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7年·第2期

春节文化符号的视觉影像传播

冯 美
2017年03月01日14:50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春节作为民族认同感的象征,蕴含了人类深厚的情感,具有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符号形式,其中蕴含深厚的所指文化内涵,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本文以春节文化中可见的视觉符号为研究依据,在符号学的视域下,分析春节在视觉影像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运用理论研究法、文本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论述了春节文化符号在视觉影像传播的形成过程及其意指作用。

关键词:春节;符号学;影像传播

节日,沉淀着人类的历史文化创造和社会生活智慧,作为一种文化秩序和传统习俗,它在抚慰个体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着人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以此达到共塑社会的集体意识感和传统价值体系的目的。时至今日,传统节日在现代化过程中焕发生机,不断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在诸多节日里,在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心目中,没有任何节日能比春节更让人心系一处、为此欢庆,享受其中的神圣、隆重、喜庆、吉祥的文化氛围和浓郁特色。在春节的节庆氛围中,人们传递惦念与怀想,寄托祝福与祈愿,送达企盼与畅想。

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民众的文化情趣和情感都通过春节反映得淋璃尽致。千百年传承与实践,促使春节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春节作为民族认同感的象征,春节文化符号包含了人类深厚的情感。在当代影像传播语境中,探讨传统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春节文化视觉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且深厚的文化内涵,是节日文化传播的重要传播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精神取向的集中体现,有利于增强春节视觉符号的传播功能,由此,更进一步地传承和弘扬春节文化,传播中华文化和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影响力[1]。

一、识别与表征: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的文本建构

在传统意义上,春节讲究喜乐团圆,欢聚一堂。如今民俗文化与大众传媒结合愈加紧密,视觉影像不仅为春节营造了祥和团圆的气氛,更在视听上为人们带来了一幅幅多姿多彩、深厚广阔的春节民俗画卷。从视觉上,放鞭炮、贴门神、挂红灯、贴春联、走亲戚、吃团圆饭、发压岁钱、守岁拜年;从听觉上,鞭炮声、叫卖声、锣鼓声、欢笑声;整体从影像上可发现,人们在春节的节庆中,笑逐颜开,做好吃、穿新衣,尽情欢乐,尽情团聚。

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系统在影像文本中得到了充分展现,首先随着电视的普及化和延伸性,春节联欢晚会作为春节的影像典型,寄寓着国家的身份认同和集体信念,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春晚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不仅仅只是一场普通的电视综艺联欢晚会,它已然成为在年三十晚上,春节文化中无法缺少的一道年夜饭和视听盛宴,是一种盛大的媒介景观和媒介仪式,一种全民族共同的记忆情结,一种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民俗民情,一种属于国家与民族集体意识形态的文化基因符码。春节联欢晚会承担建构社会个体身份、民族身份集体认同、满足现代社会人心理情感需求的文化使命[2]。在其中,诸多春节文化视觉符号,展示了辞旧迎新的愿望,凝聚了家家户户的情感、升华了春节文化的精神内核。另外,电视节目《一年又一年》,以电视媒体的技术手段,用一个公共的文化场域,展现祖国大江南北的过年氛围,在其中,让观众在客厅相对团聚而又封闭的空间中,在视听的享受中,在欢愉的笑声中,找寻共同的文化记忆,寄托新年的愿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电视纪录片中,也常通过艺术表现手法,将中国最传统盛大的节日——春节进行展现,在真实丰富的春节画面符号中,我们得以品味和重拾那浓浓的年味。例如:《春节》《过年》《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舌尖上的新年》《春节里的中国》《中国年俗》《春晚》《透视春晚》等。纪录片解说词的通俗性、抒情性、思想性使年味浸入每个人的心间,道出辞旧迎新展望前景的美好心愿。而画面上的视觉符号更是精彩纷呈:中国红的色彩传播、扫尘守岁祭祀拜年的仪式传播、年画春联福字剪纸的物像传播、腊八粥饺子年糕元宵的饮食传播,这些视觉文化符号也勾勒出了五湖四海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二、符号意指化: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的意义载体

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系统,通过大量极具特点的形象符号传承古老的传统习俗,渲染浓浓的节日气氛。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两项要素融合构成的。能指,指符号的音响形象,所指,指概念,即能指所负载的意义要素。遵循索绪尔的符号学原理,春节文化的视觉符号系统,分别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能指表现为某实际存在,并作为为人们所熟知的中介物而存在,例如:饺子、福字、年画、春联、灯笼、春晚、元宵等等,这些“视觉形象”不仅实实在在的存在能被人们感知到,还直观地被人观察、感受和使用;所指,在现实传播中,就不仅仅再单指一件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指向和延伸到该事物所蕴含的相对应并契合的心理想象和文化概念中。在符号学中指出:能指与所指两种符号体系相互结合,便会产生意指活动。例如:在春节视觉文化符号系统中,正是因为春节符号体系的能指和所指相互交相融合,才会营造呈现出“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美好团圆的幸福心理想象与现实文化镜像。人们在观看视觉影像的过程中,不再单单停留在某些固体事物的表象之上,反而会不由自主地重拾内心深处关于春节的心灵记忆与愿景。在视觉的强烈刺激和习惯攻势之下,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的所指概念不断被人们视觉强化进而表现稳定的特征,所指意义不再轻易被更换和浮动,如“饺子、春晚、年夜饭”,就会自然而然地被限定在春节文化符号系统中、同时也会被现代社会定型,最终代代接受,在共识中加固、在传承中革新。至此,春节的文化符号系统也就在视觉传播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

三、视觉镜像表达: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的影像意蕴

当今,科技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公众对一个节日形象的认知也同时依靠大众传媒所传递描述的“拟态环境”,诉诸视听的影像化传播对人们影响逐日增强,与此这样,我们经验的影像世界比我们经验的现实世界还要丰富、深刻。春节传统文化意蕴通过一件件颇具仪式感的文化习俗来展现,就像童谣中所诵读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俗、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3]”这些春节文化习俗在原本的现实空间里表现在能指的“碎片化”中,但通过视觉影像的传播与建构,利用镜头的重新组合、拼接、还原,却带受众进入另一种视觉观看体验中,正是由于意象的碎化和破碎的镜像感,才不断激发人们对春节的强烈情绪共鸣和对传统文化的独特审美体会。在视觉影像的表现诉说中,碎片化的春节文化意象、片段式的春节记忆故事、象征性的文化符号、鲜活的节庆叙事讲述,勾起了整个中华民族对春节的集体回忆,就是在这般视觉镜像中,人们才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春节特有的文化记忆情结和情绪释放,进而找寻到由春节这一节日所带来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确认和归属。

四、影像仪式化: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的聚合效应

戴扬和卡茨在谈及媒介事件时,指出: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可以称“电视仪式”或“节日电视”,甚至是“文化表演”。现实世界中,春节就蕴含着凝聚人心,回归家园,祭祀传统的仪式感。而在春节的影视文化现象中,也经由大众传播媒介“包装”、“记录”而颇具有仪式意味。例如:纪录片《春节》,分团圆、祭祀、驱邪、祈福、闹元宵五个主题,选取了中国十个不同地区的家庭与人物,讲述他们过年的故事。五个主题在影像仪式化的聚合效应和外在展现中,不断刺激和找寻中华儿女对家、幸福、团圆等多种情绪感受和心理寄托,以此达到传承习俗和凝聚意识的目的。又如: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分为《回家》《团圆》《欢庆》,因为影像的注入,颇具仪式感的春节节庆,为重塑共同文化提供有价值的东西。它提示观众,春节的生命力在民间,影像利用陌生化的方式展现中国老百姓熟悉的日常家庭琐事。影像里的春节文化视觉符号,展现出春节延绵千年且亘古存在的文化基因,是维系中国家与家、人与人的情感纽带,讲述着东方独特的文化故事:团圆、祈福、美满、纳祥和、和谐、欢愉。在春节期间,大众传媒利用影像视觉传播的手段对春节文化视觉符号进行大量复制,影像仪式所带来的情绪效应让人们将一年的忙碌、辛苦、烦恼暂时置换、抛却,在家庭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关照每一个社会主体内心所需,展现出团圆美满的心理想象、幸福美好的心理期待、繁荣富强的心理愿景。在春节这一时间节点,由视觉影视的强烈刺激和仪式感的浓烈营造,进而将不同时空环境中的人们聚合在一起,这一媒介仪式无形中塑造出属于中华儿女共同的心理空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节的民俗、春节的意义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已经编织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经纬里,是一个有意思又有意味的文化符号。如今,传统文化习俗受到现代工业社会和多元文化价值的强烈冲击,充分借用视觉传播的方式,营造仪式感的春节气氛,可重寻遗失的传统文化与民俗习俗,唤醒全民精神因子与集体无意识,是保护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共塑强化民族集体认同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大量的影视文本中也可发现,春节文化视觉符号,充分借用视觉影像传播的技术强势性和艺术展现性,有效地弥补了传统习俗与现代社会的文化断裂,凝聚民族共同体,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章顺凯.当代传播语境下传统春节视觉符号的“再设计”[J].艺术探索,2013(4).

[2] 王亚芹.文化记忆中的影像符码——解读春晚三十年[J].电影评介,2012(4).

[3] 陈寅.影像春晚的历史源流与形成动因——基于“传播仪式观”理论的启示[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3(8).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