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7年·第7期

“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民日报VK的传播现状分析

周美芝
2017年07月31日16:00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人民日报早在2013年8月前就在俄罗斯最大的社交媒体——VKontakte上以俄语“Жэньминь жибао онлайн”注册并进行内容传播,截至2017年4月11日,关注人数高达85,274人。作者通过“内容分析”“访谈”的研究方法,基于“一带一路”的大背景和“2016年中俄主流媒体联合采访活动”的小背景,系统抽样出234份样本,分析人民日报2016年下半年在VK的传播现状及问题,进而提出了四条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人民日报;VKontakte;传播现状;对策

VK全称VKontakte,是俄罗斯最大的社交媒体。据俄罗斯官方机构——全俄大众舆论调查中心(VCIOM)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1月,民众使用的社交媒体中VK占比49%。人民日报VK的传播虽然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传播内容的现状及问题

人民日报VK上所传播的内容是它为俄罗斯受众所建构的拟态环境,这个拟态环境,使得俄罗斯受众能够在“一带一路”大环境下作出适应性的调整。

(一)主题:社会、文化为主,内部各有侧重主体

人民日报VK的内容主题集中分布在社会(占比约为41.9%)和文化(占比约为38.4%)类,经济、政治、军事类的主题较少。人民日报在VK上通过社会、文化类较为轻松而隐性的软实力主题来建构拟态环境,对目标受众先进行情感、认知上的渗透,也避免因过多展示我国硬实力类的主题内容,引起俄罗斯方面疑虑与担忧。

对各个主题进行内部观察,其内容主体各有侧重:社会类主题内容以展现中国风景为主,主体多为自然风光(占比为80%);文化类主题以展示传统文化为主,主体集中在我国的文化遗产(占比约为23.8%);政治类主题主要为国际会议,主体多为中国政要(占比为50%);经济类主题主要集中在商业,涉及主体层次不一;军事类主题涉及的主体主要为演习(占比约为42.9%)。

(二)语言风格:多为理性,缺乏传播魅力

人民日报VK整体语言风格为理性,为57.3%。从下方的三个例子中可以看到,人民日报VK的理性语言风格:

A.“Культурно-спортивное мероприятие прошло в Нанкине, пров.Цзянсу:забегпоНанкинской городской стене. Более 800 участниковпробежалинавыбор дистанцию в 2,8 км, 6,5 км или 13,66 км.”

中文翻译为:体育文化赛事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800多名参赛者分别选择2.8公里跑、6.5公里跑和13.66公里城墙跑。

B.“Китайскаяактрисаипевица Хуан Илинь”

中文翻译为:演员、歌手黄一琳

C.“Ещенемногофотозаснеженного Пекина”

中文翻译为:被雪覆盖北京的一些照片

人民日报VK理性的语言风格容易使得俄罗斯受众对中国产生冷静的、没有温度的印象。由于媒体所建构的拟态环境,往往快人一步,因此,这种印象会对受众产生先入为主的影响。

(三)内容倾向:正面为主,赞美与理性并存

人民日报正面内容占比约为65.8%。正面内容涵盖各个主题,其语言风格多为赞美(占比约为53.9%);中性内容同样也涵盖各个主题,语言风格多为理性(占比约为84.7%);负面内容多发于社会主题下的安全领域,多采用理性的语言风格(占比约为95.2%)。在跨文化传播中,面对国外受众,特别是以高学历人群为主构成用户的VK,人民日报对于负面内容的发布多采取了理性的两面之词,这种传播方式下对受众的劝服效果是较高的。

(四)发布时间:频次较为均匀,缺乏针对性

在移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可以说的是,在什么时间传播比传播什么还要重要。人民日报VK发布时间的频次高峰在12时。上半天发布的时间段集中在10时-12时;下半天发布的时间段集中在14时至21时,且时间段内的发布频次较为均匀,缺乏针对性。

二、传播形式的现状及问题

人民日报VK的传播有文字、图片、视频、话题、链接五种形式。其出现的问题主要在于文字来源不丰富,图片、视频、话题、链接使用数量少,话题不开放、链接不延伸。

(一)文字:多为原创,来源不丰富

人民日报VK的文字来源主要来自中俄的主流媒体,其中约97.4%来自于人民日报,具有明显偏向性。这种做法虽然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避免等待授权转发而引起工作效率低下,但过于单一的文字来源,会导致思想观点的同质化,同时也无法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以点带面”,促进俄罗斯受众对我国其他媒体的关注。

(二)图片:来源多元化,数量缺乏

人民日报VK图片主要来源于人民日报(占比约为36%)、新华社(占比约为21.2%)、视觉中国(占比约为8.5%)、中国新闻图片网(占比约为7.2%)、中新社(占比约为6.4%)、腾讯(占比约为4.7%),图片来源多元化,视觉享受程度高。但人民日报VK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单条内容的图片数量少,主要集中在1图(占比约为20.9%)、4图(占比约为13.7%)和3图(占比约为13.2%)。VK的图片发布是“10图”制,在视觉中心的读图时代,每多发布一张图片,其传播效果不言而喻。

(三)视频:短小精悍,数量极其缺少

人民日报VK所发布的视频多为以秒拍为主的短视频,在信息“碎片化”时代下,短视频的应用是人民日报在VK上的一个传播优势。但仍然存在视频数量极其缺少的问题,在研究时间范围内,视频仅有6条,占比最大的为秒拍(约为50%),视频数量少,降低了传播效果。

(四)话题、链接:数量较少,不开放不延伸

不论是话题还是链接,数量都较少。话题数为0条的占比45.3%,链接数为0条的占比63.7%。而且单条内容使用话题、链接的数量也较少。人民日报VK所附的话题均是自身发出的,话题圈不开放;链接为人民网俄语版的原文链接,链接内容不延伸。

三、对策探析

VK是开放式的社交媒体,传播效果显示公开化,主要见于浏览量、分享数、点赞数、评论数。通过研究发现,其传播范围小、互动性差。研究时间范围内,浏览量不超过3,000次,分享数不超过13次,其中,分享数最高的为1次,占比约为30.3%;点赞数最高为55次,其中点赞数最多的为8次,占比约为7.7%;评论数不超过22次,评论数最高的为0次,占比约为59%。相较于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人民日报VK传播效果低下,因此对策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融合“人”的魅力,转变语言风格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到:“我们这样的文化,长期习惯于将一切事物分裂和切割,以此作为控制事物的手段。”人民日报VK在语言风格上将媒体与人分裂和切割,而传播的魅力在于“人”的魅力,从传播方式上看劝服,情感型劝服比理智型劝服更加奏效,将理性的语言风格转变为富有“人”情感的语言,更能够调动受众情感。在语言选择上,要善用语气词、修辞手法;多使用第二人称,增加互动感。毕竟,人们在接受跨文化传播的内容时,通常会进行感知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以及选择性记忆,对信息的选择表现为同质间的传播明显比异质间的传播更为有效[1]。

(二)深入目标环境,实行本土化策略

人民日报VK发布消息的地点为北京,而要想在跨文化传播的环境下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应当深入目标传播环境,及时掌握俄罗斯受众使用VK的时间习惯和情感倾向的变化,更好地实行本土化策略,实现发布内容时间上的精准投放,建立发布时间的规律性,培养受众的阅读习惯。

(三)增加图片、视频使用数量,最大程度丰富内容

据Alexa最新公布的图表显示:VK用户常在家中浏览VK。这隐含着一个传播机会:用户不用顾忌流量消耗,点击图片和视频的几率大大提高。人民日报VK应该适当增加图片和视频的数量,为用户最大程度丰富发布内容,同时也能够增加浏览量,提升传播效果。

(四)增强开放性和延伸性,整合利用媒体资源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态度虽然相对稳定但也是能够发生变化的,意见领袖是各个参照群体中的意见领导者,对该群体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2]。人民日报VK所传递的内容能够为受众建构起一个相对稳定的态度,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研究时间范围内,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涉及国内大范围和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为主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然而,人民日报话题圈不开放,链接内容不延伸,不能够为受众引入更为多元的内容和思想,不能够适应外在环境的不断发展。人民日报应当以开放的、延伸的心态整合利用国内外媒体资源,借助VK上意见领袖对群体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大环境下更好地引导俄罗斯受众。

人民日报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其各类媒介平台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原因在于它能够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 欧阳云玲.我国对外传播跨文化策略探析[D].中南大学,2005.

[2] 罗永雄.意见领袖:理论缘起及其在劝服传播中的影响分析[J].新闻知识,2012(4).

(责编:马潇(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