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四假”滋生及防范
摘 要:假新闻媒体,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被统称为“四假”。作为新闻的立身之本,就是新闻真实性,也是采制新闻的基本要求。造成新闻真实性缺失,新闻媒体权威“失宠”,公信力下降,正是媒体“四假”造成的。鉴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传统媒体“四假”的滋生和如何有效防范,提升公信力的建立。
关键词:新闻媒体“四假;滋生;生存与危害;整治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7-0067-02
媒体“四假”的泛滥,在社会上带来很大的危害,也对我国社会经济及和谐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四假”严重违反了新闻的客观规律,必须严厉打击。因而,通过合理而有效的防范措施加大打击力度,减少避免媒体上出现假新闻的现象,不断提升公信力,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新闻媒体“四假”的滋生和蔓延
作为记者采制新闻报道,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所具备的最高准则;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要达到的终极要求;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能够生存的价值和传播的意义。近年来,无论是在官方还是在一般百姓中间,提起记者,褒贬不一。有些人对记者产生由衷的敬意,甚至有些知识层次低的百姓,打官司不走司法部门,直接找到新闻媒体;我从事新闻职业很多年,一度出去不敢亮明自己的身份,害怕挨百姓的骂。所以作为本行业要长期的打击和整治媒体“四假”,应该持之以恒,不走过场,切中脉搏,常抓不懈。
1.假新闻的蔓延及危害。有媒体报道,近年来,全国假记者急剧增多,行骗手法多种多样,加之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假记者甚至出现了暴力手段和公权力介入以及组织化的倾向。新闻媒体的假媒体,假记者,假记者站,假新闻这“四假”是从什么时候滋生的?这个问题很难准确的说清楚。因为广播,报纸,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它们的起步时间各异,表现的手法不同,加之各地经济发展的迟缓,对媒体重视程度的差异等等,都是“四假”滋生和蔓延的主要因素。可以肯定的是,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新闻媒体“四假”滋生和“大发展”的最根本条件。就我们被称为“能源之都”,“中国科威特”的陕北榆林来讲,“四假”的滋生应该是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开始的。记得早些年,榆林还是以农业为主导,“靠天吃粮”的年代,我们出去采访,经常靠徒步,食宿没着落,很少听到有“假记者”这个说法。不难想象,记者这个行当,既辛苦,有无利可图,没有人会去冒充这个出力而不讨好的职业。
2.“假”新闻 “名与利”两轮驱动造假盛行。近年来出现的新闻媒体“四假”问题,关键是假记者。正是有了假记者,才产生了假报刊,假记者站和假新闻。榆林自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煤田,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大开发以来,不同名目的驻外媒体在榆林遍地开花,有省上的,有国家的,甚至还有香港的和外国的。榆林市委宣传部不得不将驻外媒体造册备案,各县也纷纷出台,“外来媒体不到县委宣传报道就不接受采访”等土政策,但仍然不能控制铺天盖地的记者采访风潮。一些比较显眼的地方,冠冕堂皇的挂着“省驻榆林记者站”的招牌,有些干脆挂出“国”子头驻榆的“记者站”。据不完全统计,榆林一个小小地级市,高潮时驻外记者站就有50多家之多,还有未设记者站而持省上或者国家“记者证”的记者随处可见。为什么突然有这么多的“记者”会光顾榆林这块曾不被人认为“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呢?答案是:这里的人有钱了,虽然经历了前几年的鄂尔多斯“金融风暴”,市场进行了重新洗牌,但是依然有记者“光顾”,他们就是冲着钱而来。一些组织,团体,甚至个人为什么要要“明知故犯”的传播,制作虚假新闻呢?一针见血的说,就是为了那点“名”和“利”。
2007年7月,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报道了“纸做的包子”如何出炉,这样一篇新闻。记者采用暗访形式,深入了解了朝阳区一无照加工点使用废纸箱为馅制作小笼包如何制作到最后出售。说真的,看了这则新闻后,让人不敢再吃包子。
京城“纸馅包子”假新闻播出后,当地相关领导和部门高度重视,要求要查事情真相,如果属实必须严办,要向大众公布真相。然而事情的真相却是:6月初,刚任职的记者在《透明度》栏目组选题会上提出,曾接到过群众电话反映“包子有掺碎纸”的问题,此后由于选题已上报,记者压力很大,加之自己刚来,想名利双收。之后在拍摄过程中,记者叫来好友将其捡来的纸箱经水浸泡剁碎掺入肉馅中,制成包子喂狗。最终,制造“纸箱馅包子”新闻的北京电视台临时人员以损害商品声誉罪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1000元。我们必须深知: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以虚假新闻追逐名利,一定是选错了方式或手段。做出了不道德的行为不可能获得道德的回报;而违法的方式最终要受到正义的惩罚。
3.受众对待假新闻的认知。假新闻,就是以不真实的“新闻事实”来说话,或者说,根据新闻事件的夸大新闻本省存在的,或者以虚构出的“新闻事实”来进行重新制造加工的的“新闻”。而假新闻的出现,是为了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以及对于新闻事件趣味性的需求。有个别记者正是了解了大众的需求,开始在标题上下功夫,俨然一个”标题党“。因此,假新闻能够大行其道的的原因就是他符合受众的需求。以前人们习惯了深度翻阅报纸,细细品读文章内容,而现在工作,生活,学习种种的快节奏,人们已经开始了“文化快餐的”生活方式,取而代之的是通读标题,通读引言的快速阅读方式。很少有人在意或者认真检验一篇报道是否准确,而受众对媒体的高度信任也是形成了一种习惯,由此也就纵容了假新闻的出现。
4.新闻职业精神的缺失。有些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给新闻媒体的“四假”提供了滋生的先机。真正做过记者的人都有一个共同体会,记者职业太辛苦了。一些地方经济落后也罢了,如若经济条件好的地方,记者实事求是的形象正是给那些想不劳而获的人提供了行骗的公众信任度,行骗来的快,来的稳。目前我国正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传统媒体也正是如此,部分媒体工作者一味追求收视率和市场收益,忽略了自身的职业准则和职业操守,忽视了记者这一身份和重大职责。眼下,传统媒体缺乏针对性的对采编人员进行职业规范和道德培训。
二、防范“四假”的对策及措施
1.开展新闻常识教育,提高全民防范意识。各部门和单位要组织广大采编人员不仅学习业务知识,还要定时抽出一,两天时间,组织干部职工学习编辑记者的职业规范和道德培训。有关部门利用媒体,板报,发帖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广泛向群众做“四假”防范宣传,号召广大群众发现“四假”立即举报。这样,不仅提高了全民的防范意识,同时对“四假”也可以起到震慑作用。
2.完善记者证管理办法,严格手续审批。从上到下严格把好记者证发放关口,至关重要。要让每个编辑记者学会如何识别“记者证”真伪,如何网上查阅记者基本情况等相关常识。
3.常抓不懈,对打击“四假”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本着“坚决打,坚持打”的原则,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常抓不懈,将打击“四假”工作常态化,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每年推出“假新闻”,起到警醒和震慑作用。
4.提升引导力,传播主流价值。新闻媒体要增加新闻敏感和新闻价值判断能力,要通过微博,微信,电脑,笔记本等各种传播工具和途径了解新闻舆情,对政府和群众广泛关注的难点、和焦点,要以敏锐的眼光,做出精准的判断。对于可以预判的新闻大事件,大活动,要事先进行策划,提出预案,巩固和强化自身作为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引导力,不断提升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4.多渠道获取新闻信息,提高公信力形式所趋。网络传播让社会进入了信息爆炸乃至信息过剩的时代,受众希望在尽可能短时间内得到准确的信息。在过去,新闻报道是“内容为王”,但现在是“渠道为王”,因为掌握了渠道就可以很方便掌握新闻事件的内容。曾有业内人士得出这样的结论,全媒体时代是“得终端者得天下”。因此,新闻媒体需要真实,准确无误的信息,需要记者独到的新闻视角,别具特色的观点,有了这些条件才是传统媒体能够应对全媒体时代竞争的首要条件。我们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媒体的生命”,媒体只有结合自身,定制符合栏目要求的新闻,才能打造栏目品牌,打造品牌优势,提升公信力。
总之,为了未来媒体的生存发展,传统媒体在向全媒体转型期,守住新闻底线,遵循新闻事件的客观规律,对新闻“四假”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保持常态化,还新闻环境的一片明朗的天。
参考文献:
[1] 田宏胜.城市广播电视台如何提升传播力[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12).
[2] 杨保军.认清假新闻的真面目[J].新闻记者,2011(2).
[3] 陈有谋.浅谈假新闻的根源及预防[J].新闻知识,2010(9).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