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传播视域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西安工业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摘要:高校是思想潮流和意识形态汇集交锋的地方,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微传播展现出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和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从教育理念、传播生态和传播方式等层面都发生重大变化。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更显复杂性、严峻性,要把握微传播视域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新理念,不断进行路径创新,着眼于目标教育,不忘初心、遵循规律。
关键词:微传播;教育;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2-0000-04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这充分显示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融合加速,微传播的兴起和发展对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价值判断、语言特点等产生重要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尤其是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和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从教育理念、传播生态和传播方式等层面都发生重大变化,面临着巨大挑战。现阶段认识和利用好微传播,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微传播视域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现状
1.微传播的兴起和发展
微传播指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背景下以微博、微电影、微信、QQ、抖音、西瓜短视频、LED显示屏、电子广告等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微传播的核心特征就是“微”:即传播的内容是“微内容”,多为语音、表情符号、语言等;传播体验是“微动作”,点击刷新、评论转发就能完成;传播渠道是“微介质”,手机APP、电子广告等[1]。随着4G网络发展,微传播“去中心化、草根化、开放式的理念,吸引着庞大的用户群”[2],迅速发展成为强大而独特的微传播力量,占据传播最前沿,成为传播研究的重要领域。表面看来,微传播是庞大传播系统的小型化、微型化,但实际上,微传播代表了一种信息传播方式的革新,外形“微小”,但实际上是传媒实质的升级。微传播突破了传统传播的诸多限制,基于微观、微小、大众化、自主化的方向发展,能够见微知著、以小博大,发挥其群聚效应[3]。
2.微传播下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形势更加严峻
我国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高校是各种思想潮流的聚集地,已然成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各种信息传递的多元价值必然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产生影响。网络传播空间已经成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扩张的新战略要地,从未停止传播各种非社会主义思潮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目前,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依然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外有西方渗透,内有教育理念和方式落后。互联网时代人人都能发声,大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多元化,微传播成为学生了解社会热点的重要途径。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微传播”中缺乏新理念和新途径,缺乏吸引力而导致效果和话语权边缘化趋势。粉圈文化传播的圈群化也会吸引大学生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这也导致学生对纯理论、枯燥的意识形态教育缺乏兴趣,直接影响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二、微传播视域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我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其社会功能也决定了是各种思想潮流的聚集地,意识形态交锋的前沿阵地,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微传播的兴起,这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消解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话语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信息传播主体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高校控制舆论的权力和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价值判断[4]。在传统媒介时代,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播的信息都经过“过滤”,所有信息均由官方发布。传统环境下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权威性有一定保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也有一定的优势。目前,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依然比较单一,教育客体都是被动接受,导致在新形势下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使用的普及,网络微传播的兴起,人人都是发言人,人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言论,传统的教育方式跟不上步伐,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应有的影响力,逐渐呈现出被边缘化趋势。大学生是网络传播领域活跃的参与者,都会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微传播手段获取和传播信息,比如,某一个社会热点信息的传播和评论等能在短时间内覆盖数亿移动终端用户。与传统媒体报纸、报刊等相比,微传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信息产生的碎片化、内容多元化和传播速度快,普通网民就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都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来传播解释信息,往往很难发出一个权威声音,但人人都有发言权,这样就很容易弱化权威信息,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主要是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影响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往往凭借其网络技术和信息优势对我国意识形态进行渗透,尤其对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掌握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网络新闻舆论的话语权、主导权,从未停止过对我国输出和传播西方所谓“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理念。他们目的是通过传播这些理念和价值观来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瓦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以此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我们从阿拉伯之春、乌克兰颜色革命等背后都能看到西方大国通过网络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观输出。西方反华势力利用我国发展中的矛盾,进行舆论干扰和破坏,一方面纠缠“藏独”和“台独”,粗暴干预中国香港事务,歪曲事实,散布谣言,如近期美国就不顾中方反对频频就香港局势发声,在将暴力犯罪美化成“争取人权和自由”,污蔑打击暴力犯罪的合法行为;另一方面积极宣扬西方宪政民主、所谓普世价值,并借口人权等干涉别国内政,质疑共产党执政,质疑中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这些因素都对我国意识形态尤其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建设带来巨大挑战。
三、微传播视域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新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是实践先导,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仅要善用微传播更要有新理念。
畅通信息渠道及时了解舆情动态。在微传播视域下,人人都是“自媒体”,“它创造了全新的、平等的、没有强权和中心的信息空间,引起了传播从单项到互交的质变”[6]。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信息接受、传播更加习惯于自由、开放的网络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再依靠单一灌输,而转变成平等的主客体教育,教育客体有了更多的自主行为。所以我们要把握运用好社会、高校和家庭等多方力量,善用微传播,加强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引导,积极开展“微互动”畅通信息渠道及时了解舆情动态,尊重差异,形成共识。高校要善用微传播了解学生诉求以及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关注,对学生关心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客观回应学生的诉求,辩证解析热点焦点问题,同时还要坚决批驳错误观点。只有畅通网络舆论渠道,关注和重视学生信息圈,才能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结合学生关注的焦点和兴趣,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育。壮大“红色网络大V”,建立一支可靠的评论员队伍,以点带面地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学习,在思想碰撞中激发大学生对主流思想的学习讨论和思考,提升抵御不良思潮的能力。
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正能量。随着互联网媒体传播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在迅速传播的过程中出现“碎片化”现象,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正处于完善期,社会阅历不足,思想认识不成熟,对各类信息的辨别分析不全面、不科学,容易对学生造成困扰和误导,迷失自我,甚至偏离社会主流价值,影响其价值判断。所以要积极利用微传播,传播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如,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评选颁授,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LED广告等全面进行宣传,尤其是背后的优秀事迹,在校园广泛传播,使得学生更深刻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建立健全微媒体工作保障制度。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谈到:“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现在还要加一条,用得好是真本事”。其实质就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增强新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公信力和渗透力,提高教育实效性。完善微传播相关组织领导制度,建立健全网络信息传播监管制度,规范信息传播主体的参与行为。
四、微传播视域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路径创新
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微传播”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该着眼于目标教育,不忘初心、遵循规律,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7]。
正视“微传播”的影响,重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微传播是一柄双刃剑,高校师生已成为使用“微传播”这一媒介的重要群体,“微传播”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些许负面影响。高校要正视其带来的影响,尽可能消除负面因素[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研究,正确认识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树立言说边界意识,为话语理念、话语体系和话语方式的创新性工作筑牢理论基础[9]。积极发挥教育主客体双向互动,探寻意识形态教育新思路,优化意识形态教育环境,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时代感与层次感,进而凝聚价值共识。
改变传播教育工作理念,把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微”传播。微传播视域下信息传播的空间变得更加开放,方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精简。意识形态的教育传播必须要考虑受众者的接受情况,也就是要从心理等角度考虑教育客体。在意识形态微传播的过程中要考虑大学生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以及学习特点,要善于把主流意识形态“微语化”,融合网络资源,以适应受众群体的特点。四川凉山发生火灾后,英雄消防员不幸牺牲,他们的英雄事迹在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等微平台迅速传播,大学生们也积极转发、点赞、评论,传播正能量,像英雄们致敬,在学生中掀起热潮。在微传播中,传统自上而下的传播话语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微化传播内容,微化传播形式,实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传播效果。首先,应该建立宣传教育“微平台”,推进微传播,将意识形态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碎片化阅读中去。其次,要利用重要时间节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讲解,拓展意识形态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最后,要积极发挥一线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作用,围绕着立德树人目标,树立身边典型,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优秀事迹。
搭建平台,创新教育模式,将微传播的多元化传播方式与高校师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和公信力”[10]。相比传统媒介的传播途径单一和内容乏味,“微传播”表现的更加灵活多样,抓住“微传播”特征的优势,各类手机APP,包括支付、视频、交通、共享、理财、地图等应用型微平台也会自动推送相关信息。微课堂、微讲座、短视频、网课等网络平台学习也逐渐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知识,了解社会的主要途径,动一动手指,刷一刷手机,几分钟便可以获取大量信息。重视微平台建设,创新教育方式,注重提升传播形态的吸引力,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兴趣爱好等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避免单一理论灌输,要用生动形象地语言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如校园短视频、翻转课堂、各类文化创意活动等,搭建平台增强意识形态教育微传播的魅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唐平秋.善用微传播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EB/OL].人民网,2019-03-21.
[2] 周连山.微时代媒体的责任及应对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2012(16).
[3] 陈志勇.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4] 郑永廷,林伯海.坚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与话语权[J].思想理论教育,2015(4).
[5] 郑永廷,林伯海.坚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与话语权[J].思想理论教育,2015(7):12.
[6]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1.
[7] 邓智华.微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8] 曲一歌,王艳华.“微传播”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2).
[9] 黄君录.新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8).
[10] 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北京,2017-10-18.
(基金项目:西安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研究课题:“网络虚拟空间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及其建设研究”(XGSY2017014)。
作者简介:李聪,男,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和意识形态研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