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9年·第12期

多屏传播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新样貌

李悦悦
2019年12月24日14:39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中原工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以手机、电脑等为代表的等屏幕媒体渗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多屏信息化来满足人机交互的需求的多屏传播时代悄然到来。媒体选择多元化最大限度地瓜分受众的碎片化时间,带来了媒体维度的多样性和受众维度再细分的可能性。大学生群体在多屏传播时代所表现出的媒介素养代表了当下中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水平,表现出网络社交逐渐覆盖现实场景社交、信息消费素养显著提高和对多屏媒介体现出沉溺与依赖倾向的新样貌。

关键词:多屏;社交;信息消费素养;沉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2-0000-03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屏”媒体已经无处不在。受众获取信息和满足传播交流需求的媒介渠道已经成为“屏”媒体的天下。手机、电脑、电视、公交车、地铁、户外楼宇等屏幕渗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多屏传播时代已悄然到来。大学生群体在多屏传播时代所表现出的媒介素养代表了当下中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水平,关注和研究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十分必要。

本文以对本校和本市部分高校学生所做的调查为基础,关注大学生媒介素养表现出的新特点和趋势。调查发现,在多屏媒介使用中,大学生群体共时扮演着观众、参与者、用户等多重角色,与屏媒介形成高频率、多终端的深度接触。

一、“见面不如闻名”:网络社交逐渐覆盖现实场景社交

社交软件是大学生多屏媒介上的“标配”。调查发现,有将近九成的大学生在多个社交应用间“游走”,根据需要和特定场景选择当下使用哪个社交软件,以QQ、微信、钉钉等为代表。艾媒咨询分析,大学生群体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和展现自我,并在社交平台上与他人沟通交流,单一社交软件无法满足自身社交属性[1]。这些社交软件定位侧重略有不同,都具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整合与分享功能,通过分组功能和权利设置,主用户在平台上可以清晰地将人际交友圈按照远近亲疏进行扁平化梳理,管理和沟通起来更容易达到目的。我们在调查中随机翻看了几位大学生的手机社交软件,发现每个人在不同平台上都有数十个不同社会关系的联系人分组,如班级群、兴趣群、密友群等。向不同的群组开放的权益也不同,如限制查看朋友圈发布内容的天数等。他们表示,社交软件中的分组使社交沟通更加轻松,在群组中的社交更有话语权。而不同社交软件的功能叠加交叉,渗透进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随时随地拿起手机就能与对方解决大部分社交需求,在一定层面消解了“闻名不如见面”的实景社交必要性。

传统观点认为互联网社交属于“浅社交”,缺乏了解深度,浪费大量时间处理信息泡沫,是低效和不可靠的。如今,这个看法显得有失偏颇。首先,大学校园90乃至95后一代恰是成长在互联网黄金发展的时代,很小就接触电脑手机和互联网。其次,90及95后中有较大比例的独生子女,相较于多子女家庭,与人相处的社交经验主要来自学校以及他们非常熟悉的互联网平台。第三,年轻人对于新事物、新技术有敏锐的好奇心和快速接受度,他们对于QQ、微信等社交软件功能的了解和使用上,远远超过70后、80后。因此,社交软件的各项功能不断丰富与升级,带给他们的是使用便捷感而不是使用难题。第四,社交软件的开发市场体现出了“长尾效应”,各类定位不同受众需求的社交软件不断推出和迭代,给了青年群体更多元的选择自由。在社交平台上,他们很快能够根据自身需要迅速找到“同好”,社交效率高,社交认同感油然而生。这些都使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天然带有对于互联网亲近感,与经历过报刊电视时代的“老一辈”人对互联网的质疑与观望态度迥然不同。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也反映出青少年对于网络社交的态度:绝大多数美国青少年肯定了社交媒体的积极作用。被调查的743名美国青少年中,81%的人认为社交媒体让他们感觉增强和朋友之间的联系;71%的人表示社交媒体有助于展示自己的创意;69%的人认为有助于结交新的朋友和更多样化的群体;68%的人认为通过社交媒体在困难时期得到了朋友的支持[2]。2017年,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和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发布《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称,作为互联网核心用户的青年,73%的人通常每隔15分钟至少看一次社交软件[3]。可见,在大学生群体中,社交软件的使用活跃度和忠诚度都是极高的。无论中外青年,对于多屏传播时代的网络社交都持有欢迎和肯定的态度。

社交软件欢迎所有人,大学生栖息在自己喜欢的社交软件中,栖息在认同的价值观范围内,避免社交窘境和交往冲突,同时以此来创造社交火花。

二、从被动到主动:信息消费素养显著提高

信息消费素养是指公众需要具备更多的选择、判断与辨识的能力,包括: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的辨识、分析与判断能力。与此相适应的,信息生产素养也同样重要。即普通公众也应该负责地发布信息和言论、负责地进行信息再传播。

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的内容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的活动,它通过对象征性的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环境,不仅制约着人们的认知行为,还能以此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由于多屏传媒广泛渗透进大学生的生活,其内容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大学生对其所传递的现象的理解,进而通过传媒中的信息表征来理解自己。在此前提下,信息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代大学生建立对周遭环境的了解更依赖于电脑、手机等互联网屏媒体,这些媒体所呈现的信息构成了大学生所处的外围拟态环境。排除媒介因素,是否被选择、被认知、被理解和传播则是大学生用户主观行为所决定的。一个人的信息消费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近处拟态环境,后者更容易对个人的具体认知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所以能够有目的地得到有用信息以及有能力鉴别有害信息是信息消费素养的核心。

社会在发展,各种法制法规日益完善,媒体传播日渐规范,在互联网“摇篮”中长大的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也在不断提高。

首先,大学生对于使用屏媒体作为信息检索和收集工具这一能力已经相当纯熟。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几乎所有的受访者在笔记本电脑及手机中都安装有信息类网络平台和使用软件,如各大新闻门户网站新浪网、新华网等;权威媒体的自媒体平台,今日头条、澎湃新闻等;专业资料文献网站,知网、万方数据网等。根据个人所感兴趣的内容不同,还有不同领域知识的智能软件被大家所喜爱,如知乎、豆瓣等。受访大学生反映,工具软件和平台提供最新的新闻信息和最前沿的专业资讯,对专业学习、毕业设计和考研等方面有很大帮助,是必备工具。这些工具的使用,培养和锻炼了大学生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第二,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谣言等不实言论或有待考证调查的新闻信息的处理态度,也能体现出对信息的辨识、分析与判断能力。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传播的谣言没有事实依据带有攻击性,目的性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政治人物 、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调查中,受访大学生表示都见过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主要出现在微信朋友圈、微博、论坛等渠道。“面对这些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你会怎么做?”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表示,对于显而易见的谣言信息不予理睬和二次传播,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对于可疑的信息首先能做到不盲目传播,并会通过其他正规信息途径进行核实。大多数大学生会主动去判和鉴别,不听信和传播谣言,只有极少数的受访大学生会选择中立或者相信。几乎所有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愿意在甄别网络谣言之后将正确的认知宣传给身边的人。这说明大学生对于互联网的使用行为越来越谨慎,更进一步认清了在多屏传播时代受众作为消息源前置的责任感,他们对于网络谣言的脱敏性在增强,对于网络不实信息的鉴别力和免疫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随着国家的法制健全和各种媒体的正向引导,网络的发达和渗透使当代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工具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三、工具与伴侣:对多屏媒介体现出沉溺与依赖倾向

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3.0%,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30.0%,网民学生群体占比为 25.4%[4]。这个年龄段恰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几年。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使用时间上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大学生群体对屏媒介所产生的依赖与沉溺倾向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

第一,在将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多屏媒介当作工具使用时,大学生表现出短时高频的使用特点。我们调查中发现,87%的大学生平均每日借助多屏媒介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在3小时以上。时长是体现依赖性的最直观元素。而在使用目的上,95.7%的大学生选择了获取信息,即学习知识和浏览新闻,且几乎每个大学生都在多屏媒介端装有信息软件。可见多屏媒介在此是作为学习工具使用的。

除此之外,很多大学生提到生活中多屏媒介的工具性,如手机消费和支付功能、手机地图的指示功能、手机和电脑软件提供的图片和视频功能等。这些功能的指向性和目的性非常强,使信息获取便利易得,短时间就能达到目的: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地图导航等。

第二,在将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多屏媒介当作生活“伴侣”时,大学生表现出更为专注的沉溺。调查组曾向学生了解平时的生活娱乐方式,半数以上选择在网上看视频、玩游戏使自己得到放松;而在网上社交平台与朋友们聊天也是很多人的首选。艾媒咨询发布的《2018中国大学生在线休闲娱乐行为监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大学生最喜爱的手机软件冠亚军分别是社交通讯类和休闲娱乐类软件,与我们的调查情况相吻合。社交类软件用户粘性强,使用场景广,休闲娱乐类软件则承担休闲娱乐的主要作用。

大学生长时间挂线网络社交软件且在多种社交平台共时使用直观体现了渴望交流的社交欲求。娱乐休闲为主的影音类软件也表现出强劲的“霸主”势头。据艾媒咨询数据,综合视频类软件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渗透率高达94.3%。新兴的短视频软件也深得大学生的心,渗透率迅速达到80.7%。这些软件不拘一格的包容和新潮的使用感、巨大的流量和网红效应,正符合当代大学生乐于展示自我、自主观察世界的青春风貌。本次调查中,大学生群体对于抖音的认知度达到100%,相当部分学生是抖音一类软件的忠实用户,还有不少学生在直播平台上自己制作视频,体验到了演员和创作者的乐趣。艾媒咨询公司得出结论:网络制式变迁和移动互联网发展,使影音、游戏等休闲娱乐类软件在校园市场有广阔的发展空间[1]。我们认为,大学生群体对休闲娱乐类软件的喜爱和沉溺不仅是时间成本的付出,更多是心理上的认同和亲近。

四、结语

大学生群体要想达到善用多屏媒介,深入了解社会全貌、科学地辨析社会现象、批判地吸收有益信息、正确认知自身的目的,其中的决定性因素便是媒介素养。通过本文,可以一窥大学生在多屏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概貌。在国家法律政策不断健全和媒介素养教育渐入正轨的前提下,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有了显著提高。但我们仍看到,大学生媒介批判能力、网络法律意识等媒介素养方面还有很大进步空间。如何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是政府、教育者、大学生乃至全社会应该认真思考的时代课题。

参考文献:

[1]2018中国大学生在线休闲娱乐行为监测分析报告[EB/OL]. http://www.sohu.com/a/281499626_120047496.

[2] 皮尤研究中心.2018年美国青少年社交媒体用户调查报告[EB/OL]. http://www.199it.com/archives/731893.html.

[3]《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发布会会议综述[EB/OL]. http://www.cssn.cn/zx/bwyc/201702/t20170219_3420808.shtml.

[4] 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EB/OL]. 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一般项目:“公共事件多屏传播对受众的影响研究研究”(2018-ZZJH-637)。

作者简介:李悦悦,女,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新媒体传播研究。)

(责编:段佩伶(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