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电视台在危机事件报道中传播失灵再议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致使电视台,特别是地方电视台在处理危机事件当中,经常处于被动状态,产生了传播失灵现象。若要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地方电视台分析原因,找准对策。本文试着从处理与地方政府关系、新闻真实符号建构、寻找适合的传播视角等方面来探讨地方电视台在危机事件报道中传播失灵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危机报道;传播失灵
近年来,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导致危机事件频发,地方电视台在危机事件中,经常处在被动状态,产生了传播失灵现象。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局面,本文主要分析地方电视在危机事件中的传播危机原因,重点从处理与地方政府关系、新闻真实符号建构、寻找适合的传播视角等三方面来探讨地方电视台在危机事件报道中传播失灵对策与建议。
一、文献综述
关于新闻危机报道处理,一直为学界所关注。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论述。一是探讨从危机沟通角度来论述,如姚惠忠以内容分析法探讨台湾莫拉克台风期间,所采之危机沟通策略、媒体所认知的反应形式与评价,并厘清危机沟通策略、危机反应形式与沟通效果之间的关系[1]。陈亭儒则以检视台湾以及新闻媒体在食品议题之风险沟通过程中,风险沟通的内容和讯息表达方式,包含使用哪些风险语言及风险解释,并从中观察出政府新闻发布与媒体报导之间的差异与关联性[2]。陈光璞提出媒体报导风险议题时,多是单一观点的取向,公众价值的呈现并不多,有被呈现出的公众价值,以个人意见和科学专家为主。媒体以传达政府、企业、团体的讯息,做为鼓励公众参与近用的方式。在治理与监督的建议方面,呈现批评与建议为主,建议之间互动与连结甚少,同时多以地方版做为治理建议的呈现版面,对于层次较高的论述、治理与实践建议都较为缺乏[3]。二是从新闻操作流程来论述,如吴宜蓁试着从检视2003年台湾SARS疫情的媒体沟通机制与报导失误问题,建构一套未来发生重大疫情的媒体沟通标准作业流程(SOP),作为政府与媒体皆可遵循的疫情新闻处理准则[4]。三是从理论视角来论述,如汪睿祥以本研究虚拟危机情境与组织危机传播策?,以问卷调查受测者反应,探讨组织公众间缺口对组织危机传播效果的影响。发现公众认为危机组织的解释可接受的程度是危机传播是否有效的关键[5]。也有从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角度来分析,如史安斌《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理论?机制?实务》主要针对危机传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信息与受众、机制建设与预案制定、媒体关系管理等角度来论述。本书侧重点是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作者在最后一章探讨新闻发布的机制建设与新闻发言人实务[6]。但是从从处理与地方政府关系、新闻真实符号建构、寻找适合的传播视角等来探讨,目前相对来说比较少。
二、地方电视面对传播危机原因与对策
(一)地方电视台必须处理好与地方政府关系
地方电视台在危机报道中,面临最大问题是与政府有关部门关系。一则地方电视台在定位上基本上作为地方政府舆论喉舌。要求地方电视台在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国家的宣传方针,必须统一宣传口径,因此地方电视台在危机报道中步调必须要与地方政府一致。二则地方电视台属于大多还是事业单位,基本上是自负盈亏。为此在公益性与营利性上往往不能兼顾,往往以社会效益为优先考虑。三则新媒体迅速发展等因素对地方电视台的冲击比较大。新媒体灵活迅速特点,有别于地方电视台播报方式。同时,地方政府在面临危机时,正如中央政府一再强调,要擅长与媒体打交道。为此,一是地方政府在处理危机时的策略必须透明。如某些地方发生环境污染,本来可以用正常途径处理,但是有的地方政府官员担心问责,为此失去乌纱帽,采用“捂”的方式,导致危机进一步恶化,也导致在后续报道中出现了传播失灵问题,甚至会出现宣传导向转移。“从地方媒体对其报导转向即可看出,从事件发起到平息,媒体的关注主体从当事人慢慢转换为政府。 [7]”二是地方政府处理危机方式有待完善,尤其是运用媒体处理危机,这也是中央政府一再强调的问题。不要运用过于僵化思维来处理危机,而是要运用公开透明方式来处理。基于此,有关部门领导必须进一步改善新闻理念。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8]”
因此,在危机发生时,地方政府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策略,来应对危机。也是危机报道中成败关键之一。因此,地方电视台在危机报道中处理与政府部门关系时,除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更要尊重新闻自身规律,避免在危机报道中采用僵化思维,处于被动状态,这也是建设透明政府与法治政府建设需要。
(二)地方电视台必须真实、透明地建构真实符号
不可否认,目前阶段地方电视台公信力在流失,重建地方电视台公信力核心是构建新闻真实符号。那么什么是新闻真实?当代新闻研究呈现出不同新闻观,新闻真实概念界定呈现不同:“现代社会早期认为新闻是透明中介,反映了真实;现代性中前期:新闻是偏颇中介,扭曲了真实;现代性中后期:新闻是文化迷思,扭曲了真实;现代性晚期:新闻是文化场域,建构了真实。[9]”新闻真实建构往往容易往往受到场域影响。如四川泸州市泸县太伏镇初级中学初二学生跳楼事件,一件小事引发一场社会大事件。地方政府在处理危机过程中,一直失去良机。没有娴熟地运用媒体处理传播危机,导致了社会强大反弹。 事件虽然在有关部门辟谣下,得以澄清,但是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不是一两天能够消除的。因此,在现在社会场域,新闻真实性符号构建尤其显得重要。如何建构新闻真实性:一是危机事件处理中,媒体与政府部门都应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行报道。实践中,经常看到有些政府部门故意瞒报,而这些内容,都是要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主动公开的内容。因此,遵循《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应该是政府与地方电视台皆应依据重要法规;二是地方电视台在新闻真实性构建必须摆脱权威角色定位,从平民化视角建构新闻真实性。随着新媒体发展,信息来源变得多样性。早期电视台扮演者启蒙者,要求威权,告诉观众是什么。但是随着电视观众成熟,观众需要平等交流。因此在危机传播过程中,最重要是具有真诚的平民视角态度。同时新媒体发展,新闻内容来源途径也多元化起来。叙事角度也发生了变化。“叙事在今日的传播行动中显有跨界与超越特色,此点完全颠覆了以静态文本结构为对象之研究传统,而多个参与者可在不同媒介反复述说同一事件,实也模糊了原始而真实的故事以致不易厘清听众、传播者的边界何在[10]”;三是遵循危机传播规律来叙述新闻真实性,如快讲事实、慎讲原因、不下结论等传播策略等。如使用“全媒体语言”发布核心信息:在媒体传播的层面,应该遵循以全媒体需要为导向的“三六九原则”,即“30个字+六年级水平+90秒”,30个字可以用作报纸的标题、微博的“话题标签”(hashtag)和社交媒体容易扩散的“互联网米姆”,“六年级水平”即小学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听懂的信息,90秒是广播电视、视音频常用的“同期声”的标准时长,也适合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微直播”使用[11]。
(三)寻找适合的传播视角
随着新媒体发展,现在的新闻信息内容广而杂很多,但是真正有意义的很少。因此如何寻找合适传播视角已经变得非常重要。“近代传播概念已是多元、多方且多重往返的过程,在人物、视角、时空、情境、互动对象等多面向共同相互影响、撞击的情况下,同样的事件可以产出无限可能的叙事形式与回馈。更因快速移动且共享、共构的特征,叙事行为显示出“边界模糊”特性,其理论地景也与前殊有不同。”[12]因此寻找适合的传播视角在地方电视台危机事件报道中避免传播失灵有着重要意义。故此,必须平衡各方视角,强调传播公平性。“Alexander认为新闻业是市民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公民建制(civic institution);新闻业不只是专业伦理,更是公民道德(civic morals)。因为传统新闻专业所珍视的公平性,同时也是公民身份的基本原则:例如强调与新闻事件、消息来源保持中立;在采访中让受访者得以发声;提供中立信息使争论双方有折衷和解的可能。这些新闻专业准则的要求,不只生产一则则的新闻稿件,也有助于创造促成公民团结的道德论述。”[13]现实地方电视台危机报道中,在视频中往往出现是地方领导如何重视事件,而看不到危机事件中当事人声音。这显然违反公平性,也造成危机事件扩大化原因之一。因此,在叙述视角上选择上,必须以人文本及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三、结 论
中央一再强调“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14]因此,目前对于公信力重建时期,目前处在修复阶段,修复时期必须重视新闻基本价值观念,如真实性、公平性。如果一味强调技巧而忽视基本价值观,往往本末倒置,无法建设传播环境,使得地方电视台在危机事件报道中传播失灵进一步恶化。
参考文献:
[1] 姚惠忠,郑婕妤.危机沟通策略与沟通效果-以莫拉克台风为例[J].传播与管理研究,2011(10).
[2] 陈亭儒.从食品风险议题探讨政府风险沟通与媒体报导——以塑化剂事件为例[D].世新大学,2011.
[3] 陈光璞.媒体报导的风险议题与风险沟通-以全球暖化议题为例[D].世新大学,2008.
[4] 吴宜蓁.从SARS经验建构重大疫情媒体沟通之标准作业流程[J].台湾公共卫生杂志,2007(26).
[5] 汪睿祥,姚惠忠.事实与感知的两难:期望缺口危机传播模型[J].新闻学研究,2015(10).
[6] 史安斌.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理论?机制?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7] 李红艳,刘碧瑶.地方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解读——以“上海普陀事件”与“广州增城事件” 的报导为例[J]. 新闻学研究,2014(7).
[8]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新华网,2016-02-20.
[9] 刘平君.解构新闻/真实:反现代性位置的新闻研究观[J].新闻学研究,2010(10).
[10] 蔡琰,臧国仁.数位时代的“叙事传播”兼论新科技对传播学术思潮的可能影响[J].新闻学研究,2017(1).
[11] 史安斌.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理论?机制?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23.
[12] 蔡琰,臧国仁.数位时代的“叙事传播”:兼论科技对传播学术思潮的可能影响[J].新闻学研究,2017(1).
[13] 黄顺星.从何所来,去何所至:《新闻业危机的再思考》[J].新闻学研究,2017(4).
[14]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新华网,2016-02-20.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