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传媒》>>2017年3月上

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动机的心理探析

荆玉梅
2017年03月30日10:01 | 来源:传媒
小字号

摘要:本文通过对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的理论、动机及心理机制的探究,进一步了解社会个体在以强化关系为主的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表露行为,为规范微信的信息传播行为以及强化微信舆论监管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 自我表露 表露动机 心理机制

自我表露,就是个体将个人化较强的信息告知目标对象的过程,包括性别特征、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等相关信息,主要划分为人格特质型、社会交往型、自我描述型、自我评价型、社会现实型、网络虚拟型等自我表露等类型。目前,在微信朋友圈进行自我表露,向目标对象传达相关信息,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生活方式。

作为自我表露的主阵地和人际传播的起点,微信已经成为重要的舆论策源地,再加上圈子交际的崛起,使得舆论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并进一步增加了舆情研判与监管的难度。因此,加强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的理论、动机及心理机制研究,对规范微信的信息传播行为,强化微信舆论监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自我决定论下的基本心理需要

自我决定论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莱恩提出的,属于人类认知动机理论范畴,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关十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自由的选择”。自我决定论的核心思想与自我表露动机的概念有着较高的契合度,所以本研究以该理论为主要的指导理论。

自我决定论主要分为基本心理需要、认知评价、有机整合和因果定向四个分支性理论。以基本心理需要理论来讲,不管是出于获取他人的安慰,还是出于展示正向自我,微信朋友圈都是获得个体自我满足的有效途径。以认知评价理论来讲,当个体在获得较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时,会出现较多由内在心理动机引发的外在行为。微信朋友圈是基于人际关系的圈子社区,这种安全的氛围能够促使人们形成自我表露的动机,而以因果定向理论观点来讲,个体在有助于自我决定的环境中,会出现明显的正向的定向发展倾向。在微信朋友圈中,部分自我表露是为了获取有利于自我决定环境而展开的,而这种环境则是利用一定的优越感来达成的。

此外,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会强化个体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而从需求层次理论来讲,个体基本心理需要主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爱与归属感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因此可以说,个体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表露是一种自我决定下的基本自我心理需要的获取行为,尤其是个体存在感自我实现的需要。

基于上述理论阐述,以及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借鉴,本文将从自我倾诉、自我满足和社会交往三方面入手,探讨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的动机及心理机制。

二、自我表露的动机

诚如上文所述,自我表露的根本动机是要满足基本心理需要,尤其是自我倾诉、自我满足和社会交往三方面的需求。

1.自我倾诉。在高压力、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烦恼,但很少有人去主动倾诉或聆听,微信朋友圈无疑是有效的倾诉平台,其非常巧妙地将个体心理需求与诉求渴望进行了统一。许多人表示,夜深人静怀念过去、追忆往昔的时候,或者是忽然想念某个朋友的时候,或者是某些负面情绪压抑自己无法释怀的时候,或者听到某首歌曲而有所感悟的时候,微信就成为分享与倾诉的平台,可以任意地表达自我情感,碎片化的舆论语态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话语空间。在自我倾诉动机下的自我表露就如同以往的博客,但不同的是,博客需要长篇大论,而微信朋友圈短小精悍的特征符合了碎片化阅读以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能够充分满足个体的情感与心理需求。

2.自我满足。美国一家调查机构曾经做过一个名为《为何转播,为何在线》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让人们感到他人会关注自己并产生兴趣,所有人都有机会成为名人。而通过访谈发现,很多人这样描述使用微信的满足感:“举例来讲,我非常喜欢旅行,然后将旅行中的美丽风景或独特经历分享到朋友圈,每当有人评论或点赞时,都会生成一股成就感和满足感。但放在现实社会,根本没有人在乎我去过哪里,拍过哪些美景,这也是为何我不愿意加入旅行社团或摄影协会原因,或许是自欺欺人,但微博也好,微信也罢,很大程度上讲,就是虚拟出来让人们获得满足感的工具。”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表露能够充分满足个体的被关注欲望,如微信朋友圈中充斥的各种自拍,若是没有得到他人的评论或点赞,失落感就会油然而生。

3.社会交往。在现实生活中,个体都有与他们建立联系的渴望或诉求,而本质上来讲,这是个体自我认知、自我表露的过程。以戈夫曼自我呈现论来讲,要想达成有效的社会交往,最为关键的是要通过自我表露向目标对象传达美好印象,社会个体通过自我表露过程中的特殊形象塑造,来达到在一定社会场景中给目标对象留下预期印象的社交目的。自我表露社会交往动机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维护现有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是拓展交际范围。就维护现有人际关系来讲,个体若是长时间不在朋友圈发表相关信息时,就会担心朋友们淡忘自我的存在,因此会有意无意地在朋友圈中展开互动交流,或者通过@某人来维系或强化感情。而就拓展交际范围来讲,在微信中认识的陌生人,大部分都是与以往交际圈有存在交叉的人,或者与自身利益有联系的人,这种现象能够与“六度”法则加以阐释。具体来讲,就是通过6个人就能够与以前根本不认识的陌生人发生联系。在微信朋友圈中,有朋友的朋友,有因购物认识的商家等,每个人的人际交往范围都得到了拓展,并可以通过刻意地加强形成全新社交圈。

三、自我表露动机的心理机制

1.内在表达欲求的释放。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微信朋友圈表达自我情感,因为那些无处诉说、无人聆听的内在心声,只有在朋友圈中才能得到充分表达,才能达到释放的欲求。导致现实社会自我表达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让人们更容易产生孤独感,互动交流热情淡化,进而寻求在虚拟世界的精神安慰,原本存在落差的心灵因朋友圈中的点赞与评论会进一步加大落差,长此以往,朋友圈就成为释放内在表达欲求的良好渠道与平台。另一方面是在朋友圈中诉说不会有太大的压迫感,会觉得轻松自在,碎片化的图文呈现有利于充分呈现内在情感。人们真实性格会通过朋友圈的动态发布更加清晰地呈现在朋友圈的社交群中,如果有位智者站在朋友圈的最高处客观审视某人发表的动态,其真实情感性格就会跃然纸上,而这也是为何心情情感类信息在朋友圈中占有极大数量的原因。

2.真实自我的后台寻求。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可能是现实生活中永远都不会出现的另一个自己,这是一个处于“后台”令人难以察觉的自我。朋友圈通过碎片化图文以及情感色彩浓厚的语言环境营造出独特“后台”氛围,将有效激发个体敞开心扉,让“后台”自我勇敢出现。可以说,微信朋友圈的语言环境模糊了内在与外在自我的界线,有利于寻求更加真实的自我。在一个较长时间段内,通过对某一个体微信朋友圈情感类或叙事类文本的研究,能够很容易地寻求到他们最真实的一面,通过朋友圈数量的累积,就算可以隐藏,都无法将真我痕迹全部抹除。本质来讲,微信朋友圈具有受众分层机制,所有受众都能够自发地或无意地“跟随”他人,而自己也是他人“跟随”的对象,在这个独特的圈子社区内,每个人都是人际互动链上的重要节点。因此,个体的真实自我人格表征能够通过朋友圈的具体动态进行反映,而这种人格缩影不仅能够反映个体心理,而且还会对现实人格产生影响。

3.自我认知的精神满足。后现代社会语境下,精神荒芜的问题日益普遍,大部分人缺乏他人的认同感,并因此生成了身份认同的心理焦虑。而微信朋友圈能够通过自我表达获得别样的人生体验,并引起圈内好友的关注,进而获得社会认同感,达到心理补偿的目的,这样不仅能够维系和强化人际关系,而且实现了自我认知的精神满足,同时也为他人提供了自我认知的渠道。

微信朋友圈一对多的传播模式使得朋友圈中的人际互动要作为多面镜交互反射,进而引发话题参与者的广泛共鸣,进而促发他人认同和自我认知的发生。例如,当我们处于极度自卑状态而发表一些消极言论进行情感表达时,像“不想再如此这般懦弱,求解脱”“根本无法直视这个无能的自己,请自行忽略我的存在”等,当圈内好友看到这类动态后会纷纷评论加以关心、开导,这样就会让我们逐渐认知到自我并非想象中那么无能、懦弱,并逐步树立自信,找回自我。这种自我认知的过程就是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动机的心理机制。

四、结论:警惕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负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微信朋友圈的大量使用或过度依赖,将会对人与人的关系带来进一步异化,就如同无形之门将个体隔离开,在微信朋友圈环境下成长与生存的个体,或多或少地会造成现实社交功能的退化,这是需要我们高度注意和警惕的。因此,有必要加强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心理动机的研究,以明确微信信息传播机制的内在规律,进而为微信舆论监管策略的调整提供可靠依据,提高微信使用的规范性,充分发挥微信朋友圈的正面效应。(作者单位 湖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侯颗,李梦冉.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表露情况探究——对比分析人人网、微信[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0).

[2]申琦.自我表露与社交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研究——以上海市大学生的微信移动社交应用(APP)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04).

[3]姜利波.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的心理动机及引导——以微信为例[J].青年记者,2016(29).

[4]张恒军.微博在公共领域建构中的言论特征与管理[J].传播与版权,2016(01).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