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娱乐节目的知识生产
——基于网络评论文本分析
摘要:互联网时代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网络视频网站得到迅速发展,视频网站的平台化发展使网络自制娱乐节目自成一派。就娱乐节目本身而言,“娱乐”是其追求的核心目标,但是从节目制作传播效果方面而言,娱乐节目不应单纯追求娱乐,仍需要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和知识传播。在全球社会知识化背景下,作为图像媒体的娱乐节目在改变知识传播内容的同时,也改变了知识生产的方式。本文以《晓松奇谈》《放开我北鼻》这两个网络娱乐节目为例,通过网络评论文本来分析网络娱乐节目的知识生产。
关键词:网络娱乐节目;知识生产;网络评论;文本分析
娱乐节目最早源起于欧洲,BBC在1938年5月31日直播了《拼写蜜蜂》。而在我国,最早的综艺节目出现在香港和台湾地区,较有名的包括香港无线电视的《欢乐今宵》等。随着娱乐节目带来的受众数量的增加,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不断提高,娱乐节目逐渐成为众多观众、媒体以及市场的共同选择,“娱乐节目热”迅速风行并向全国蔓延。在这一背景下,关于娱乐节目社会责任的呼吁变得更为急迫。
在全球化知识社会的背景下,知识生产已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导因素。国际经合组织(OECD)在2000年将其定义其为“个人、团队或组织成功地生产新知识和实践的境况”,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认为传播媒介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学家马克卢普把知识分成世俗知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艺术知识、没有文字的知识六大类。除此之外,英国学者迈克尔·波兰尼又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它们是知识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娱乐节目的知识是通过节目的符号以及语言,将科学、艺术和文化等以显性或隐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晓松奇谈》(以下简称《奇谈》)立足于互联网的文化类脱口秀节目,是显性知识的代表性节目之一,其最大的传播点就在于“知识”。每一期都设立不同的主题,观众跟随主持人高晓松谈文说理,领略中外通史,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观众就能够获得直接显性的知识。而《放开我北鼻》(以下简称《放开》)则为一档名副其实的隐性知识传播的代表节目,它主要讲述明星嘉宾与五位素人小孩共同生活而产生的各种有趣故事,整档节目从生活点滴传播了育儿方面的各种隐性知识。
一、研究过程
(一)样本选择
考虑到样本分析的单纯性,本文只选择独播视频网站的评论作为样本。同时,为了操作方便,根据节目每期播出的时间(相隔一周)进行抽样,《放开》(第一期2016年6月26日;第三期7月10日;第五期7月24日;第七期8月7日;第九期8月21日;第十一期9月4日),《奇谈》(第一期2016年7月1日;第三期7月15日;第五期7月29日;第七期8月12日;第九期9月2日;第十一期9月16日),由于部分评论会滞后,最终选定日期为2016年9月30日。剔除无效评论之后,《放开》评论总数为22563条,有效样本18764条;《奇谈》评论总数为213901条,有效评论为198652条。
(二)类目建构
依据知识分类进行类目建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世俗知识。网络评论中对节目中“人”的衣食住行、人与人交往等方面的一些讨论。(2)科学知识。网络评论对一些专业的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能够用理论、条文、规则给予明确界定的知识。(3)人文知识。网络评论中对节目中所体现的历史、地理、风俗、文学等一些人文知识的评价。(4)社会科学知识。网络评论中有关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宗教等方面的评论。(5)艺术知识。网络评论中对音乐、舞蹈、美学等方面的评论。(6)没有文字知识。网络评论中的一些表情符号、图片、截图等信息。
二、研究结果
(一)网络娱乐节目的网络评论本身包含有知识
在马克卢普的知识划分理论基础之上,笔者对《放开》《奇谈》这两档节目的网络评论文本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两档节目的评论本身包含有知识。其中,节目之内的“人”的评论主要集中在《奇谈》中的主持人高晓松个人身上,而《放开》则更多集中于参演明星身上,如马天宇、于小彤以及萌娃如哈琳、Jackson等,其讨论的重心主要集中于主人公的言行举止,针对镜头、灯光的知识性讨论则较为欠缺。而节目之外的评论中,《奇谈》的评论明显高于《放开》的评论,这主要源于《奇谈》这档节目的定位就是文化脱口秀,其节目内容中关于知识的传播更频繁,相对于《放开》的“教育”知识讨论,《奇谈》的评论主要集中于社会人文相关的知识讨论,跟随节目的内容而随之发生相应变化。
(二)网络评论随网络娱乐节目传递的知识(定位)而呈现不同
两档节目的网络评论并非能够体现出所有的知识分类,虽然这两档节目中的世俗知识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不同的节目体现知识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以传递文化为其制作理念的《奇谈》的科学知识要高于《放开》,而以亲子为主推亮点的《放开》中的育儿教育知识则明显多于《奇谈》,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节目其网络评论所呈现的知识有所不同。受众根据节目传达的知识内容进行相应的知识性评论,《奇谈》关于世俗知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的讨论多于《放开》,其中还出现了知识交叉现象,即针对社会现象的知识性评论中包含了世俗知识,或者是人文知识包含社会科学知识,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知识表达。
(三)网络评论过程也是一种知识生产的过程
由于人们观看电视娱乐节目的目的大都是休闲、娱乐,很多人并不认为娱乐节目中也包含有知识。在笔者对于网络评论内容进行类目建构编码的过程中,发现这类节目是包含知识性信息的,而且这种知识性信息所占的比重还是很大的,只是由于电视娱乐节目呈现知识信息的方式通常是隐性的,因此很多受众并不承认他们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观众与电视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观众通过在线下对电视中所传播的信息进行讨论,将电视文本中的知识信息进行复制或者是再创作就是将电视文本中传播的信息进行知识再生产的过程。
(四)受众根据个人知识背景来建构网络娱乐节目的知识生产
受众地位的提高以及媒介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受众由被动接收知识转变为主动接收知识。通过对网络评论文本的解读,笔者发现受众对于电视文本的解读和知识生产具有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网络娱乐节目在通过多种元素向网络受众传递知识性信息的同时,观众通过网络评论的互动交流来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生产。通过对网络评论文本的解读,笔者会发现观众在网上发表自己观点的时候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与看法,他们的评论还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互动性。
在观众已有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讨论,进一步扩展了观众的知识领域和层次,体现出观众由对节目的认识而延伸到对现状、自我和社会的认识,进而促进观众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哈贝马斯的知识社会学的观点认为“知识不仅是有机适应变迁的工具,也不脱离具体生活的纯粹理性沉思的结果。”同时,他认为知识是要结合具体的环境背景而产生的。网民评论的出发点和关注点的不同都是受到自己的专业背景知识影响的结果,受众在对其解释和编码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己已有的知识信息背景。因此,观众在进行知识生产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节目文本与受众个人知识的一种互动过程,并随着节目传递知识的不同而不同。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英]弗兰克?富里迪.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M].戴从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谢耕耘,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美]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M].杨全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宗匠.电视娱乐节目:理念、设计与制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6.石长顺.电视话语的重构[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7.周晓铭.网络传播环境下中国网站自制视频娱乐节目的特征与优势[J].电影评介,2012(22).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