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影视语言的虚指性
摘 要:作为人类视听语言发展到现代的产物,影视语言是人类视觉与听觉的综合运用,其语用目的是审美,具有虚指性等特性。本文将试着从四个方面并结合具体的影视作品来对影视语言的特性虚指性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探求虚指性给影视语言产生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影视语言;虚指性;审美效果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7-0122-02
影视语言即电影语言和电视语言,王志敏在其著作《电影语言学》中是这么认为的:“电影语言学和电视语言学应当是同一种语言学。或者更准确地说,电视语言学就是电影语言学。[1]”当然,这是对影视语言理解的观点之一,我们亦可以称之为电影语言或者是影视语言。影视语言的语用目的是审美,其审美性主要是表现在这几个方面:自指性、曲指性、虚指性。本文从虚指性入手,并结合具体的影视作品来试着对影视语言的虚指性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虚指性的含义
虚,意为虚幻、虚假、不真实的。影视语言的虚指性是相对于文字语言的真实陈述即实指性而提出来的,可以这么理解,所谓影视语言的虚指性,是指与实指性相对而言的,其所指涉的内容不是外部世界中已经存在的客观真实,而是常常呈现出虚幻的、虚构的、想象的或是假设的一些情景。
在具体的影视作品中,被假想的情景是以各种各样的视听形态来展现给观众看的,这些情景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虚构性,它们所指涉的内容都是虚幻的、想象出来的,或者说是不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的。因此,这种虚指要和客观存在的真实彼此相互区别开来。影视语言的虚指性是对影视作品中有可能发生的或不可能发生的情景的假设和构想,而不是对已经发生了的事情的真实还原记录,如果是对已经发生了的事件做出真实记录的话,那么就不能称之为影视语言了,而是属于新闻报道当中的新闻语言的范畴。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影视语言是一种具有虚指性特征的艺术语言。
二、虚指性的三种情景表现形式
(一)相似情景与现实情景参照
相似情景与现实情景参照是影视语言虚指性的第一种情景表现形式。所谓的现实情景可以认为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真实存在的情景物态,具有可观、可感、可知的特点。而相似情景显然意指虚拟,更加侧重于情景的虚构,但这种相似情景是与现实情景是有着一定关系的。因为追溯艺术的起源,通常认为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并且要高于现实生活。由此可知,相似情景是建立在现实情景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人们只有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经过加工整理使之得到艺术上的升华,才能构成艺术性的影视语言。例如,韩剧当中有很多剧情元素就是虚构的,但是都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得到原型和依据,并不是凭空的假想,而是来源于生活。
(二)可能情景
影视语言虚指性的第二种表现形式是可能情景。这里的可能情景主要针对的是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还没有发生或者本来就不存在,但是在未来有发生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情景往往是建立在一定的科技基础之上的。反映在影视作品中,可能情景主要出现在科幻类题材的电影之中。确切来说,科幻电影是以建立在科学上的幻想性的情景或假设为背景,在此基础上展开叙事的电影。值得注意的是,科幻电影所采用的科学理论并不一定被主流科学界接受,例如外星人、超能力等这些未来世界有可能会出现当然也有可能永远都不会出现的情景,宇宙飞船、机器人等科技元素的运用,这些无疑都体现出影视语言所具有的“虚”这一特性。
(三)不可能情景
影视语言虚指性的第三种表现形式是不可能情景。不可能情景顾名思义就是绝对不会发生的情景,即无论是在过去、当下还是未来的生活中,都不可能会实现的。这种不可能情景一般是体现在影视剧的情节发展方面,最鲜明的例子要属近几年来火爆电视荧屏的各种类型的穿越剧。时下,穿越剧的流行已不再只局限于国内,就连韩国电视剧也兴起了一股“穿越”的风潮。为何观众总是对穿越剧乐此不疲,愿意为其买账?从其本身的定位来说,穿越剧可以任意地连接起古代和现代两个时空,时空的交错,古代与现代在思维、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的碰撞构成了穿越剧荒诞的剧情结构,而这种剧情结构也正好反映出了不可能情景的存在是影视语言虚指性的一种很重要的表现形式。
三、虚指性在影视作品中的具体运用
影视语言的虚指性在具体的电影电视剧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很多影视作品正是依靠其语言上具有的这种独特的“虚”的性质,从而使整部作品的审美性大大得到提升。以下是笔者例举的几部较为典型的电影及电视剧作品,影视语言虚指性特征在这些影视作品中均得到了较为成熟的运用和表现。
(一)以《开罗的紫玫瑰》为例分析电影语言的虚指性
美国著名导演伍迪?艾伦拍摄的电影《开罗的紫玫瑰》对电影语言的虚指性运用得十分到位。导演借这部电影探讨了电影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那种虚幻和真实的奇妙关系,整部电影犹如梦境一般把观众的思绪牢牢锁定在电影的情节之中,与女主人公一起深陷于电影《开罗的紫玫瑰》当中无法自拔。电影运用科学技术手段营造出了光影的虚拟世界,给观众带来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整部电影是虚幻的,女主人公塞西利娅为了逃避生活中与工作上的压力,而选择不厌其烦地去重复观看一部电影《开罗的紫玫瑰》,并且不可自拔地深爱上了影片中的男主角汤姆,当她在看到第五遍的时候,汤姆竟然走出了银幕来到她的身边,这是多么神奇的一幕,从这里开始,整部电影的语言就开始发挥其虚指性的特点了。影片故事到最后,塞西利娅还是回到了现实生活中,继续面对待她苛刻的丈夫。片中的汤姆代表着虚幻,塞西利娅代表着现实,电影语言正是利用其虚指性的特征把这种虚幻和现实巧妙地连接在一起,给观众造成特殊的梦幻般的观影感受,最终揭示了电影的深刻主题。
(二)虚指性在科幻片中运用的分析
科幻片,顾名思义即“科学幻想片”,是“以科学幻想为内容的故事片,其基本特点是从今天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就出发,对未来世界或遥远的过去的情景作幻想式的描述。[2]” 科幻片的定义包含着几种因素,这些因素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假想出来的。科幻片和神话片、魔幻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被幻想出来的因素之中必定有一个是可以用科学依据来支撑的。对于影视语言这种融合了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的综合性艺术语言来说,科幻片对摄影影像所要求达到的逼真虚拟程度是很高的,这也正好说明了科幻片语言虚指性中的可能情景这一表现形式。例如,电影《2001太空漫游》上映的时间是1968年,该片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然而,人类正好于次年1969年7月20日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成功登陆月球。可以看出,这部电影以其令人惊叹的高预测性,向观众展示了对于未来宇宙空间的无限遐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该电影的这种高预测性并不是凭空乱想出来的,因为早在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就宣布了要实施载人登月计划——阿波罗计划,该电影的剧组聘请了美国宇航局的专家来参与到影片的创作过程当中,体现了主创们对于科学知识的尊重态度,力求从专业的角度为影片的内容提供科学的支撑。
从上述案例可以明显地分析得出,科幻电影中运用的很多电影语言元素,其虚指性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依据基础之上的,未来有可能会发生,这向我们证明了科幻片语言虚指特性当中有可能发生情景存在的必然性。
(三)穿越剧语言虚指性的运用分析
穿越剧是近几年来产生并迅速成长起来的一种新的电视剧品种,穿越剧的最大特征便是其剧情元素一定会涉及到有关穿越的内容。“穿越: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简称,通俗的是指某人物因为某原因,经过某过程(也可以无原因无过程),从所在时空(A时空)穿越到另一时空(B时空)的事件。[3]” 影视剧剧情基本以此为线索展开,从影视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穿越剧体现了虚指性当中的不可能情景的再现。
纵观穿越剧的剧情设置,大多数是讲述主人公出于某种原因而从其原本生活的年代离开,穿越时间和空间,来到另一个时代所发生的故事。这种类型的电视剧源自于穿越剧在语言上的不可能情景这一因素。以电视剧《步步惊心》为例,主人公张晓是生活在21世纪的一名都市白领女孩,因为遭遇车祸而穿越到清朝康熙年间,成为满族少女马尔泰?若曦。其剧情设置本身就意味着不可能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如果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的话,更是绝对不会发生这种所谓的时空穿越的。然而,影视语言毕竟是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艺术性仍然是其主要的本质属性,影视语言的虚指性在穿越剧中的运用,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影视语言所具有的艺术本体特征。
四、虚指性所产生的审美效果
一般而言,虚假或虚拟陈述的语言通常是指向一些违背事实和不真实的报道,然而这种陈述只能是针对于类似媒体、新闻等表意性的语言来说的,却不适用于对影视语言进行描述,因为影视语言是属于艺术语言范畴的,其语用目的就是审美。虚指性在影视语言中所产生的审美效果通常是使读者在精神上感受到由审美所带来的各种愉悦和满足感。
影视语言作为一种虚指性的陈述,其审美效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第一个方面,通过所描述的虚构情景激起观众的惊奇和喜怒哀乐的情感,使之获得审美愉快。古罗马诗人、批评家贺拉斯曾经这样说过:“虚构的目的在于引人喜欢。[4]”正如上文所例举的几部影视作品来说,无论是科幻片或者是穿越剧,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虽然观众知道他们看到的大多是虚构的情景,但是观众仍然喜欢为其买单,甚至可以说不会对这些类型的影视剧产生审美疲劳,笔者认为原因就在于影视语言所描述的虚构(虚幻)情境或多或少地引发了观众的共鸣,从而使观众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第二个方面,在审美愉悦中进而给观众以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教益。这是对审美效果的升华,审美活动是一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过程,观众通过观看影视作品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也会在其思想上和精神上收获一定的启发或者是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等。
参考文献:
[1] 王志敏.电影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许南山主编.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3] 唐小利.试析穿越剧的后现代主义特点[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7).
[4] (英)杰弗里·利奇著.李瑞华等译.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