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7年·第7期

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应用

刘  瑛
2017年07月31日14:31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微信公众号成为科技期刊运用新媒体的一种新尝试。科技期刊开通微信服务号和订阅号较多。科技期刊应用微信公众号具有加快稿件查询进度、缩短出版周期以及增强与作者互动等优势,存在信息单一、后期维护和经营跟不上、网络编辑人才缺乏以及期刊思维需要转变等问题。本文对科技期刊应用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发挥积极意义。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科技期刊;新媒体

近几年,数字化出版、新媒体时代对包括科技期刊在内的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国内各杂志社竞相开始了互联网出版的探索,但新媒体的变革并不在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结果也并不都尽如人意。2012年8月23日,微信公众号上线,截至2016年底,微信公众号数量已经超过1200万。微信已成为深入影响国内主流人群的媒体接触方式,甚至带来了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的改变。利用微信公众号构建交流的平台成为科技期刊运用新媒体的一种新尝试。本文对科技期刊应用微信公众号存在的优势、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探讨,以期为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发挥积极意义。

一、微信公众号的类型

目前,微信公众号有企业号、服务号和订阅号三种类型。1.企业号:主要用于单位或公司内部通讯使用;2.服务号:主要偏于服务为主的账号,认证前后每个月可群发4次消息;3.订阅号:主要偏于为用户传达资讯、发送信息,认证前后每天可群发1次消息。订阅号分个人订阅号和企业组织类的订阅号。个人号无法认证,申请企业类的账号,才能获得更多权限和排名优化。订阅号又可分为认证账号和非认证账号,差别在于认证后的订阅号具备媒体及广告功能。微信认证通过的订阅号可以升级为服务号,但服务号不能再变更为订阅号。中国科学院主管主办329种科技期刊,开通微信公众号117个。其中68个通过了微信实名认证,认证率58%;开通服务号53个,订阅号为64个[1]。

二、微信公众号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优势

微信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变得不可替代,它在传播内容上具有即时高效性、私密性、传播资源的丰富性与传播技术多样化的优势。微信公众号在用途方面做的调查显示,41.1%的用户关注公众号的目的是获取资讯,36.9%为了方便生活,还有13.7%目的是学知识。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开通的服务项目主要围绕这3个目的开展,包括作者查稿、专家审稿、当期目录、过刊浏览、论文下载、费用支付等业务,此外,还设有期刊介绍、投稿指南及联系方式等。用户可点击不同的菜单项,可快捷地获取稿件信息或浏览期刊发表文章。如《气象学报》微信公众号可阅读全文,有些期刊还使用微支付功能提供在线订购期刊、在线缴纳审稿费等[1],极大地方便了用户。

与期刊网站相比,科技期刊应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在于:除了加快稿件查询进度,还可缩短出版周期、增强与作者互动等。

作者查稿服务是最受欢迎的核心服务项目。作者可通过在手机微信上输入与投稿采编系统一致的用户名及密码或直接输入稿件编号查询,无需电话询问或在电脑上打开期刊官网再查询,随时随地知晓稿件最新信息。

稿件编辑、校对工作是科技期刊编辑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编校工作主要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进行。利用微信,编辑和作者之间可以快速发送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从而实现有效、快捷的远程编校,缩短了文章发表周期。微信公众平台还能实现优先出版,稿件经过格适合微信发布的编辑加工,便可直接发布,提高了出版时效,使时效性论文价值得到体现。

新媒体时代,不再是以期刊编辑或出版社为主导,而是以用户为中心。科技期刊不仅仅是发表和出版,更多的是对读者提供信息服务,以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阅读需求。科技期刊应将其内容和服务结合起来,利用微信公众号服务平台,搭建作者、读者、专家、编辑的交流平台。不仅增强彼此的互动性,也可增加科技期刊信息的传播量和影响力。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上信息的过量和缺乏都会导致订阅者流失

信息过量,公众号不断推送信息,会导致订阅者反感甚至取消关注;如果不经常推送消息,或者信息太单一,只推送最新一期目录、定稿会通知等,作者订阅此类公众号后,投稿时关注,文章发表后即可取消。因其既无社会热点,也并不实用、有趣,无法引起用户长期关注的兴趣。这部分处于休眠和半休眠状态的公众号(僵尸号),还占了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中近一半的比例。张艳萍对70个科技期刊开通的微信公众号进行调查,发现活跃度较高的有14个,低活跃度的公众号占5.71%,而“僵尸号”则高达44.28%[2]。说明科技期刊开通微信公众号后,并不重视后期的运营和维护,相当一部分的微信开通属于随大流、盲目跟风,并未真正重视和发挥出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优势。

因此,建议科技期刊的主编或经营者首先要意识到在多媒体时代,尤其是人手一手机的现在,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优势是其他平台无法比拟的。注册期刊微信公众号和申请认证很简单,但开通后需要投入相应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运营。首先,要对发送内容进行二次加工。简单的复制粘贴还难吸引长期用户,因此科技期刊需要对信息搜集,并进行整理,对相关内容进行再次加工和改编,根据用户的兴趣所在来修改信息报道的关注点。其次,发送信息内容要简短,形式要多样化。相比较传统传播方式而言,微信平台可提供文字、图片、语音等传播方式。因此,在遵循内容为主的前提下,传播形式可多样化,能给用户带来好的体验效果。作为运营微信平台的编辑自身,也不愿意看整篇、整期、纯文字的推送,会引起视觉疲劳,用户更没有耐心看下去。因此,要考虑用户和读者的阅读特点,以简短、有重点的文字配上代表性的图片、视频或语音等,文后可附有原文链接。如果读者阅读完短篇后仍有兴趣,可自行打开链接阅读全文。

(二)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的网络编辑人才缺乏

网络编辑人才在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维护、管理,以及移动出版中的编辑工作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申请开通微信公众号后,平台的管理、经营和维护就需要配备专业的编辑人员。微信平台发送的信息,将涉及到选题、信息采集、编排推送等一系列流程;微信公众号要进行经常性的维护,如页面的更新、文章的发布、信息推送以及与读者互动等。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科技期刊专业的网络编辑人才缺乏,或是本身忙于编修、校对等分身无术,或是年龄较大的编辑更适应文字处理加工,对于网络时代新知识的获取有些力不从心。

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能否把微信公众号转化为科技期刊的竞争优势,就需要期刊的编辑必须掌握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因此,科技期刊应重视网络编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鼓励编辑参与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的网络编辑业务培训,以及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网络编辑资格证考试。鼓励编辑除了做好文字编辑外,还需拓展网络编辑、加工的能力,才能满足新媒体互联网时代对编辑的新要求,提高科技期刊对读者的服务水平,从而提升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科技期刊的思维模式需要调整

以往作者反映编辑态度差、接电话不耐烦、文章发表周期长、出版流程滞后等,是因为科技期刊还停留在“编辑最大”的思维模式,而现在互联网时代发展如此迅速,一切行业都以“用户为中心”的大趋势下,如果还以过去的服务态度对待读者和作者,那么期刊的发展前景不可想象。并且,科技期刊在开通微信公众号后,如果不研究用户和读者需求,推送信息或文章后并不关注用户的体验,也不根据用户的反馈意见进行相应的改进和调整,微信可有效互动的功能并未真正发挥。

因此,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内容需要根据订阅用户的身份、地域、性别、喜好和需求等不同因素采取不同内容及方式的推送。首先,要定期查看用户数量的变化,包括新增加的人数、取消关注的人数等,以及推送文章的阅读量、点赞量、转发量、用户活跃度等。要想积累微信公众号稳定的订阅用户,需要对科技期刊自身进行明确的发展定位。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对作者,提供便捷的“在线查稿”服务,可进行文章检索、全文下载、最新资讯的查阅、投稿指南以及联系方式等;对读者,定期推送科研信息、科研资料、科研工具等实用性较强、关注度较高的资讯;对专家,建立专家审稿平台,专家可通过微信平台和智能移动终端进行稿件的收发、审稿意见的提交等。

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学术、行业和热点信息,吸引用户、读者的转发与收藏,其全天候服务满足了用户的潜在需求,扩大了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微信公众号以其灵活、强大的媒体传播力与纸质版期刊进行互补,提高了科技期刊的工作效率,增强了期刊的服务功能,是数字时代学术期刊发展的改善和延伸[3]。传统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是一长期、复杂和必然的过程,微信给科技期刊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传播平台,科技期刊需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优势,通过持续、跨平台的读者、编辑、专家与内容的互动,打造立体、多元、体验数字化期刊,凭借高质量的内容和人性化的体验吸引读者和作者[4],从而实现科技期刊服务模式的更新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义,陈怡平.中国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现状调查及优化建议——以中国科学院主管主办科技期刊为例[J].编辑学报, 2016,9(Sup1):49-53.

[2] 张艳萍.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运营模式研究——基于 4 种核心科技期刊的量化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5):524-531.

[3] 余溢文,陈爱萍,白林雪.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策略及案例研究——以《同济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4):388-391.

[4] 李鹏.数字期刊的移动阅读发展趋势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2(2):7-10.

(责编:马潇(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