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市级党报扶贫主题报道的创新
——以《信阳日报》“新县脱贫摘帽记”主题报道为例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3期
【摘要】地方党报的主题报道主要指以近期当地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为主的新闻报道,它肩负着重要责任:传播和阐释党的重要决策,完整生动地呈现当地重要党政活动,解析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以正面宣传鼓劲为主,引导舆论,提振信心。大别山老区新县2018年成为河南省信阳市第一个“摘掉”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的县后,信阳日报社迅速行动,精心策划,深入采访,全面细致挖掘新县脱贫背后的故事,用“新县脱贫摘帽记”讲述并表达了新县乃至整个信阳市在面对脱贫攻坚战时的决心和信心,可以说是一次地市级党报主题报道的成功策划。
【关键词】主题报道;整体策划;采访内容;版面语言
我们党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党的重要使命,党和政府的目标是到2020年确保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党在落后地区的扶贫工作,其意义不仅在于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有助于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增强当地群众与贫困斗争的信心,激发他们的深层潜力,提升贫困地区的社会治理水平。[1]
一、扶贫主题报道能提升地市级党报的影响力
近几年来,扶贫工作一直是一些地市级政府的重点工作,党报系统作为传统的主流权威媒体,在扶贫工作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发挥着宣传鼓劲、舆论引导、经验总结、模式推介等多种作用。在扶贫工作报道方面,《人民日报》为地市级党报树立了典范。刘东建和高红梅研究后发现,自从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工作进一步阐述“精准扶贫”思想之后,从2015年6月19日到2016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中共有448条与扶贫相关的报道,表现出了主流媒体应有的担当,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组织员”和“宣传员”的重要作用。报道体裁包含一般新闻报道、评论、特稿、读者来信、地方领导文章、新闻图片等。在视角上,采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宏观上以解读扶贫政策、总结扶贫经验、阐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扶贫思想为主;中观上从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生态的层面,全面构建全社会各领域共同参与、多管齐下的扶贫图景;微观上以生动的扶贫案例为主,报道焦点聚集一线的扶贫干部和普通贫困户身上。[2]
在当前移动终端设备和移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党报的阅读率和影响力都受到强烈冲击。少数主流报纸因其在报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和各种应对措施得力,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像《人民日报》在我国拥有政治影响力、悠久的传统、深厚的历史积淀、先进的融媒体技术手段和强大的原创新闻生产能力,它在很多创新举措方面都走在全国报业的前列,在新媒体时代仍然表现出了广泛的适应性和蓬勃的生命力。但是大多数地方党报面临的问题要更为严峻,互联网进入中国20多年来,受众的阅读载体、阅读习惯和内容偏好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地方党报的纸质形态不能不说是一个劣势。但是地方党报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在覆盖区域范围内代表党的权威性,并且在当地各类媒体中居于主流地位,这是地方党报最重要的传统优势。
扶贫工作关系到贫困人口的尊严、生活质量和对党的关怀的直接感受,还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从新闻价值理论来说,由于扶贫工作中所蕴含的带有戏剧冲突性的新闻价值要素较少,网络新媒体往往较少涉足。而地方党报的权威性主要通过深度报道本地重要活动和重要事件、做好本地重大主题宣传、创新报道形式来体现,对扶贫工作进行报道既是党报的责任,又是党报彰显权威的重要方式。[3]
很多地方党报在扶贫主题报道方面都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为当地扶贫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像《濮阳日报》从2016年5月到2018年8月两年多的时间里,平均每天发表两篇关于精准扶贫的报道。这些报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当地党政部门和基层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也受到河南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人员的高度评价。[4]信阳是革命老区,曾经为党的革命事业做出重要贡献,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底子薄弱,扶贫任务非常艰巨。党中央对老区的扶贫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回顾他的工作经历时曾指出:在地方工作时,我一直抓老区建设,同老区很有感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5]这一讲话为信阳老区的扶贫事业发挥了引导作用,也为《信阳日报》指明了报道方向。
二、《信阳日报》的扶贫主题报道案例分析
2018年8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大别山革命老区新县正式退出贫困县。新县成为信阳市第一个“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也是鄂豫皖大别山深度贫困地区屈指可数的两个脱贫县之一。消息传来,整个新县乃至信阳市沸腾了,一时间,大家微信朋友圈都在传递这个令人振奋的信息。
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的《信阳日报》,充分认识到这一新闻的重要性,为进一步激发全市上下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信阳日报》精心策划并及时推出“新县脱贫摘帽记”,分别通过社评、通讯、人物故事等不同体裁的新闻形式,拿出头版重要位置和4个整版,多角度全方位地讲述新县脱贫背后的故事,既鼓舞了全市广大干群士气,又提供了脱贫攻坚借鉴。
(一)整体策划站位高
评论是党报的舆论引导的重要载体,新时代以来,很多党报对评论的认知和理念发生改变,对表达方式进行创新。《浙江日报》评论员刘雪松认为,评论的意义在于在各种纷扰的声音中表达并传递正确的三观与判断,它不是要么选择赞美、要么选择批判的表演角色,而是要展示思想的力度。[6]
新县位于河南和湖北交界处,曾经是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攻坚重点县,全县面积1612平方公里,人口近37万。但是新县也有很多优势,革命年代的奋斗精神代代相传,生态环境优良,民风淳朴,发展生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县的脱贫经历对大别山革命老区乃至全国山区贫困县都有借鉴意义。本次评论的主导思想是既要热情表达对扶贫成就的礼赞,又要科学准确地提炼出新县的脱贫经验。
信阳第一个“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新县如期脱贫摘帽的喜讯传来,信阳日报社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由党委书记、社长钱长琨任组长,《信阳日报》采访中心、评论部、党建部及《信阳晚报》骨干记者为成员的新县脱贫攻坚主题报道采访组。
8月14日,钱长琨带队赴新县,就新县脱贫攻坚主题宣传相关事宜,与该县县委书记吕旅、宣传部部长李伟等进行深入交流,进一步明确了主题思想、报道方式、采访内容等。
除了亲自带队,亲自敲定策划、采访主题、版面安排外,钱长琨还亲自采访撰写题为《“四色”映红大别山》的社论,在1600字的社论中,围绕省委书记王国生到信阳调研时提出的“四色四看”要求,结合新县脱贫攻坚实际,提出:唱响红色,激活内生动力,是新县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智力引擎;放大绿色,选准脱贫产业,是新县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正确选择;永葆本色,激发干部活力,是新县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障;突出特色,创新扶贫方法,是新县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科学路径。
社论进一步提出,红色新县,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致富;绿色新县,变生态优势为信阳人民的脱贫优势,变生态产业为信阳人民的脱贫产业;本色新县,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增强了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特色新县,找准自己的突破口,实现效益最大化,让扶贫的路子越走越宽广。“四色”既是新县也是全市脱贫攻坚的方向。[7]
社论以新县脱贫为引线,用“新县实践”带出“信阳实践”,讲述了革命老区信阳在脱贫攻坚中的成功实践,也再次证明了信阳人“脱贫”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老区干部群众的责任与担当。此评论刊发后引发热议,时任信阳市委副书记的刘国栋在评论上批示:这篇评论站位高,写得好!
(二)采访内容详实细
在本次报道策划中,《信阳日报》力图多角度呈现新县脱贫的立体图景,采访组采访了脱贫过程中各个主体的代表,用故事化的结构方式把他们的经历讲述出来,采用大量特写和直接引语。记者在采访前进行了精心准备,阅读了很多关于扶贫的学术理论文献和经典案例,这种理论准备使记者在沟通时能抓住关键信息,和扶贫工作者谈论业务时在同一个知识层面上对话,大大提高了采访效率。一些新县脱贫的农民不会说普通话,而新县的方言又比较难懂,另外,他们在面对记者的时候难免会有些紧张。我们要求记者了解学习新县常用的方言,并树立“共情意识”。“共情”就是要求站在对方的立场,充分理解对方的处境和感受,尊重对方观点,它能有效消除采访对象的抗拒心理,缓解焦虑状态,使话题走向开放。[8]
按照前期的策划,在对新县脱贫报道的采访中,采访的既有新县县委书记、县长,也有村支书、第一书记、外地返乡就业人员,更有期盼摆脱贫困的贫困户;描述的事情既有宏观上的脱贫方向和政策引导,也有细小入微却又感人至深的“脱贫故事”。此次主题报道包括了24个点,内容涵盖脱贫人、脱贫村、帮扶干部和帮扶企业,几乎新县所有乡镇全部涉及。采访记者不负重托,切实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四力”抒写使命答卷。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采访组2018年8月14日赶赴新县后,分为两个小组,采访任务明确到具体的责任人,按照城南、城北划分路线,分两路同时进行。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采访的新闻内容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采访组各路记者从讲故事入手,让一个个鲜活的情节和细节跃然纸上:
例:“一人富不算富,大家都富才叫富。”“该享受的政策我都享受到了,但我不能躺在国家的政策上伸手要。人穷志不能倒,我的油门得一直踩着,开足马力自己跑。”
例:“整体摘帽后,我们将保持政策不变、力度不降、投入不减,持续推动富民产业全覆盖、可持续发展,巩固脱贫成果,稳步提升群众生活。”新县县长夏明夫的话,表达了政府的决心,给了脱贫群众信心和力量。
(三)版面语言风格新
地方党报在版面设计上仍然有很大创新的空间。《信阳日报》这次主题报道在版面语言上也进行了大量创新。在8月16日完成所有基础性采访的前提下,采访组成员牺牲周末休息时间,投入了紧张的稿件撰写。除长篇通讯外,脱贫人、脱贫村、帮扶企业和帮扶干部,4大类24个采访点,由5个记者分别完成。所有初稿于8月19日完成并交付统一审核,从新闻体裁到每一个句子的表述、每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都进行了反复推敲。
8月21日,该系列报道正式开始组版,之前,版式设计人员已根据题材要求,设计了数个版式,组版过程中,又反复推敲,内容上力争出新,版式上力争出彩。
8月22日,《信阳日报》一版从报眼竖拉刊发《“四色”映红大别山》社论及长篇通讯《民歌声声颂党恩——新县脱贫摘帽记》,一版报纸右下角另配发5、6、7、8版四幅版式截图。当日5、6、7、8版同时推出以《苦干实干奔小康——脱贫攻坚的新县人》《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新县脱贫村见闻》《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帮扶干部风采》《同心共谱致富曲——企业的老区情怀》为题的4个整版报道。
从5版到8版,全部用来讲述新县脱贫故事,四个版面各有主题。
5版主题为《苦干实干奔小康——脱贫攻坚的新县人》,用6个新县人的故事,讲述了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新县人如何花心思、学技术打赢脱贫攻坚战。
6版主题为《到处皆诗境 随时有物华——新县脱贫村见闻》,分别从6个村环境的改变,讲述了乡村旅游为脱贫攻坚带来的“惊喜”。
7版主题为《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扶贫干部风采》,分别用6个人的故事,讲述了扶贫干部的坚定,这些扶贫带头人中,有返乡创业的,有第一书记,有村里的老人等,但这些“榜样”却实实在在存在于村民身边,这样的新闻故事有利于树立榜样、鼓舞士气,吸引更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
8版主题为《同心共谱致富曲——企业的老区情怀》,分别讲述了6个企业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的带头作用。
综观当日报纸,新县脱贫攻坚系列文章所占篇幅之大、气势之足近年少有,并在信阳日报社新媒体多个平台上滚动发布,形成几何级数倍增的传播效应,为信阳市发起脱贫攻坚总攻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也为其他县区脱贫攻坚树立了标杆和典范,充分发挥了地方党报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方面的优势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承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N].人民日报,2018-08-26.
[2]刘东建,高红梅.《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的框架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8(10):45-47.
[3]张凯.地市党报如何多管齐下提升影响力[J].新闻爱好者,2018(11):67-68.
[4]孟晋.地市级党报如何做活主题报道[J].中国报业,2018(9):77.
[5]王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老区思想 努力开创新时代老区宣传工作新局面[J].中国老区建设,2018(7):7.
[6]刘雪松.党报评论:引导舆论、锻炼队伍、大显身手的最佳时机[J].中国记者,2017(10):29.
[7]钱长琨.“四色”映红大别山[N].信阳日报,2018-08-22.
[8]王红.浅谈共情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J].新闻爱好者,2018(9):90.
(作者为河南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四个一批”新闻类人才,信阳日报社编委委员、编委办主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