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央视六一晚会的视觉传播及创新路径
摘 要:新媒体环境下,儿童电视视觉传播与节目创新具有重要的关系。基于视觉传播机制ACTS模式,分析可见2016年央视六一晚会运用了大量视觉设计和虚拟技术,在“吸引注意”“引向内容”两个层次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展现主题”和“符号积淀”层次上,运用话语引导,实现了教育与文化传承。儿童电视节目创新要尊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适合儿童的视觉传播设计成为节目创新的重要路径;多方位融合新媒体成为增强互动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儿童电视节目;视觉传播;ACTS模式;新媒体环境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9-0011-03
中央电视台六一儿童节晚会(下文简称六一晚会)是一场大型少年儿童综艺性文艺晚会,浓缩了多种多样的儿童艺术表现形式,对于我国少年儿童的精神成长和集体记忆都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从1985年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创办,到2016年六一儿童节,时间都已经过去了31个年头。作为一种重要的儿童电视形态,六一晚会经历了一个节目不断演化发展的历史过程。近年来,六一晚会已经演化成为我国儿童欢庆节日的视觉盛宴和娱乐大餐,在这当中,视觉传播与节目创新之间的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学术问题。为此,笔者主要考察近年来的央视六一晚会的节目内容与视觉效果设计,进一步分析研究其视觉传播模式与节目创新路径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文献回顾:2013~2015年央视六一晚会视觉设计综述
在中国知网以“央视六一晚会”或“儿童节晚会”等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所得的结果仅仅20多条相关论文,这些论文主要对晚会的节目进行评析或对晚会的创作总结思考,仅查询到有3篇文献是关于晚会的视觉设计、虚拟置入技术、虚拟场景设计的研究,分别针对2013~2015年的央视六一晚会。
对于2013年的央视六一晚会,赵晔(2013)对虚拟置入技术进行了业务总结分析:“虚拟置入技术的熟练运用,使整台晚会充满了迷人的童话色彩,营造出欢乐的节日氛围和美轮美奂的虚拟世界。虚拟技术的应用,不仅为节目内容的延展和丰富做出贡献,并很好地与现场大屏幕和舞美结合起来,渲染节目的整体气氛,为节目增添绚丽的视觉美感,营造欢乐的节日氛围。[1]”具体而言,这种虚拟置入技术表现在诸如《动漫联唱》节目中的虚拟快乐街、中国功夫《武术与舞狮》节目的炫酷中国风、少儿歌曲《蔬菜进行曲》会说话的蔬菜等设计当中。
对于2014年的央视六一晚会,刘新(2014)对其整体视觉设计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介:“本场晚会,我们不仅将一号演播大厅打造成一个儿童世界,在电视转播效果上也做了创新,进一步强化了晚会的电视表现力和感染力,运用新技术为这台晚会添彩。本场晚会共设置了10 台摄像机,全方位展示一号厅空间,其中在舞台正面我们安装了一套5m带虚拟跟踪的摇臂摄像机用虚拟技术打造三维空间的梦幻世界,虽然现场观众看不到,但通过AR 技术手段,给电视观众呈现了一个3D 的虚幻世界。[2]”具体而言,在开场歌舞《飞旋的梦》中以虚拟技术配合节目内容,实现舞台中央神奇地长出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的效果;在《随它吧》的歌曲中,舞台大屏幕展现《冰雪奇缘》电影中的经典画面配合高科技虚拟影像,让观众走入一个梦幻的纯白冰雪世界。
总体看,从2013年到2015年,央视六一晚会的视觉效果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特别是采取了虚拟置入技术、虚拟场景设计的技术,并与舞美设计等进行了融合呈现和系统配合,形成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尽管年复一年,模式相同,但新媒体技术每年都有所创新,有所增强,艺术效果也有所提升。
二、理论框架:视觉传播的ACTS模式概述
宁海林(2012)基于符号学理论和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提出了视觉传播机制ACTS模式,即从吸引注意(Attention)、引向内容(Content)、展现主题(Theme)和积淀为符号(Symbolic)四个层面来解析视觉传播机制。这一模式的提出尽管是基于新闻图像的传播过程而提出的,然而,对于活动影像传播过程同样具有理论分析工具的作用,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活跃的视觉传播都具有从视知觉形式层面到文化意义层面的一般传播过程,其内在的机制具有一致性[3]。
在这背后,其实是由视知觉形式动力(Visual Perception Form Dynamics)[4]驱动形成,而视知觉形式动力一方面是视觉形式建构的动力机制,完形倾向是一种动力机制;另一方面表现为动态形式。从表现形式上看,视知觉形式动力就是我们在图像中感觉到的那种视觉力,是一种心理力,比如人们常说的“视觉冲击力”。
正是在视知觉形式动力的作用之下,才形成了ACTS模式中四个层次的递进关系。具体而言,ACTS模式包含以下四个层次:
1.吸引注意:图像或影像只有引起观者注意,才有可能起到传播效果,而视知觉形式动力是吸引注意的一种有效手段;
2.引向内容:图像吸引了观者注意,但观者却注意不到传播者欲传播的内容,这就需要图像中的视知觉形式动力对观者目光的引领,使传播的内容得到关注;
3.展现主题:视觉传播内容(视觉元素)是能指,不是传播的真正意图所在,图像表征的是文化层面的意义是所指,包括社会权力、话语和意识形态等;从能指到所指这一过程也是通过视知觉形式动力的运作来实现的;
4.积淀符号:大脑对图像主题加工形成视知觉形式动力结构,即积淀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当人们再次见到这些符号时,便会在心中唤起这种动力结构,相关信息、意义也同时涌现出来。因此,这些积淀下来的符号,又加入到“吸引注意”这个起始项中,形成一个新的视觉说服机制循环[5]。
以上四个层次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三、案例分析:2016年央视六一晚会视觉传播模式及特征
2016年央视六一晚会,是中央电视台于2016年制作播出的大型少年儿童综艺性文艺晚会,节目以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厅为中心,该节目于2016年6月1日20时通过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少儿频道等进行直播,同时通过网络视频平台面向全球直播。这届晚会主题为快乐成长,由《做人篇》《立志篇》《创造篇》和《欢乐篇》四个篇章构成,以学做人、学立志、学创造为主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营造一个与众不同的欢乐氛围。从视觉角度上看,这届央视六一晚会更加强调奇幻梦幻色彩,运用了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观众参与互动[6]。
从视觉传播机制ACTS模式视角,分析这届晚会的若干典型节目和内容环节,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有益启示。
(一)《熊熊修理铺》《不能没有你》等情景剧的ACTS模式分析
在2016年六一晚会上,穿插呈现了《这是谁的钱包》《熊熊修理铺》《老师您好》《不能没有你》《我的玩具给你玩》《放学路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小垃圾桶》等多个情景剧。在这些短剧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表演,演绎着一个个小故事,感悟其中的做人道理和智慧启示。
例如,《熊熊修理铺》讲述了一段小兔子要熊师傅修补月亮的故事。在舞台的效果上,除了看到小兔子、熊熊修理员们的歌唱对白表演之外,在视觉层面,还可以看到幕后美丽的夜空,悬挂着月亮,从弯弯的弦月到满月,还有一闪一闪的萤火虫,这就是所谓第一个层次“吸引注意”的图像视觉元素;第二个层次“引向内容”则是在注意力后面所展示的故事情节,即修理月亮实际上是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并且由熊熊修理员在音乐剧中演唱出来;第三个层次的“展现主题”也是在音乐剧中直接演唱出来,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由此,在这一节目当中,视觉传播仅仅到达了第一、第二层次,展现主题主要是孩子们在演唱中直接表达出来的。但是,这似乎并不会妨碍这一节目本身,今后可以作为一个能指的“积淀符号”,倡导引领孩子们的做人要诚实守信的根本。
再如,《不能没有你》这部情景短剧则是讲故事的形式呈现了蚂蚁王国中的工蚁和兵蚁之间的故事,在面对洪水来临时,工蚁和兵蚁们通过团结协作、报团抗洪,最终战胜了滔滔洪水。在舞台的视觉效果层面,可以看到非常逼真效果的用虚拟现实技术呈现的大雨淋漓的景象、洪水滔天的危险境遇,这个“吸引注意”的第一层次非常到位;第二个层次“引向内容”,则完美呈现了蚂蚁王国面临的险境,从而形成第三个层次的“展现主题”也非常自然,即容易让观众形成“团结才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的认知,包括舞台上情节表现和视觉表现都能同时指向这一主题,演出现场和台下观众都齐声喊着:“冲出去!”,形成了很好的艺术感染力。《不能没有你》这部情景短剧最终也完成了一个“积淀符号”的视觉传播层面,其故事情节和视觉形式都浓烈地传递了“在困难面前必须团结起来”的意义,而在节目最后,一群小孩子坐在一起听主持人讲“团结”两个字的含义时,就是一个“积淀符号”的时刻,对于节目立意做了一个有力的浓缩提炼。
(二)2016年央视六一晚会视觉传播的模式特征小结
各类情景剧在其主题展示和符号积淀的层面上,具有内在的逻辑,可以从演员们的对白、唱词和解说中加以明示和不断重复呈现;因此,在第一第二层面,主要取决于视觉上是否逼真、是否具有形象性和吸引力。整个晚会看下来,几乎每个情景剧节目都做了较为丰富的视觉表现,各种背景精彩地呈现在晚会大屏幕当中和整个演出空间当中。在其他的节目当中,如果视觉表现不够,则用主持人的对话进行适当引导和话语解说,几乎都完整完成了ACTS模式中的四个层次。
需要说明的是,2016年央视六一晚会视觉传播设计照顾到了少年儿童的特点。例如,在“吸引注意”和“引向内容”的层次,大量调用甚至集合了孩子们所喜欢所熟悉的形象(如60多种卡通人物的大巡游)和所热爱的少年明星(如TFBoys和SNH48& BEJ48的歌曲),也大胆地引入了新的节目元素(如杂技、舞马秀等)运用国际化的节目内容(如《疯狂动物城》主题曲演唱)和四个分会场的传播方式。在“展现主题”这一层次,往往多次重复地展现主题,从不同的视觉途径展现同一主题;在“符号积淀”的层面上,则通过贴近儿童特点的主持人话语引导和整个节目的流程设计,不断地强化央视六一晚会在引导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使命和热爱党、热爱祖国、弘扬主旋律的文化传承功能。
四、讨论总结:新媒体环境下儿童电视节目视觉传播与节目创新的关系
(一)节目创新首先要尊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根据一项有关电视观看的儿童发展心理学文献综合研究(Daniel &Katherine,2010)报告:6个月月龄的婴儿已经可以识别屏幕上的物体和人;24个月月龄的孩童能够理解和模仿包含在单个镜头里的简单动作,并能够整合几个简单镜头里的信息;2岁到5岁的幼儿容易出现“视频致呆”(Video Deficit)现象,即同样幼儿在现实生活中能轻而易举理解的东西,在视频中出现时,往往幼儿需要多次地反复观看才能理解;但到5岁之后,这种理解能力的差别迅速缩小。学龄前儿童已经能学到很多蒙太奇的语法并能够理解简单的叙事作品;从本质上达到成人理解电视的能力要到13岁的时候[6]。由此可见,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是复杂的,依照年龄的不同,其电视观看的理解能力和认知程度都各有特点,电视节目创新要尊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才能创作出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节目样式。像央视六一晚会这样的儿童电视节目主要是面对6岁以上的少年儿童的传统综艺节目,具有综合性、时代性的特点,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担负着对全国少年儿童教育的使命乃至进行国家认同的一种传播仪式建构的作用,需要在保持节目样式的稳定性、传承性的基础上不断贴近新媒介时代的儿童需求。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儿童节目,在创新节目的同时,要大力吸收儿童发展心理的研究成果和进行相关领域的探索试验,才能在更大传播范围、更多节目品类中加以推广。
(二)适合儿童的视觉传播设计是节目创新的重要路径
视觉传播设计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发展历程。当然,近年来的六一晚会可能也存在一种过于依赖或过度运用虚拟的视觉设计的问题,感到节目舞台过于“炫目”,这也值得讨论。关键是看孩子们是否喜欢,是否有带入感,是否能激发他们的热情和理解能力。因此,在视觉传播设计当中,依然要考虑到是否适合儿童接受的问题。在视觉传播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到如何能在吸引注意(Attention)、引向内容(Content)、展现主题(Theme)和积淀为符号(Symbolic)四个层次均能产生有力的影响,至少在第一第二层次上要产生有效影响。如果不能产生有效影响,就不需要过度运用,哪怕是技术上再炫酷、再先进,也不要采纳。
(三)多方位融合新媒体是节目创新增强互动的有效方式
必须认识到儿童节目的观众是儿童,而不是成年人,更不是赞助商。真正增强与儿童(当然还应包括儿童的家长)的互动,是提高节目质量和增加节目影响、提升社会效益的重要方式。央视六一晚会,由于面向全国,采取了适合互动的多种方式。2016年六一晚会中的VR技术、宝宝笑脸征集、“边看边聊”在线交流、“摇电视”双屏互动活动、点赞等这些新技术和网络手段的成功使用,将晚会打造成为一台电视机内外、线上线下全面融合的晚会,为电视节目的融合发展做了有价值的尝试。这对于其他节目或地方电视台类似的儿童电视节目创新,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晔.虚拟童话世界中的快乐一天——2013年六一晚会虚拟置入技术的应用[J].现代电视技术,2013(9).
[2] 刘新.央视“六一”晚会视觉解析[J].现代电视技术,2014(8).
[3] 宁海林.视觉传播机制ACTS模式——以新闻图像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3).
[4] 宁海林.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宁海林.视觉传播机制ACTS模式——以新闻图像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6] Daniel R. Anderson, Katherine G. Hanson. From blooming, buzzing confusion to media literacy: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elevision viewing[J].Developmental Review,2010(2).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