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智媒环境下传统广播该这样突围

吴涛 陈鹂
2019年07月24日13:11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智媒环境下传统广播该这样突围

近年来,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被应用于广播电视领域,甚至还实现了虚拟主持人语音播报、人机交互等功能。互联网各大巨头纷纷看好广电发展形势,加入音频行业,针对居家场景的音频硬件终端谋篇布局,各领风骚。

智媒环境下,广播音频借势网络的发展,不再仅仅局限于收音机里,还通过各种客户端,利用智能手机、智能音箱甚至可佩带设备等终端实现收听,在更宽广的领域里展现着广播的价值。面对智媒环境下的全新挑战,加快推进广播的多终端输出和接收,着力加强音频内容生产,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方为传统广播的突围之路。

了解广播当下处境是基础

在如今多媒体并存、音频领域异军突起的新时代,传统广播如何继续捍卫自己的地位并持续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对当下的主要收听人群、受众收听习惯及收听方式进行准确判断和划分。

赛立信2018年媒体用户基础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互联网的忠实用户继续增加,占比接近90%。赛立信调查数据还表明,相比其他传统媒体的忠实用户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明显下滑,广播的下滑幅度最小,这说明在传统媒体中,广播的魅力仍在,用户群始终保持稳定。

数据显示,从广播的收听场景来看,传统的居家收听和车上收听仍然是主流,占比均超过50%。网络平台由于自身特点,成为越来越多网民选择的收听方式。在网络渠道的选择上,听众会趋向选用流量大、市场反响好和影响力强的平台。2018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各种手机客户端的日渐成熟,广播内容实现了可通过“传统广播电台+音频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官网”等平台同步发布的业界模式,多元立体化的融媒体传播已成为常态。

2018年,传统广播在保持原有传播渠道和传播平台、创造创新内容、不断推出声音产品的同时,充分利用多种智媒手段,打破了“电波”这一单一的传播介质,车载收听及智能收听两大主流日渐形成。

综上可见,智媒环境下,不同的收听群体,其收听习惯、收听方式各异,这意味着广播面对的是与以往不一样的听众市场。只有对这些不同的收听群体进行细致划分,借助新媒体的各种优势进行融合和创新,传统广播才能有的放矢,做出让目标听众合意的音频内容,才能不断扩大收听的覆盖率,继续保持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立足本土打造品牌是关键

综观市面上的各类新媒体音频软件或硬件终端,最大的功能在于搜索与整合。所谓语音播报也好,人机对话也罢,它们更多的是内容的传播者,而非创作者。智能且强大的搜索引擎,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实现了网络资源的整合提炼,为用户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省时省力的使用体验。5G时代的到来,更将加速提升用户的这种体验。而实现这些的基础仍然是内容。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其优势也正是内容。

众所周知,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一方面,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力。其专业化的新闻传播理念和运作机制,保证了内容的生产和原创性;另一方面,是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在我国当前的相关法规政策环境下,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尤其是新闻报道领域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是大多新媒体不可比拟的。传统媒体的优势,正是其在全媒体时代应对竞争、发展自身的法宝,同时,也是新媒体在深化发展中所需要借鉴的。因此,立足本土、内容为王、创新传播方式、打造广播品牌,才是扩大受众群体,实现传统广播突围的根本。

可以看到,四川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为传统广播突围提供了成功范例。川广新闻构建以早、中、晚、夜四大新闻密集时段为核心,以全天滚动新闻为纽带,以关注民生服务类的新闻谈话节目为支撑的新闻广播。为强化广播新闻的时效性,川广新闻启用了“每15分钟刷新新闻”的滚动播报模式。同时,在重大突发新闻发生时,还会以最新最快、即时插播的方式,在广播节目中播报最新突发消息,以抢抓新闻第一落点。川广新闻的两套节目——四川综合广播和四川新闻广播依托音频专业优势,将重心倾向于内容有吸引力的终端以及良好的收听体验等方面,通过在理念、内容、盈利和终端方面的准确定位和创新,拓展传统广播伴随性、便捷性、时效性等核心价值,展现了新闻广播的独特魅力。

既然内容为王,那么,如何实现高效的内容生产?广播媒体一方面要以新技术为支撑,将内容的制作发布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快内容生产的速度;另一方面,传统广播要以内容和渠道的紧密结合开拓新的市场,不断壮大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在原有听众群体基础上,深挖潜在听众,扩大受众范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工作活动半径的不断扩大,碎片化的伴随收听和移动出行收听成为听众的重要收听场景。因此,传统广播有着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和巨大潜力可挖。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