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9年·第4期

我国媒介融合的发展:从内生型到外张型

张  萍
2019年05月15日09:13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要:内生型媒介融合是当下最常见的媒介融合类型,内生型媒介融合中各媒介平台从属于同一媒体或媒体集团。外张型媒介融合超越了同一媒体或媒体集团的边界,体现了该媒体或媒体集团同外界的协作。外张型媒介融合包括三方面:不同媒体之间、媒体与受众之间、媒体与社会之间。从内生型媒介融合向外扩型媒介融合的推进,体现了传播的互动性、公共性实质。

关键词:媒介融合;内生型;外张型;公共性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4-0000-03

媒介融合发展至今,已出现了多种传媒实践,从内容融合、技术融合到组织融合等。众多媒介融合实践的核心在于消融不同媒介之间的界限,“一次采集、多次发布”推动媒体降低新闻产品生产成本,增大其市场产出。更多媒介融合实践关注同一媒体内部不同媒介平台的融合,却忽视了媒介融合从发展范围而言其实有两大类型。

一、内生型媒介融合:以大众媒介为主体的界限消解

内生型媒介融合是当下最常见的媒介融合类型。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全媒体平台、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中央编辑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等传媒集团类似于“中央厨房”采编平台的尝试,都属于内生型媒介融合。

内生型媒介融合中各媒介平台从属于同一媒体或媒体集团,形成了同源关系或母子媒体体系,本着共享资源的经济利益驱动,通过共享模式和产品链模式实现新闻资源的增值和媒介形式的交融。内生型媒介融合是当下媒体自我发展的重要路径。

采用内生型媒介融合类型的传媒采用“一次采集、多个渠道、多种形态、多次发布”的波纹式生产与传播,在降低成本、增大产出的同时,也形成舆论合力。内生型媒介融合的内在驱动力来自于传媒作为赢利工具和宣传工具的属性追求。

内生型媒介融合因内部各媒介平台的同源关系以及同一记者围绕同一选题采集文字、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介形式素材的“一次采集”环节的设置,也易出现不同媒体形态的报道同质化问题。而全媒体报道同质化问题的规避需不同媒体平台突出各自传播特性,不仅在传播符号上有所不同,更要在报道内容、传播重点等方面形成差异。纸媒以深度取胜,广播电视突出直观性与现场感,而新媒体则以其报道的速度、信息量及个性化取胜。而要实现不同媒体形态报道内容的异质化,对全媒体记者和编辑的专业素质及跨媒体运作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二、外张型媒介融合: 以大众媒介为中介的社会融合

外张型媒介融合并不着眼于同一媒体或媒体集团内部,而超越了该媒体或媒体集团的边界,体现了该媒体或媒体集团同外界的协作。外张型媒介融合包括三方面:不同媒体之间、媒体与受众之间、媒体与社会之间。之所以外张型媒介融合不限于同一媒体或媒体集团内部,其原因可从“融合”及“媒介”的概念入手。

美国学者约瑟夫?R?多米尼克把融合定义为各种传播技术的混合。 既然媒介融合强调的是技术的融合,那么其范围就可不局限于同一媒体或媒体集团内部,不同媒体或媒体集团之间也可出现媒介融合。丹麦学者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在论述媒介融合问题时,把媒介分为三个维度:一是人的身体以及它们在工具中的延伸;二是大众传播媒介;三是数字技术。 按此定义,受众及社会均可视为“媒介”概念的第一个维度,即人的身体以及它们在工具中的延伸。瑞典学者安德列斯尼尔森等也把用户参与视为媒介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媒介融合包括三方面:“媒体业务和媒体本身的融合,规制和规则的融合,用户对媒体的互动使用与参与的融合” 。因此外张型媒介融合中“媒介融合”的概念可突破同一媒体或媒体集团的范围,不仅涉及不同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融,也涵盖媒体与受众之间、媒体与社会之间的界限模糊。

不同媒体之间的融合包括了制度性媒体协作与临时性媒体协作。制度性媒体协作主要体现在聚合型“中央厨房”。所谓聚合型“中央厨房”即“通过聚合其他媒体、机构的内容生产资源,搭建平台,再将内容分发给其他媒体、机构的生产模式” 。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就是其典型代表,它既为人民日报社内部子媒体提供服务,也为其他媒体提供新闻产品。

临时性媒体协作通常由一家媒体主动围绕另一家媒体的传播内容进行角度延展和跨媒体报道转化,衍生出多角度、多文类、多媒介形态的报道,共同形成融合新闻报道。因报道主体分属两家不同媒体,故此种媒介融合不易出现报道同质化问题。

澎湃新闻对央视纪录片《辉煌中国》的协作性报道就属于不同媒体之间的外张型媒介融合。2017年央视推出有关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成就的大型纪录片《辉煌中国》。澎湃新闻成立了专门报道小组,根据央视相关报道计划和传播内容开展多媒体形式的协作式报道,不仅推出了包括“书写中国”、“青春中国”等在内的H5产品,还积极跟踪央视播出内容,以评论和跟进报道拓展深度、延展角度,并把《辉煌中国》二次加工为若干短视频,配合央视每天播出的相关纪录片内容,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这些短视频,充分利用新媒体碎片化传播特色,拓展了央视《辉煌中国》的传播广度。澎湃新闻这一系列配合性报道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与央视纪录片《辉煌中国》形成媒介融合态势。央视与澎湃新闻这两家不同媒体的大小屏互补联动,模糊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界限,突破了以往媒介融合常局限于同一媒体内部的做法。

在澎湃新闻主动与央视《辉煌中国》协作报道的案例中,也不乏媒体与受众、媒体与社会的融合。无论是澎湃新闻根据纪录片每一集所做的交互式H5,还是央视纪录片播出后澎湃新闻紧随其后所做的街采报道,抑或是《厉害了我的国》众筹视频在央视及澎湃新闻的同步展播,均可见受众对大众传媒的全方位参与。

澎湃新闻的此次传播实践还从线上扩展到线下,澎湃新闻携手共享单车平台、团中央、高校、电商企业等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厉害了我的国”主题活动,涉及单车标识、主题曲、主题游戏、跑步活动、快递包装标识等多方面。 此次大众传媒与社会之间的跨界活动形成了社会价值引领的舆论合力,也表明媒介融合已开始突破纯粹的传媒领域,向社会领域进一步扩展。

通过大众传媒与社会之间联结所实现的新型媒介融合,在一些地方媒体中也初见端倪。一些地方媒体致力于打造“媒体+X ”的集合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借助于媒体+政务、媒体+治理、媒体+服务等媒体与社会联动的多种模式,使媒体与政务部门、基层治理部门以及水、电、气等城市服务部门互动交融,充分发挥大众媒介作为公共联结中介的功能。例如四川省仁寿县融媒体中心通过“有奖报料平台”建立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机制,对网民反映的问题予以奖励,并及时将问题交由有关部门处理。 地方融媒体中心的“媒体+X”模式,以媒体作为民众参与政务、介入公共事务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社会自我管理发展趋势。

三、从内生型到外张型媒介融合:公共性的提升

内生型与外张型并非两种相互对立的媒介融合类型。内生型媒介融合不排除会存在大众传媒与受众的融合,只是内生型媒介融合的关注点在于媒体集团内部不同媒介平台之间的互动,而不是传媒与受众的互动。外张型媒介融合也需要以内生型媒介融合为基础,倘若没有内生型媒介融合的跨媒体运作能力,不同大众媒介之间的外张型媒介融合也无法实现,毕竟在不同大众媒介之间完成融合报道的核心还是在于跨媒体运作能力。

内生型媒介融合注重强化同一媒体内部不同媒介平台的互动,通过规模化传播和产品链模式实现新闻增值,经济效益是内生型媒介融合的主要追求目标,内生型媒介融合体现了大众媒介的自利性。外张型媒介融合重视发掘媒体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通过强化媒介作为社会系统中介这一角色,凸显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职责及公共联结的功能,体现了大众媒介自利性与他利性兼顾的发展走向。

外张型媒介融合中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可丰富媒体的报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内生型媒介融合易出现的全媒体报道同质化问题。外张型媒介融合中大众媒介与受众、大众媒介与社会的融合则充分体现了媒体的公共性。公共性的重要内涵是共享性和开放性。媒体与受众、媒体与社会的融合实现了大众媒介向民众、向社会的开放。“只要公共事务存在,公共性就客观存在”。 大众传媒受民众委托使用稀有的公共传播资源,为民众的信息需要提供公共服务,也为社会的公共生活提供价值引领与精神支持,由此,公共性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属性。而事实上在传媒实践中,媒体对经营目标和宣传目标的片面追求,往往导致大众传媒公共性的弱化与被遮蔽。这既不利于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外张型媒介融合虽然也关注经济效益,不过通过提升公共性以实现社会效益更是其致力实现的目标。事实上,社会效益的实现又会反过来提升媒体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

当下媒介融合的发展应在重视内生型媒介融合的同时,也注重向外张型媒介融合拓展。外张型媒介融合的发展不要盲目追求对大众媒介外部边界的突破,而要着力寻找大众媒介与外部世界的联接点。比如不同媒介之间的外张型媒介融合并不能随意形成,需致力于媒体对社会的价值引领并发现不同媒介之间的耦合性。澎湃新闻与央视《辉煌中国》的融合式新闻报道充分激发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感,传播了社会正能量,而两家媒体也正因在时政性上有所契合,才使两家媒体的报道能形成内在性相吻合的全媒体报道体系,产生1+1〉2的传播效应。大众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外张型媒介融合需发掘媒介与受众的互动点与互动形式,吸引受众参与新闻传播的各个环节,强化新闻生产的社会化,利用参与式文化的魅力增强受众的黏性,强化其公共意识。大众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外张型媒介融合有必要找到媒介参与社会服务与社会治理的空间及方式,避免媒介因追求万能而变得无能。

内生型媒介融合虽然是媒介融合的主要类型,但在一定程度而言,外张型媒介融合有利于弥补内生型媒介融合的一些不足,比如全媒体报道同质化问题、公共性问题等。尤其从传媒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来看,外张型媒介融合可以增强媒体的公共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吸引受众参与公共事务,实现从作为消费者的受众向作为公众的受众的角色转型。从内生型媒介融合向外扩型媒介融合的推进,体现了传播的互动性、公共性实质,使媒介融合虽以技术为基础,但不会以技术为核心,而以人为核心。“在某种意义上,重塑媒介的公共性,也就是人类自身公共性的回归与重构。” 媒介融合从内生型向外张型的发展也推动大众媒介功能从盈利性、宣传性到公共性的全方位实现。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R?多米尼克.蔡骐译.大众传播动力学——数字时代的媒介(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18.

2、(丹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刘君译.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3-4.

3、蔡雯.媒体融合与融合新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

4、陈国权.中国媒体“中央厨房”发展报告[J].新闻记者,2018(1):53.

5、夏正玉.走向“公众联结”——以澎湃新闻对《辉煌中国》的创新融合报道为例[J].新闻记者,2018(7):12-16.

6、房方.四川以实现功能为突破 扎实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N].人民网-传媒频道,2018-09-29.

7、郭湛.社会公共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8、刘振磊.媒介融合过程中的公共性重构[J].传媒,2017(4)下:84.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