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语音社交平台须自律
不需看脸、只听声音——语音社交软件“匿脸”聊天的特点,不断吸引用户参与使用。《2019年社交网络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从去年底开始,为陌生人提供匹配、认识、交流的语音社交应用程序异军突起,用户多为“90后”。截至今年3月,此类APP在各大应用商店的总量已超过百余个。
以声音为传播媒介,语音社交软件本是为了拓展人们的社交渠道,然而,部分平台打着声音交友、听歌听故事等幌子,为追求“流量”打擦边球,任由软色情、网络“黑产”交易等违法违规内容发布。此前,国家网信办曾会同有关部门针对网络音频乱象启动专项整治行动,对26款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淫秽色情内容的违法违规音频平台,分别采取了约谈、下架、关停服务等阶梯处罚,对音频行业进行全面集中整治。
语音社交软件乱象丛生,具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增加了治理工作的难度。
目前,语音类社交软件缺乏统一的行业内容标准,且识别审核存在技术困难。相较于文字识别和视频、图片识别,语音识别需要先将用户的语音转化为文字,但方言、语音语调等都会影响识别准确率。这使得部分不法分子有漏洞可钻;另一方面,语音社交类软件技术门槛较低,创办视频直播平台需要到文化部门申请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但发布一个语音社交程序则简单得多。低门槛、低成本、流量高等因素,为语音社交产业的发展打开了一条“便捷通道”。但如果不及时设置门槛、过滤内容、净化环境,任由语音社交软件盲目追求流量、无序发展,网络黑色产业链和涉黄低俗内容交易或将在此滋生壮大。
笔者认为,治理语音社交软件,首先需引导行业建立起自律标准,让各语音社交类平台建立起统一的内容信息审核标准和行业审核标准。其次,平台应加大语音内容审核力度,对涉黄语音、软色情声音标本进行识别,相关部门应对这方面加强监管。同时,企业也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内容生产应遵循正确导向,创作传播充满正能量的产品。
当然,治理语音社交乱象不应“一刀切”。语音社交平台可考虑实行分级制度,通过身份证实名认证将未成年人区分出来,建立专属于青少年的语音社交社区,为其营造一个安全绿色的交友环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