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科技出版社转制后的发展路径思考
摘 要:我国的出版行业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了市场经济体制,随之带来的便是适应现代格局的出版体制改革。市场经济把出版工作者从市场后台推向市场前台,以往的编辑思路和出版行为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转制后地方科技类出版社如何发展是从事科技出版工作者所要思索的首要问题。只有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充分利用现有出版资源,培养自己的市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尽快融入市场,地方科技出版社才能沿着良性循环的道路发展壮大。
关键词:地方科技出版业;转制;发展
一、引 言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决定着国家发展的方向、前行的深度。出版,作为体现国家文化的首要方式,自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变迁、新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出版行业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了市场经济体制,随之带来的便是适应现代格局的出版体制改革。目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也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紧抓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机遇,不断加快深化体制改革的脚步。刘云山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中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一文中讲:“中国出版产业发展和繁荣,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不仅是涌现多少百亿级的出版集团,更重要的是要有多少中小型出版社在转型和市场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和发挥充分的作用”。我国的科技类出版社大多属于中小型出版社,而在改造的主流模式被定为集团化的大背景下,地方科技类出版社的改造和发展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国科技类出版社虽然成分比较复杂,数量非常庞大,但它的发展模式大致可以分为部委社和地方社两类。部委社“背靠大树”,有出版资源和出版人才方面的优势,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用过多考虑生存问题。但随着改革浪潮的冲击,他们如今也不得不考虑发展路径的事了。主要难题还是那些按属地产生的地方科技类出版社,这些社,年生产码洋一般都在1亿元以下,年出书品种不足500种,这一类出版社在我国出版业中占着非常大的比重(约占70%以上),而这些社相对于大型综合出版社(如人民社、师范类出版社)或读者面广的专业出版社(如少儿社、教育社等),不论是自身实力还是拥有的资源都是十分有限的。
二、影响科技类图书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是客观上专业分工体制和产业布局的制约。当前我国出版业的专业分工是在出版社成立之前就已经由管理部门确定好的。由于出书种类、读者对象的不同,形成出版业之间“贫富不均”。尤其是科技社,学术专著多、出书领域窄,难以根据市场的形势需求扩大出书种类。这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并不是市场分工的结果,但短时期内已无法改变。另外,由于各省都有同类型的出版社,拒绝外地出版物入内,分割其市场。加之许多书店也不屑于经营、发行科技类图书,造成科技类图书网点少、分布不均等不利局面。
二是由于传统的经验出版模式影响,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我们的观念没有与时俱进,对形势不了解,加之没有很好地深入市场,制订选题仅凭个人感觉或捕捉的零星信息,形成图书“近亲繁殖”、科技含量低、学术价值差、内容平庸。甚至盲目追求规模,增大品种数量,鼓励协作出书、作者包销,编发人员配发不合理等。如现在养生类、少儿类图书琳琅满目、五花八门,但良莠不齐,生长快、寿命短,真正质量高的并不多,这主要是因为追风紧、重复多所造成的。许多地方科技出版社看到养生类图书好卖,就一哄而上出版相应图书,少儿图书找几幅图,配几段说明文字,就成了少儿科普读物。养生类一般图书出版已经接近饱和,大部分题材都是重复出版,图书质量难以保障。另外,科技类图书往往只注重科技知识,不注重语言文字,版式呆板僵化、装帧陈旧的现象也不容忽视。
以上两种因素,第一种是“先天不足”造成的,这样使大量科技类出版社仍有严重的“路径依赖”,比如“教材依赖”“补贴依赖”等,因此,这些出版社存在着体制、机制陈旧、创新不足、远离市场、难以发展的障碍。第二种是“后天不作为”,虽然体制改革了、转制了,在组织架构上更换了名称,部门进行调整,人员进行增减,但仍无远虑和忧患意识,按部就班,不思进取,逐渐形成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资金匮乏、人才流失的局面。
随着出版业的转型改制,出版社告别了几十年的事业单位,成为企业单位,过去那种只“生”不“死”的状况已经改变,经营不佳的出版社将会退出市场,退出历史舞台。本来就具有弱势的地方科技类出版社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有创新思路才会有发展出路”,我们的路径在哪里?是我们每个科技类图书出版社从业人员急需思考的问题[1]。
三、转制后地方科技类出版社的发展路径
市场经济把出版工作者从市场后台推向市场前台,信息网络等新技术使编辑从传统的纸面工作转向屏幕工作,那些浅层次意义的以文化启蒙为主要内容的编辑思路和出版行为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转制后地方科技类出版社如何发展,有哪些路径?笔者认为主要要考虑到以下四点[2]。
(一)要抛弃长期“事业情结”,脱离传统“企业理论”
过去我们长期“等、靠、要”,有赖于政府“天然输液”。这种形式虽然已得到改变,但在一些人心理上还是不能马上抛弃,仍停留在“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思想方法上。传统的企业理论是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愿或者反对企业承受社会责任,不重视出版物品质,过分强调规模和利润导向。依靠国家支持以谋发展是必要的,如有价值、专业性强的学术著作,大型套书、丛书申请出版基金和科技项目也是应该的,但编辑人员不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状态不做调查,不做分析,提不出具体选题方案的状况也是时代不允许的,应迅速改变才行。转制后,编辑要加强经营意识,跟上时代步伐,更加关注科技发展动态,促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通过反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科学技术的优秀图书为社会服务,满足广大读者需求,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统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发展,科技类图书已渗透到各行各业,除了理、工、农、医等学科外,装潢、环保、广告、服装、花卉、健身、烹饪等门类也一并涵盖,涉及面极广。这就要求编辑既是学问家,也是活动家和经营家,真正确立经营意识。具体表现在选题的提出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除该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同类图书相比的特色外,成本核算、装帧设计、市场宣传等都要有所考虑、亏损方案、保本方案,盈利方案都应具有。
(二)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做大做强
经过多年的积累,各科技类出版社都有自己的优势,打造出一批优秀读物和塑造一些品牌产品,在市场上有自己相对的专业特色和影响力。转型是拓展,而不是丢掉固有优势另起炉灶,是做涉足出版、影视、传媒、电子等多行业、多门类的复合型企业,还是只做出版的专营单体店?这对转制后的科技类出版社来说是关乎其未来走向和发展的重要选择。
科技类图书实际是个大产业,我们要让“大产业”托起大出版。从这个角度讲,科技类图书出版社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再如浙江科技出版社,转制后更是如虎添翼,他们组织专家编写的《农作物重要病虫害鉴别与治理》原创科普系列彩色图书,共22分册,已累计销售40万册,单册销量5万册,怎能把一个农业科普图书做得这么火?靠的就是“立足专业,做复合型企业”。陕西省科研单位多,专家、学者多,科技类出版社要让这些有利资源、信息项目为出版业所利用,为陕西企业而服务,在陕西的经济发展中起到推动作用。
(三)将“合作化道路”作为转型之后科技类出版社发展路径的思考对象
所谓“合作化道路”就是联合起来,把海涛波浪中漂泊的小船联合起来,抵御大风浪。这里说的“合作化”并不是简单的企业兼并、重组、并购,而是“社与社合作”“社与媒体合作”“社与书店合作”等。比如和民营工作室合作,通过搭建不同发展平台或以项目为纽带,或以资本、专业人才捆绑式合作。共同进行版式装帧设计、与其他媒体互动(拍摄科普片、根据图书内容制作幻灯片等)。对科技类出版社讲,只有“借风扬帆”,借用相关部门或领域优势,延伸自己发展空间才有发展路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这条道路,实践中也有众多例证。转制后“合作化道路”是科技类出版社发展壮大的主要路径。
(四)“品牌战略”不能动摇,走品牌路径,坚定不移
科技出版是地方科技类出版社竞争力的基本表现形式,知名品牌的图书是其竞争力的标志,科技类出版社依靠自身独具特色的产品,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以品牌吸引读者,你品牌开创道路。品牌化已成为市场经济中一种共有现象和发展趋势,“出品牌、创效益”已成为共识[3]。实施品牌工程确定出版重点选题是出版社可持续发展之路。如果出专著,应是反映最新科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或某一领域中最新的研究进展,这类书学术价值高,易得到学术界重视,获奖率也高,此类书出版社应列为重点工程来抓。确立品牌,全力出击,精力集中于某一领域,定位于专业市场,集中抓好自己的特色是地方科技类出版社坚定不移的战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发布,中国科学出版物占世界总数超过10%,仅次于美国。科学技术出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为适应市场需求,世界各国科技出版机构正向多语言、多版本方向发展,从而为科技类图书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机遇。地方科技出版社只有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充分利用现有出版资源,培养自己的市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尽快融入市场,开辟自己的领域,才能使地方科技社出版沿着良性循环的道路,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庞沁文.新常态下出版业改革发展趋势[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03-03.
[2] 胡小英.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业改革的发展路径[J].传播与版权,2015(7).
[3] 张金柱,高爱平.图书品牌化战略初探[J].中国出版,2001(8).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