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新宁:我们这一代党报人,都是历史的见证人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在第23届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年会上表示,新闻报道和评论,涉及复杂的社会认知和人生感悟。“算法”流行的时代,还是离不开新闻“把关人”。
◎传统媒体是什么?能做什么?
近年来融合发展已成为媒体最闪亮的关键词。如果说2014年中央深改组将媒体融合确立为国家战略是“融合元年”,那么如今已是融合三年。站在3年的基础上回望,我们既欣喜于融合的决心之大、步伐之快,也感慨于融合的任务之重、道路之长。在某种程度上,报业转型仍然处于前端的探索期、艰难的爬升期。
在国内,我们听到了一些都市类媒体黯然退场的消息;而美国大选之后,有人更是把川普的胜利总结为自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胜利,进而认定川普获胜是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加冕礼,也是传统媒体丧失话语权、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在今天这个时代,传统媒体到底是什么?又能够做什么?是被新技术的冰山击中、行将沉没的泰坦尼克号,还是摆脱民粹主义的裹挟、拯救一个时代理性和价值的诺亚方舟,又或者还有更合适的定位和未来?
◎老编辑的茶缸,沉淀着岁月
1991我从大学毕业后进人民日报工作,对于老夜班编辑的茶缸印象深刻,大茶缸里浓重的茶垢,沉淀着党报工作者煎熬着心血办报的无私奉献;同时也提示着传统媒体几十年如一日波澜不惊的生产方式。
而互联网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百度一天收到60亿次搜索请求,微信公众号平均每天增加1万个,现有公众号2000万个,而目前全国报纸约2000家、杂志约1万家。媒体人只要不坐井观天,都会感到外面世界的变化,也正在谋求自身的改变。然而,在互联网海量信息、庞大流量的冲击下,我们没有必要怀疑自己,失去媒体人的尊严和自信。
◎“算法”流行,离不开“把关人”
有人说,今天是靠互联网精准分发新闻的时代,用户对什么感兴趣就推送什么信息。今年谷歌AlphaGo机器人战胜围棋高手李世石,当时很多媒体都做了报道,这是人工智能引人入胜的华彩瞬间,也是对人类自身的一个巨大挑战。但我依然相信,人类作为万物的灵长、世界的主宰,李白的豪迈、苏轼的狂放,李清照的婉约,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杜甫的家国忧思,绝不是人工智能所能尽知的。上海学者赵鑫珊说过:科技的进步一年一个样,但人性的进化很慢,千年难变。更何况我们所从事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涉及最复杂的社会认知和人生感悟。我们这个时代还是离不开总编辑的角色,离不开对信息的筛选和评论,离不开新闻把关人。
◎我们这一代党报人,都是历史的见证人
今年3月,我给人民日报评论部策划了一组文章,题目叫《坚守融合时代的媒体信仰》。当时我写了一段话:“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传统的平台介质或许会式微,但是新闻没有消亡,媒体还有责任,理想还有价值,职业还有担当。我们相信不管媒体形态怎么变,舆论格局怎么变,原创依然是这个社会最宝贵的资源,思想依然是媒体最重要的品质,理性仍然是时代最需要的力量。”我觉得只有认可了媒体作为优质内容提供者、作为思想生产者的不可或缺,才能进一步讨论媒体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角色和历史使命,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讨“政治家办报”的命题。
毫无疑问,互联网自媒体的普及,为实现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供了技术保障。但我们也要看到,网上的信息常常真伪莫辨,人们的情绪有时也会剑走偏锋,需要职业媒体去还原真相、疏导情绪、引导舆论,从而更好地回应网民关切,凝聚社会共识,这可能是传统媒体,特别是党报的优势。
我们这一代党报人都是历史的见证人。在推进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一些时代课题,主要是四个方面:如何做到导向、立场和效果统一;如何做到技术、渠道与内容的统一;如何做到分享、开放与保护的统一;如何做到存量、增量与流量的统一。
◎主流叙述,也应有话语魅力
第一是导向、立场和效果统一。我们看到,在融合发展进程中,党报旗下的新媒体,即便去掉书名号,加上了“@”,国内外仍然视同为党报发声。不管是在纸媒生产中,还是在新媒体舆论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应该是党报始终不渝的生命线。
但同时我们还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要创新方法手段,政治立场最终要用传播效果来检验。融合发展提出的第一个挑战就是,面对全媒体的受众,我们如何根据舆论阵地的变化,完善自己的主流叙述。这种主流叙述不是说大话、空话、硬话,也不是小清新小时代小感怀;不是自娱自乐,也不是媚俗迎合。这种“主流叙述”,要有“为党立言”“凝聚共识”的政治定力,也要有“感染人、吸引人、打动人”的话语魅力。
◎渠道是“霸道”,内容是“王道”
第二是技术、渠道和内容的统一。现在的微博和微信已超出了社交应用的范畴,成为一种平台级的入口。微信公众号平台的文章每天阅读量是30亿, 25%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55.2%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在技术大江大流纷涌的时代,媒体人很容易产生一种诱惑,有些人可能被技术和渠道压垮了心智,有些人甚至为了刷屏干脆牺牲掉内容。我觉得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媒体短时间看起来是要依附于技术的发展,但是如果技术发展到了很成熟的阶段,成为了媒体的“基础设施”,媒体最根本的东西,即能生产有思想、有价值的内容的能力,就会显现出来。
目前,各地党报都有了两微一端。比如人民日报客户端,在不到两年内下载量超过了1.4亿,开辟了一个新媒体的战场。这对媒体而言好像不是一件难事,但关键是从长远来看,我们是否有优质的内容去聚拢用户、黏住用户。渠道是霸道,内容是王道,一时胜负在于力,千古兴亡在于理。王道才是根本。党报加强内容供给建设、提供主流价值的优质产能,用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这是推动融合发展的核心因素。
当然,也不是说简单的把传统媒体生产的内容直接放到技术平台上。媒体融合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融合,也是化学意义上的融合,还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转基因工程。我们必须在内容上植入互联网的思维,才能在智能屏幕的时代保有优势。
◎团结起来,亮出版权保护旗帜
第三是分享、开放和保护的统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点击、分享”成为人们阅读新知、传播信息的日常方式。而移动端的版权意识薄弱,有人声称“不做新闻生产者,只做新闻搬运工”。那么,传统媒体花大力气出产优质内容,是否依然会沦为免费的“内容奶牛”?
今年两会后,武汉的一个微信公众号“光谷客”花了三个多月时间,推出深度报道《武钢减员5万人背后 一个普通钢铁家庭的命运沉浮》。但这篇报道迅速被疯狂抄袭,复制粘贴转发到PC端网站论坛和自媒体头条号。愤怒的作者写了一篇檄文,名为《从武钢稿看传媒生态——抄无可抄,新闻已死”》。我认为,职业媒体在移动端的版权保护问题比pc端更严峻。因此,媒体人更应团结起来,亮出版权保护的旗帜,保护原创内容的生产。
从PC互联网时代开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就是高度不对称的。时至今日,主流媒体也好,报纸也好,应该有更强的底气去进行版权保护。我们有了自己的两微一端和新媒体平台,不至于饮鸩止渴贱卖内容产品。主流媒体和各级党报系统可以携手声张原创的价值,做一些联合和推转,保护新闻的原创力,其实也是保护文化创造力。
◎梅长苏后面,有一个信息机关
第四是存量、增量和流量的关系。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媒体融合站到了一个转折点上,这个点就是从“相加”阶段向“相融”阶段迈进。对于各级党报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处理报纸的存量、新媒体的增量和受众流量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如何推进新闻生产方式和体制机制的深度融合,从而真正占据舆论场上的优势和强势?
今天说媒体融合,不只是一方面坚守纸媒生产、一方面在新媒体开疆拓土,但两部分各干各的,“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毫不相关,而是要推动体制机制的变革,从“相加”到“相融”的突破。为了这种突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15年2月启动,这是“供给侧改革”的一种尝试:以重大事件为突破口,重构新闻内容生产、写作、分发的业务模式和流程,至今已经启动20次,总计发布新闻作品超过3000件。为推进这种“融合机制”常态化,我们计划在中央厨房的框架下设立10—20个内容频道,以牵头人的形式组建“融新闻工作室”,成立了新地平线、新长征路上、麻辣财经、长三角等一系列融新闻工作室,用新流程、新机制去激活新产能、发动媒体人,为人民日报盘活存量、做大增量、汇聚流量。
媒体特别是纸媒,由于兵力有限,我们的原创内容只能做精做深。但我们必须学会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做好数据挖掘和数据新闻。现在80%的数据在政府手里,而党报征集和研究政务数据,具有先天的优势。此外,社会上“互联网+”蓬勃发展,每天都产生了大量极具研究价值的数据,能够体现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提示中国人的商业消费、出行习惯和生活方式,构成转型期社会的“全息地图”。充分挖掘后,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议程设置,可以提升舆论引导效果,也能作为决策参考。拿电视剧《琅琊榜》为例,说“得梅长苏者得天下”,但梅长苏背后有琅琊阁的“大数据”支撑,所以其实是得信息者、得数据者得天下,对于我们今天的媒体而言也同样如此。
最后想引用一句话:“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任何人的死亡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对传统媒体而言,媒体融合正是这样一种命运与共的事业,我相信这也是激发我们携手探索未来道路、寻求共识的基础。
(本文由解放日报记者刘璐、徐佳晨根据卢新宁在第23届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年会上的演讲整理,原标题为《在全媒体舆论场构筑我们的“主流叙述”》,有删节)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