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
《中国诗词大会》能够超越其他综艺节目引发热烈关注,是因为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份诗词情怀。从第一季开始,《中国诗词大会》一直走在创新路上。创新秘诀是接地气,接地气,再接地气!第二季的创新之处特别多,如“飞花令”的创意等,都来自主创团队的精心构思。
《中国诗词大会》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
从诗经开始,人们非常习惯诗词这种审美方式,愿意用这个来表达感情,虽然这样的文学形式逐渐被放弃了,但是基因还在,《中国诗词大会》打到了鼓点上,一下激发了中国人的诗词基因。
《中国诗词大会》嘉宾,北师大教授康震: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如果你在3000平方米的演播现场,会感到更震撼。节目第二季与第一季相比,加入了《诗经》、毛泽东诗词等内容,设置了“飞花令”这一环节,使比赛更激烈,更具观赏性。
《中国诗词大会》嘉宾,南师大教授郦波:
《诗词大会》用轻松的、有看点的电视节目形式,由简入难地带我们进入诗词的世界。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几首诗词。节目很容易唤起我们成长的记忆。这份共鸣随着节目的不断渐进,‘共鸣’会成为‘共识’,而最终它又成为一种‘文化唤醒’,唤醒我们的文化基因。
·人民日报:在荧屏上邂逅"诗与远方"
从几档节目的热播能够看出,其实文化与娱乐并不矛盾。在清晰的赛制、良性竞争的氛围中,好的内容不仅不会被遮蔽,反而会焕发出更富有朝气的生命力。“正如一封封触动人心的书信、一段段不因岁月流逝而失去光泽的文学作品可以跨越时间的长河、空间的隔阻,与今时今地的观众心灵相通,那些真正好的文化产品,一定能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空间。”有学者分析。【详细】
·南方日报:观众急需优质的电视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值得赞赏。它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观众文化品位并不低,追求快餐文化纯粹是无好节目所致,应大力提升的是节目而不是观众,中国观众急需优质的电视节目。央视此前其实也曾推出一系列普及传统文化性质的综艺节目,但似乎总乏人问津。《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打破了这一铁律,越是高雅的东西越有市场,用网络流行语来形容就是:过去的不成功只是因为“打开方式”不正确而已。【详细】
·红网:诗词大会这股综艺清流是如何炼成的?
不少人说中国诗词大会是综艺界的一股清流,的确,能够在各类明星真人秀中脱颖而出,实属难得,但是如何让这股清流细水长流却是值得思考的,既保持趣味性又要兼顾参与性,这就需要在节目内容上下功夫。尤其是诗词类的节目,有难度的诗词难免会“生僻”,耳熟能详的诗词却又有种“小儿科”的感觉,最后逐渐走进“死循环”。【详细】
·北京日报:《见字如面》获好评印证了什么
“身体走太快,灵魂跟不上”的无奈嗟叹,“身体被掏空”的自我调侃,很多人都深有体会。越是走得快,越需要有意识地慢下来,用文化来浸润人心、丰盈生命,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更好前行。当代社会蕴藏着向往文化的巨大热情,也显示出对精神生活的高度渴求。告别“颜即正义”的肤浅,告别粗制滥造的快餐文化,沉下心来打造精品力作,方能培厚当代的“精神土层”,为后代留下文化印迹。【详细】
打开电视,热热闹闹的综艺节目你方唱罢我登场,“爆款”却好像很久都没有出现在人们的视线范围内。但今年伊始,《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人文类综艺突然开启了“刷屏模式”,播出以来好评如潮,获得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被誉为电视界的一股清流,也成为电视综艺中的一匹“黑马”。在综艺和鲜肉霸屏的今天,文化节目为何如此火爆?正在转型的中国原创综艺又能从中汲取怎样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