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烨:增强“四力”推进创新,案例是条捷径
来源:“研究事儿”微信公号
最近,宣传思想战线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工作正在开展,其中提升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目标和要求。增强“四力”,促进创新,方法有多种,对新闻媒体来说,建立新闻报道创新案例库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案例在教育实践工作中有何作用,怎样以创新案例来推动实际工作,这是我们不能回避、亟需研究的课题。
一、缘起:案例的前世今生和对实践的意义
“案例”指的是发生于自然与社会领域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的真实记录和描述,有时会伴有相关分析和解读。它最早来源于“案例教学”,是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首创。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戴尔将其引入法学教育中,开启了现代案例教育的先河。后来案例和案例教学逐步发展到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中,成为新的名词和一种新的教学、培训模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哈佛商学院1921年开创的商业案例教学模式。根据案例,研究者可以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挖掘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内容,并反过来指导实践,这是应用学科最快捷、准确、高效的研究手段及方法之一。
一般来说,案例应具备典型性、故事性、前瞻性、指导性等特点。典型性指的是案例具有一定特色和差异性,在某一领域是代表性的范本;故事性指的是案例通常设计故事化、情节化的场景,叙述事实要吸引人,可以设计冲突,呈现不同的观点、意见;前瞻性指的是案例突破先前的视野或格局,试图去弥补实践中的空白,有预见和启发作用;指导性指的是案例的目的性,对同类或相似事件提供解决方案,真正能解决实际困难或问题。
一个完整的案例应包括典型事件、问题呈现、解决方案、经验启示等基本要素,可以复制推广,对工作有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案例与经验不同,经验是指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一般是个性化的,可以不断积累,但有不稳定性。而案例不仅是经验上升为知识之后的载体,还是一个解构的过程,抽丝剥茧,把知识和经验从事件里提炼出来,帮助受众快速吸收。
运用案例学习与培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案例便于短时间内学习模仿、掌握要义和方法。它是一种较容易上手的学习工具,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且体系化程度较高,易理解更精炼。其次,案例强调把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能力,操作性、实用性强。单纯的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在实践中往往有不接地气、不服水土的情况,有“忠心耿耿不知道咋整”的情况出现。这时候,以案例培训解除“不会为”的困惑是最好的办法,可以提高针对性,直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案例可引发独立思考。对案例的研究讨论没有单一指向性的答案,案例只是抛砖引玉,可以通过个人对案例的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创性的学习、讨论、运用、升华,最终找到最好的问题解决方案。通过思想碰撞和交流,快速提升个人能力。
虽然案例一词进入中国时间不长,但广义上说,用案例培训干部、推进工作创新在我们党也不是新鲜事,早已成为党的重要经验之一。比如1948年土地革命时期毛主席推出的平山、绥德等土改试点地区,后来的学雷锋、学大庆,改革开放后的小岗村、华西村、温州经验、深圳经验,这些不仅是培训干部的生动教材,也成为全国人民都熟悉的案例。
二、实践:如何收集新闻报道创新案例
以人民日报社为例,近些年人民日报社在新闻报道方面积累了许多创新案例,剖析这些案例,可以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推进创新。这些新闻报道何以能成为创新案例?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突出政治性,把好导向关。近几年人民日报社新闻报道的创新案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政治性、导向性强。这些案例都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正确,发挥了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比如,《人民日报》刊发的《中国免除外债不是“穷大方”》这篇文章,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鲜明的导向性,讲述的五个事实个个站得住脚、很有说服力,把中国免除外债的现实意义讲得清楚明白而且透彻,澄清了一些基本观点,有力地反击了网上“中国是‘穷大方’”“中国不应该多管闲事”等错误言论,在内宣和外宣方面都赢得了主动,得到了舆论广泛支持。这样的文章不仅政治正确,而且角度新颖、驳论有力,可谓人民日报创新表达方式的典型案例。
在南海仲裁案、中美贸易摩擦和国内反腐败斗争、东莞扫黄打非等选题上,人民日报社的新闻报道也起到了举旗定向的作用。这些导向正确、引领舆论的新闻报道入选新闻报道创新案例库,可为今后改进新闻宣传、优化议题设置提供借鉴。
二是突出典型性,提升传播力。典型性首先要有很强的代表性。人民日报社新闻报道的创新案例能够反映近几年新闻报道的经验做法。例如,人民日报社对一些典型人物的系列报道,特别是融媒体报道就很有代表性,罗阳、黄大年、廖俊波、钟扬等,事迹感人至深,人民日报社的新闻报道也深入独到、细腻感人,倾注了记者、编辑的心血和感情,也和人民日报社高出一筹的新闻报道、作为新闻战线排头兵和领头雁的地位相称。
具有典型性的新闻报道创新案例还要有较强传播力,社会影响广,传播效果好。从每年的人民日报社新闻报道实践中选择案例入选案例库,一个重要标准是能让受众记住,让大家广泛传播。比如,关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高访报道,人民日报社的很多新闻产品就很有特色,随行记者善于捕捉细节,从一个个故事中体现大国领袖的气度和风采,从一个个微镜头中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这是人民日报社的独家优势,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受众的认可,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三是突出创新性,展现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宣传需要创新,人民日报社新闻报道的创新案例更应体现创新。这些案例首先是有时效性、体现时代特色,例如,聚焦“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新词、热词,选取关于它们的深度报道、系列报道,就充满时代气息、引人关注。
人民日报社新闻报道在内容、方式、手段、角度等方面进行了很多创新探索,尤其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涌现了一大批创新成果。比如:互动式产品“习近平总书记的元宵节问候”、纪念建军90周年的《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动画式新闻解释类产品《当民法总则遇上哪吒》《孙悟空的三个锦囊》,视频类产品《中国一分钟》《谁是站到最后的人》,线下参与类产品“时光博物馆”、快闪“中国很赞”,高端访谈式产品《大咖有话》,等等。丰富多彩的融媒体产品各具特色,为人民日报社积累了人气,赢得了赞誉。这些新闻报道创新案例,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有机结合起来,为人民日报社推进媒体融合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制作更多新颖精美的新闻产品做出了有益示范。
四是突出启示性,推广好经验。案例要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新闻报道创新案例要在新闻实践中能推得开、叫得响,对策采编发具有启发作用。人民日报社对党代会、两会、奥运会、国际论坛等活动的宣传报道进行了多年,有些版面风格、栏目设置、观察视角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得到了学界业界的普遍认可。这些内容经过筛选、优化成为案例,就可为今后参与相关报道的编辑记者提供范本和直接帮助。
常言道,事非经过不知难。新闻报道的作者有很多采编心得,他们的经验、体会能够丰富新闻报道创新案例的内容,提升新闻报道创新案例的价值。在创新案例的编写、培训过程中,请新闻产品的原创团队和成员写一写创意,谈一谈思路,从而使好的新闻报道更显真实性、客观性、权威性,也能复制推广,让同行同事、后学后辈近距离获得学习机会,得到更多启迪。
三、目标:用案例进行精准高效培训并指导创新实践
创新案例重在使用,要把实践中鲜活生动的案例运用起来,在实战培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给人们以最直接的帮助。要实现这个目标,笔者认为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是广泛收集素材,注意写作规范,展现故事与情节,把案例写好。参与编选、撰写案例的人员,首先要深入调研,充分搜集材料,尽可能全面地呈现案例的本来面貌,注意多角度地反映事实,注意核对细节和数据;其次要强调规范性,内容、形式、结构要标准化,不能随意夸张,引用材料要有权威出处,可以加入表格、图片等辅助说明案例;最后要注意把理论融入实际案例之中,让案例站得住脚、经得住推敲,同时让案例通俗易懂,反映人们最想知道的内容,包含人们最急需的解决方案。比如,我们写融合创新的案例,要了解相关技术与媒体融合传播规律,别说外行话,多采访作品的创作者,或者让他们提供素材、参与写作。
二是加强讲师培训,注意分析引导,强调联系实际,把案例讲好。对进行案例培训的讲师,首要的一点是做好对他们的培训,让他们对案例了然于胸,理解、把握好案例的精髓,掌握好案例培训的方法。同时,要求讲师不仅讲案例内容,还要深入剖析,讲经验启示和在实践中如何运用,从而帮助学员一点点消化,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启发他们能举一反三、以点及面。案例的培训不同于其它的培训,讲师不是裁决者和真理化身,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能力。他还应该是个讲故事的高手,能把受众代入真实而复杂的场景,使其在案例体验中获得快速提升。
三是发挥能动性,找出规律性,提出新办法,把案例学好用好。对接受案例培训的人员来说,找到最接近自身情况、最急需的案例范本,让案例发挥最大效能是落脚点。案例只是一个故事或一个事件,虽然具有典型性,但无法覆盖所有领域、所有过程,因此要学会主动思考,积极讨论,从个体的案例中发现规律,解决目前碰到的复杂问题。比如,对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如何创新这一问题,不可能有唯一的破解方法和路径,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不一样,PC端和移动端也有差异,这时候需要好的案例作为靶子,引起一线工作者的讨论甚至争论,从思想的碰撞中发现个性化的问题和问题的破解之道,这也是案例最有价值的地方所在。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几个倾向,切忌生搬硬套、切忌天马行空、切忌理想主义,让案例培训真正落地并取得实效,点燃受众思维的火花,使其获得迅速的提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