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的民族语电视节目之花——
从《摆古》谈民族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与融合发展
摘要:民族语电视节目是特指由地方电视媒体推出的、融入了民族语这一独特语言表达元素的节目形式,它以所在地区为目标市场,以区域性观众群体为主要定位,受到观众的喜爱而得以生存发展。本文以广西柳州的一档民族语电视栏目《摆古》为样本,分析其受众需求、现状特点,总结其创新创优的经验,同时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就其如何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化解与推广普通话之间的矛盾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民族语电视节目;受众需求;创新创优;《摆古》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民族语纷繁复杂,各有特色,正因如此,不同地区的民族才有了民族语电视节目的需求。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活着多个民族,其中以壮族、汉族、苗族、侗族、瑶族居多。柳州是广西的工业重镇,是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也是新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全国知名的汽车城。柳州下辖有融水苗族自治县和三江侗族自治县,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融合,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语——桂柳话。柳州市广播电视台的《摆古》就是一档用桂柳话播音主持的民族语电视栏目。
《摆古》从柳州民族语“板古”中演变而来,相当于北方人讲的“侃大山”、四川人讲的“摆龙门阵”。2007年,柳州市广播电视台开办了一档电视杂志类栏目《城事报道》,《摆古》是其中一个小板块,主题定位为民族语类民生新闻、文史节目,即以民生新闻为主,兼谈家长里短,反映世间百态。节目内容带有强烈的市井文化色彩,侧重柳州的历史典故、人文逸事、名胜古迹、民风民俗、饮食起居、乡野趣闻等。由于主持人讲的不再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而是“柳味十足、轻松诙谐”的柳州地方民族语,节目一经推出就很快拉近了与本土观众的距离。该节目的内容都是市井民生、人文故事,观众觉得十分新鲜。随着观众的反响越来越强烈,节目的时长也在不断增加,从5分钟增加到10分钟,到了2008年元旦,《摆古》改版成了时长26分钟的独立栏目,每周六期,每周一到六在柳州新闻频道18:30播出,成为了一档深受柳州当地观众喜爱的民族语电视栏目。
本文以《摆古》为例,分析民族语电视节目的受众需求、现状特点,总结其创新创优的经验,同时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就其如何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化解与推广普通话之间的矛盾进行思考。
一、受众需求
受众的需求是民族语电视节目兴起的内因。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为经济建设腾飞兴奋喜悦的同时,对各种文化形态的出现也采取了越来越宽容的心态。在物质条件已经获得极大丰富的今天,受众的心理出现了要求满足自信心、寻找地域归属感这样更高层次的需求,过去单调的媒体信息已经无法满足如今的受众了。他们对鲜明的媒介地域特色有着强烈的需求,同时,社会文化环境也呈现着多元发展的趋势,民族语电视节目就是凭借其与地域文化的接近性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满足了丰富快捷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释放压力、获得这种对本土文化认同和呼应的需求。可以说,正是因为满足了现代观众的要求,民族语电视节目才得以出现和发展。
正是因为本地区的民族语言包含了一定的民俗习惯、文化传统、心理积淀等信息,所以《摆古》与柳州本土的观众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它以丰富的节目内容、新颖的节目样式和极富亲和力的讲述方式,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在18:30的非黄金时段,收视率从最初的2%不断提升到5.77%的月平均收视率(央视索福瑞数据),单期节目最高收视率达11.19%,其收视份额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本地的品牌栏目,连年稳居全广西专题类节目的收视排行前茅。
二、现状特点
民族语电视节目经过多年的发展,形式更加多样,特色更加鲜明,有民族语栏目剧、民族语新闻、民族语频道、民族语动画片等,受众具有很强的固定性,且地域性明显。1994年10月创办的《雾都夜话》迅速带动了民族语电视节目的潮流,随后重庆电视台的《生活麻辣烫》,四川电视台的《天府龙门阵》《新闻书场》,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的《吃在成都》等相继成为名牌。2004年元旦,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开播,采用杭州话作为播报语言,主持人在演播室里连说带比划,嬉笑怒骂,一时间,“阿六头”成了杭州市民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摆古》从创办之初就明确了自己的节目定位:采用民族语,以民生新闻为主,兼谈家长里短,反映世间百态,讲述城市历史,在节目样式上形成了自身特点。
一是确立了节目报道“差异化”的风格,用民族语说新闻,强调节目的“故事性”。与其他时政新闻栏目不同,《摆古》的表达方式不再是字正腔圆的播报腔,而是侧重于“摆”,也就是用“说新闻、讲故事”的形式来做节目,同时在选题、表叙形态、包装手段上,也力求与其他栏目形成互补,从而凸显自己的特质。
二是运用“市井民生、人文故事”这些元素,与热点时事话题巧妙结合,突显浓郁的本地人文情怀。如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摆古》策划推出了10集的《百年辛亥?柳州风云录》,每天一集,十集连发,形成了很大的声势,得到各界的好评。又如2016年庆祝建党95周年之际,《摆古》在“街头巷尾”和“有古来摆”同时启动专题报道,浓墨重彩,讲述柳州老一辈共产党员的革命斗争历史,热情颂扬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盘点柳州红色人物,效果明显。
三是找准了挖掘节目内容的“富矿”。柳州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当前国家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摆古》作为一个以弘扬地方历史文化为己任的电视栏目,大有所为。如其推出的“柳州老街”系列报道,讲述柳州历史上有名的街道如映山街、沙街、谷埠街等的风云变化,挖掘它们留下的城市记忆和人文内涵,再结合现在发生的巨大变化,翻阅历史、融入新貌,唤起大家热爱柳州、建设家乡的情怀。
三、创新创优
电视是个充满挑战的行业,创新是永恒的话题。创新不仅是电视生存与竞争的需要,也是提升节目创作水平的原动力。自从创办以来,《摆古》积极探索拓展符合时代要求和受众审美需要的节目样式,紧贴时代脉动,创新内容表达,带动节目质量的飞跃,不仅节目收视率和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还在栏目影响力、受众知晓率、主持人知名度等方面实现了全面丰收。
(一)大批量的社会化活动
从2007年的“海选主持人”、2008年的“摆古主持民星大赛”、2009年的“少儿摆古大赛”,再到后来的“外国人摆柳州古”等一系列社会活动,大大提升了栏目的社会影响力,从民间海选出来的“草根”主持人也迅速成为柳州家喻户晓的本土明星,老百姓都把《摆古》当成是自己的“本土名牌”。事实证明《摆古》的民间路线是正确的,今后各种社区行、乡村行、垄上行等各种《摆古》冠名的活动应继续进行下去。
(二)独特包装手段推广栏目
《摆古》在柳州本地率先推出了电视节目主持人动漫版的系列宣传片,幽默风趣的人物形象、独具特色的宣传用词、富有地域特色的配乐,很快就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很多家庭傍晚时分打开电视机,一家人聚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收看,牙牙学语的小朋友也会俏皮地模仿着卡通主持人,奶声奶气地说“每天都是六点半,想听古仔这边看,阿明哥又来同你摆古了啵”。动漫版的《摆古》宣传片可谓深入人心。
(三)“真人秀”打造明星
《摆古》积极拓展节目之外的“线下活动”,走工厂进学校到社区,利用各种趣味活动迅速拉近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这种零距离的亲密接触,比起现在各大卫视的各种明星“真人秀”要早几年出现。几名从民间海选出来的主持人很快就在柳州成为名声赫赫的明星,不仅提升了栏目的影响力,也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如“光头哥”郭琛原是一名下岗工人,成为《摆古》主持人后,他一跃成为柳州炙手可热的名人,分别获得了一家房地产、桂飘香月饼、柳府酒的广告代言。刚刚走出校门、负责“聊天”环节的美女主持张卓也获得了美容品牌的广告代言。他们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命运由此改变,这样的成功在本地所有媒体中是前所未有的。满城随处可见他们的广告形象,《摆古》更是成为全城热议的话题,这也充分显示了民族语电视节目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四、融合与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在的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视听体验,收看电视节目的载体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电视机,利用电脑、手机收看节目视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态。《摆古》栏目创办以后,很快就开始考虑利用新的媒介来传播节目内容,扩大节目影响,如率先利用广电网设立了《摆古》的节目页面,使《摆古》的节目资源得到了立体的开发;2009年,又在《街头巷尾》环节中增加了《掌上万像》,观众拍的照片、视频都可以投稿,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行使话语权的平台;2012年,把《掌上万像》改为《世间万象》,通过征集观众拍的照片、视频,利用新媒体的平台优势,反映柳州“正在发生”的各种事件,重在表达观众感受,起到“另一只眼看柳州”的效果;新媒体方兴未艾,现在《摆古》更是跟新媒体全面对接,观众用手机来点击收看《摆古》的节目视频已经成了家常便饭,非常方便快捷。
但是,《摆古》毕竟是一档民族语电视节目,也有自身的局限,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时常有人抱怨“听不懂”。
民族语电视节目的受众会有两个极端的倾向:听得懂的当地受众会倍感亲切,追捧有加,节目内容也时常会成为他们的热门话题,目标受众稳定下来后也会形成一种收视期待;听不懂本地民族语的受众则很难接受,继而转换频道。由此可见,民族语电视节目的收视群体是相对固定的,但是,我们既不能失去那些喜爱民族语的受众,但也不能长期排斥另一类不懂此民族语的受众。所以《摆古》始终坚持上字幕,就是为了通过普通话的字幕来取得两者的平衡。普通话字幕解决了后一类受众对节目内容的理解问题,更在一定程度上同时保护了民族语和普通话,一方面,外地人、年轻人可以通过收看民族语电视节目更好地学习地方民族语,防止民族语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失传;另一方面,也不违背国家关于广电节目推广普通话的规定。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海量的数据已成为各行各业竞争和转型的核心,传统媒体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对于立足本地化、走地域性特色的民族语电视节目来说,更是面临着重重的压力,一时间,人们对本来就身处弱势地位的民族语电视节目忧心忡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它们并没有因为新媒体的出现而消亡,就发展而言,归根结底还是适者生存。如何保持原有优势继续生存、甚至发展提升?主动拥抱新媒体,向全媒体转型,这是《摆古》的必然选择,也将是一个痛苦蜕变的过程,从节目内容的选取到表达方式的改变,《摆古》需要重新定位,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新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化蛹成蝶,再创新的辉煌。
五、结语
民族语作为一种人们交际的符号系统与工具,承载着厚重的地方历史文化,对研究和弘扬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增强爱国主义,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民族语本身的存在就显示了56个民族的存在合理性和民族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保护和传承民族语言,保护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就如同保护大自然的物种多样性一样重要,所以,把地方民族语广播电视节目做好,也是在为传承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做贡献,这就是民族语广播电视节目在民族地区发展中特有的社会价值。只要我们准确把握度的问题,把握好它的传播范围,民族语广播电视节目就一定能够与普通话广播电视节目和谐共处,互补互荣,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语广播电视节目依然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柳州市广播电视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