸谱》用生动的可视化手法,表现了官员表里不一的不良作风,非常诙谐幽默,浅显易懂,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的传播力。

其次,时政新闻政策性较强,需要大量的相关背景知识辅以报道,才能将新闻阐述清楚。因此,运用可视化手法将内容化繁为简,则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图解: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并出席系列活动前瞻》将整个新闻分为三个版块来讲述:主要行程、主要看点、背景资料,将文字和形象的图示相结合,并且将哈萨克斯坦的首都、人口以及中哈建交的历程,还有对上海合作组织及阿斯塔纳专项世博会的作为背景信息加以介绍,使新闻事件的背景信息能够在极短时间内被读者吸收。

最后,时政新闻具有持续性的特点,通常情况下需要采用连续报道来对事件保持持续的关注,从而洞悉事件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状况。例如《图解:习近平访问芬兰并赴美举行中美元首会晤全纪录》中,此新闻记录了习近平2017年4月4日到6日以及4月7日分别的具体行程,同时还记录了行程中发表的文章和讲话。此外在总结性报道中,可视化手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图解: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名发14封贺电都因为啥?》,其中以时间轴的方式列举了国务院联名发贺电所涉及的14件重大事迹,让受众对这14件事迹更为清晰,图文结合的形式让报道更为生动直观。

2、从数据来源分析

根据人民网《图解新闻》栏目每篇可视化新闻报道末尾提供的资料来源,本文做出统计如下:人民网“图解新闻”栏目可视化新闻报道的资料来源来自于自我搜集(包括人民日报、人民网)、其他各大媒体、政府及政府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企业四种渠道。50篇可视化新闻样本中,有39篇数据来源于自我搜集,来自于其他各大媒体的有29篇,还有21篇涉及到政府及政府组织,只有1篇新闻数据涉及到非政府组织、企业。其所占比例如下图所示:

此外,调查统计发现,在这些数据新闻报道中,所涉及到的数据来源数量各有不同。例如在《图解:中国财政教育经费占GDP比连续5年超4%,处于世界什么水平》这篇可视化新闻报道中,其数据来源数量高达6个,分别为:教育部官网、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官网、中国教育报、人民网、新华网。总体而言,有30%的数据新闻报道有2个或3个数据来源;有26%的数据新闻报道有1个数据来源;其他数据来源个数从多到少分别为6个、5个、4个,所占比例依次为2%、6%、6%。

由此可见,人民网“图解新闻”栏目所制作的可视化新闻不仅仅只是从媒体自身获取有限且单一的数据资源,而是多方挖掘,将有意义的数据资源为己所用,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全面、有说服力。在新媒体环境下,为了吸引稀缺的受众注意力,媒体自身切不可故步自封,而是应该以开放、共享的心态与其他媒体、组织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作品。在这一点上,《人民日报》在转型过程中对于新闻可视化的探索是非常可取的,值得其他传统媒体借鉴学习。

3、从呈现形式分析

从媒体呈现形式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将文字可视化型、数据可视化型、交互型、多媒体融合型等几类看做可视化新闻的主要类型。

文字可视化型。此类新闻没有大量的数据,主要是将文字与图片以及其他图标以适当的方式有机统一起来,从而使新闻变得更加清晰易懂。例如《图解:习近平作报告全场71次掌声 此处最密、此处最长》,文章并没有太多的数据,而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的71次获得掌声的讲话文字为主,新闻设计师用红底白字的图标将文章重点分为三点:71次掌声都响在哪里、此处最密连续5次掌声、此处最长16秒,并且将重要信息点的字体扩大予以警示。同时,还利用序号以及分割线将71次讲话分割开来,使新闻清晰而不失重点。

数据可视化型。这一类的可视化新闻主要以大量的数据为支撑,将其制作成数据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样式,形成完全的数据型图片。此外,还在数据型图片上添加一部分相应的知识与图标,从而使数据更具可读性、更加形象生动[3]。例如《图解:19年数据看中国水质变化 这条河污染最严重!》,本篇新闻用形象的图片和文字相结合说明了什么是劣五类水;用折线图反映了从1998年到2016年劣五类水河长占比及变化规律等等,还将文字辅以形象的图标,如地图坐标、雨水、污水处理装置等,鲜明、协调的色彩搭配和简洁流畅的视觉设计提升了用户的阅读体验。

多媒体融合型。此类可视化新闻不仅仅是包含各种静态的信息图表,还插入了视频、音频或动态图片等。如在《图解: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第一步,草案这七大变化将影响你我》中,不仅以时间轴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了民法典编纂时间表,在列举影响老百姓生活的民法总则草案的七大变化时,还专门配了7张形象的动图,使新闻更加地形象生动。

交互型。一种是适合用电脑观看欣赏的交互型可视化新闻,不仅能够容纳大量的文字报道和视频信息,还能够插入许多不同的互动图表。例如交互图表《探访海湖庄园—习近平特朗普庄园会晤》,点击开始探访四个字便可以进入下一个页面,点击继续探访便可以继续翻页,点击庄园简介四个字便可以跳出海湖庄园的大致介绍等等,非常地直观有趣。二是在移动端阅读采用HTML5 技术制作,内容制作适应手机屏幕,使用滑动、点击等操作方式进行互动。例如,《政府的2017年“每日工单”》用 17张图介绍了国内生产总值、中央预算内投资、财政赤字、地方专项债券等17项关系国计民生的每天的量化指标任务,对重要数据加大字体呈现,一目了然,视觉体验极佳。

三、传统媒体转型中的新闻可视化特点

(一)以数据为核心 数据团队进驻新闻编辑部

可视化新闻报道讲解故事的方式注重的是对数据的采集、选择、阐释和解说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新闻可视化的目标,我国主流媒体纷纷成立数据新闻生产团队,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如《人民日报》在转型中建立了中央厨房生产模式,“中央厨房”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数据新闻与可视化实验室,由数据采集员、数据编辑、数据分析师、大数据挖掘团队等组成部门的核心岗位,整个团队运用数据呈现新闻报道,寻找全新的新闻叙事模式,努力生产传播迅速、形态多样、极具吸引力的新闻产品[4]。

(二)表现形式多样 打破单一的叙事模式

以往的新闻报道中,文字一直是新闻报道的主体部分,图片和数据则充当新闻报道的“配角”[5]。而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新闻报道不再是大篇幅苦涩难懂的文字,取而代之的是以数据、图片、图形、视频等相结合的叙事方式。通过这种多媒体的表现形态,不仅可以呈现更多的内容,利用数据将抽象的语言形象直观化,还能够增加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如《人民日报》于2018年3月6日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一条可视化新闻《政府工作报告怎么读?人民日报为你建了一座城!》,新闻是由人民日报客户端出品的《我的城 种花家》短视频为主要内容,该视频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为数据来源,并将简洁的文字、数据与形象的动画、音乐及音效结合起来,将近2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转化成一个生动有趣、时长仅有2分32秒的短视频,大大降低了读者阅读的难度,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扩大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三)挖掘数据深层意义 扩大新闻的广度和深度

可视化新闻区别于传统意义上以文字为中心的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可以将看似毫无关联的数据联系起来,形成对比,拓宽时间和空间跨度,从而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扩大新闻的广度与深度。例如人民网“图解新闻”栏目于2018年3月5日发表的图解《数据逐年看:为什么说这5年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人民网收集了近年来100多个重要的数据,对这5年来的突出成绩与巨大变革进行了全面展现。这篇可视化新闻报道分别从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人民生活、生态环境5个方面进行阐述,将2012年到2017年的数据进行统计比较,以折线图、柱状图等可视化手段展现出五年来我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清晰明了,让读者很容易看出我国在五年内取得的成就。

四、传统媒体转型中的新闻可视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制作成本高 时效性不足

相对于以文字为中心的新闻报道而言,可视化新闻的制作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6]。因此,制作成本高是可视化新闻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那么,对于传播者而言,思考如何使较高成本的可视化新闻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才是当务之急。此外,从目前来看,我国可视化新闻的制作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流水线,内部的分工相对来说也比较混乱,同时内容审批权以及各环节的制作人员分散在各个执行部门,这种做法极大地降低了可视化新闻的制作效率,最终造成可视化新闻存在一定的报道时滞,降低了可视化新闻的时效性[7]。

(二)数据来源有限 公开程度不高

大数据产业是新兴起的产业,中国和世界各国在大数据产业领域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2017年5月23日,由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创立的万维网基金会公布了最新的全球《开放数据晴雨表》(第四版)报告。报告主要从准备度(Readiness)、执行力(Implementation)和影响力(Impact)3个维度对多个国家开放政策数据的所处阶段及其产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影响进行了系统评估和排名。报告显示,英国的政府数据公开程度不仅透明而且又有影响力,而且英国还是世界上政府数据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已经连续4年占据《开放数据晴雨表》首位。加拿大、法国、美国、韩国等国家在数据公开方面也名列前茅。而中国的排名为第71位,在数据公开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缺乏深度分析 新闻可视化专业性不强

在目前的可视化新闻报道中,有一部分媒体只在标题上做文章,“标题党”的现象处处可见,以此吸引受众稀缺的注意力,而对资料的解读并不是很深刻到位,大大降低了新闻信息传递的准确性。这样的可视化新闻仅仅只是为了谋求形式上的新颖,而缺乏对新闻主题的深度理解与解析,对于读者而言,其实是增大了其对新闻内涵的理解难度,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也是一种缺乏创新思维的体现[8]。另外,由于我国大数据发展才刚刚起步,可视化新闻的发展并未形成产业化,而是极个别极具创新性的新媒体在“单兵推进”,因此当前的可视化新闻制作模式并不成熟。同时,由于缺乏兼具新闻传播、计算机、视觉设计三大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可视化新闻的专业性还有待提升[7]。

五、增强传统媒体新闻可视化传播的方法对策

(一)打造立体传播体系 提高时效性

拓宽新闻传播的渠道,打造立体传播体系,让更多不同平台的受众接触到新闻,是增强传统媒体新闻可视化传播的一种可行方法。构建现代立体传播体系,具体来说,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以先进技术为支撑

从2015年开始,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传统主流媒体开始逐步打造“中央厨房”式的全媒体发布平台。在运作模式方面,“中央厨房”采取大数据背后支撑、前线记者采集新闻、可视化制作呈现、快速传播以及产品经理统筹的多元化写作模式,同时进行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的全媒体形态生产,从而实现了“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天滚动、全球覆盖”的传播模式。

2、以内容建设为根本

在信息大量冗余的新媒体时代,为了吸引受众稀缺的注意力,低俗虚假新闻随处可见,高品质的内容越来越少见。但事实上,并不是受众不喜欢看高品质的新闻,而是媒体为了谋取利益、赚足眼球,生产的优质内容越来越少,受众并没有太多选择的权利,从而被束缚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所以,对于媒体而言,更要做好“把关”工作,建立起相应的新闻监测筛选系统,切莫让新闻成为媒体赚取流量的工具。

3、以联动发展为契机

在新媒介环境下,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传统媒体应该主动出击,改变以往的固有模式,与新兴媒体联动发展,共同促使媒体更好地发展。例如《人民日报》,不仅有官网人民网,还有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日报系列官方微信公众号以及多个微博账户,形成了“两微一端”传播矩阵。此外,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与法人微博在可视化新闻的传播上也走在前列,如党的十九大开幕会当天,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推出的九图微博【你好,十九大】,在新浪微博平台阅读量突破7.4亿,转发量超600万,创造了新浪微博平台传播记录[9]。

(二)扩大数据公开程度 拓宽新闻来源

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平台有很多公共资源,如搜索引擎提供的用户数据,社交网站的内容等,还有政府机构、各类企业、组织公布数据和信息范围也不断扩大。运用这些数据作为可视化新闻的背景信息,能够起到丰富可视化新闻来源的作用[5]。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国家政府层面

对于国家和政府机构而言,应该继续大力出台有关数据公开的相关政策,鼓励支持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公开更多有价值的数据,供媒体和公众了解国家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帮助媒体产出有质量、有深度的好作品。

2、媒体层面

对于媒体而言,首先应该加强与其他媒体的互动,形成合力,资源共享,拓宽新闻来源;其次利用智能传感器,扩大信息采集的来源,如无人机等,作为传感器的一种,在天津港爆炸事件等一些重大新闻报道上的表现非常亮眼,展现了其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3、受众层面

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削弱了传统媒体“把关人”的光环,受众由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转变为发布信息的主动者,传统媒体在议程设置上的威力大大减弱。UGC(用户生产内容)已经成为新媒介环境下的一个主要的信息来源,尤其是在一些突发事件中,UGC(用户生产内容)往往会成为媒体了解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受众应该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努力落实好所发布内容的真实性,为拓宽新闻来源助力。

(三)建立专业的数据新闻团队 增强新闻专业性

建立专业的数据新闻团队对于提高新闻专业性具有重大意义。国外的一些大型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卫报》、《芝加哥论坛报》等都建立了数据新闻团队,主要负责数据的分析与可视化呈现,与新闻编辑部的记者互相交流,协助记者调查和报道。在国内,也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些数据新闻团队,如新华网于2013年成立的数据新闻部,是一支拥有近20名核心成员的创新型团队。团队由数据记者、数据编辑、可视化设计师、前端工程师等组成,主要负责数据新闻栏目的更新以及全网重点创意产品的开发,致力于数据新闻、视觉传达、交互设计,致力于打造高质量创新态新闻产品。

参考文献

[1] 王传宝、滕瀚.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可视化”初探 [J] . 新闻研究导刊 2014.3.28

[2] 李长江、史素琼.试谈我国主流纸媒的全媒体转型—以《人民日报》为例 [J]. 新闻传播 2017.02

[3] 兰洁.从图解新闻看可视化新闻创新—以人民网为例 [J]. 新闻战线 2018.01

[4]叶蓁蓁、关玉霞、戴玉、周祎、魏贺.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数据+”模式推动媒体供给侧改革 [J]. 新闻战线 2016.07

[5] 叶文宇.大数据时代可视化新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J] . 传播与版权2015(9)

[6] 陈功、周鹏.图解新闻的传播特征、适用范围与发展趋势 [J]. 当代传播 2015(4)

[7] 李璐杨.大数据时代可视化新闻: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 [J]. 新闻研究导刊 2016.04

[8] 杨小燕.对新媒体时代新闻可视化问题的思考 [J] . 新闻传播 2016.11

[9]南方日报.人民日报以“两微一端”推动融合发展 2018.05.14 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8-05/14/c_137177051.html. 

(责编:刘扬、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