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5年第10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意象选择与意境营造:古镇在电影中的呈现

周正

2015年10月15日10:54  来源:视听  手机看新闻

摘要:作为舶来品的电影,在我国经历了一个民族化的过程,而这个民族化重点表现在意象和意境上。中国电影通过意象的选择和组合,达到了构筑意境的目的,进而更好地表现主题。本文以古镇在电影中的呈现为例,从物质空间、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其意象选择和意境营造的原因与影响。

关键词:电影;意象;意境

电影是舶来品,在我国经历了一个民族化的过程,而这个民族化重点表现在意象上。意象是诗词歌赋、戏曲小说、园林艺术中具有深厚中国文化意蕴的独特造型方法,中国电影继承了这个美学传统,通过意象的选择和组合,达到构筑意境的目的,进而更好地表现主题。意象造型介于具象造型和抽象造型之间,既不脱离描写对象的固有形质,又力图加以超越,以表达主体的主观感受和寄寓主体的意绪为美学原则。作为照相的延伸,电影造型以具象性、整体逼真性为特征。它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以自然景物为媒介,并通过意象的契合、情景的交融,创造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进而抒发主观情思与生命感悟。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不论在诗词里还是在绘画里,意象都具有和人一样的生命和精神品格。它超越了实际事物的限制,成为一种人的情感世界的物化形式和抒情表意的媒介。中国电影就是通过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营造,为电影的叙事和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与诗词里面以景起兴的手法相似。意境所营造的氛围和表达的神韵以先声夺人之势将观众带入触景生情的心理状态之中,达到意会在无言的目的。

纵观中国的电影,按照刘书亮说法,能够使人产生意境之感的意象大致有两种:一是荒山野水,高原深林等自然景观。例如《红高粱》中的高粱地、《黄土地》中的黄土高坡、《老井》中的太行山脉、《我的父亲母亲》中的白桦林和《那山·那人·那狗》中的万仞大山等。二是具有诗情画意之美和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氛围的古镇、古村和古城等。例如《小城之春》《林家铺子》和《早春二月》中的浙江古城,《芙蓉镇》和《边城》中的湖南古镇,《暖》《台湾往事》和《野山》中的古村落,以及《城南旧事》的老北京胡同等。其中以古镇为意象选择的电影比较典型,因为中国古镇能够以其特有的古韵古意营造宁静、空灵、凄婉、哀怨和伤感的意境,而这又很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规律。除了上面提到的几部,以古镇为背景的著名电影还有《笛声何处》《河上的爱情》《包氏父子》《大鸿米店》《理发师》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中国电影以蕴含着耕读文化、商业文化和山水文化内涵的古镇为意象,并对其进行文化内涵的深化,达到意境营造、形神统一的境界。其奏效原因可以从物质空间、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物质空间

古镇上的青石板街道、街道两边的老木屋、粉墙黛瓦以及小桥流水是一种连接现在与过去、现实与历史的心灵纽带。它们所呈现的那种氛围使我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联想到那些把古镇建造、装扮得如此美丽的祖先,联想到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人们。古意、古韵和古文化使古镇充满了令人神往的诗情画意。因此,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古镇里那些被作为意象的物质的“景”是构成意境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电影《芙蓉镇》里面秦书田和胡玉音清晨扫地那一段,如果没有芙蓉镇的清静古街作为背景,其中的意味就难以体会出来。有了古镇上的青石板街道、街道两侧的老木屋和吊脚楼,就使人意会到他们两个人被误批和所受打击所带来痛苦。白天阶级斗争的喧嚣和古镇清晨的安谧形成的鲜明的对比,让观众一下子回到古老的中国多灾多难的艰苦历程。因此,古镇的空间背景在表现电影主题的过程中起到了无言的重要作用。

在住宅方面,中国人深受风水文化的影响,讲究住宅选址、风水环境、庭院风水等。虽然住宅风水是古人对自然和居住环境的理解,但在现代社会,住宅风水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住宅重精、气、神。精是平和与知足,环抱大地,自得其乐是中国的特色;而气是指氛围,由装修格局、颜色搭配、家具摆放、字画照片、植物饰品等构成;神则阻隔外界,包容自我,静默养气,安身立命,使个人的私密生活与精神气质有所依托。中国古镇恰恰按照这些风水规则建造而成。用古镇营造的电影意境可以更好吻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容易被他们接受。

二、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国是农业大国,五千年的历史渊源形成特有的农耕文化。所谓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而古镇则是农耕文化的典型产物和缩影,是农耕文化底蕴的积淀,是农耕文化的符号。生活在这样国度里的人们自然深深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对古镇从根底上怀有亲切之情,故喜欢观看带有古镇的电影。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农耕时代的景象已销声匿迹,我们只能从电影中看到。是电影使它们复活了,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的视野,进入我们的生活。例如电影《大鸿米店》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们农耕文化。

三、民族心理

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也包括该民族的成员个体身上所体现的这些心理特点。民族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生产行为、交往行为以及艺术、体育活动等。中国人崇尚含蓄,崇尚余味的艺术趣味,喜欢意会的东西,讲究一个“顿悟”,这也受到禅学上的影响。电影虽然是擅于具象叙述故事,但是中国的电影很多的意境超越了具象,只是通过有效地选择意象的事物,让观众自己去领悟其中的含义。电影《笛声何处》的背景是古镇千灯,小镇的风俗、水乡的景色、古朴的庭院、精致的戏台……都让主人公欧阳晨迪有种回到家的感觉,又像是回到了过去,使他陷入一种自我的反思。而瓶子、笛子、昆曲的出现,都让他重新赤裸裸地去面对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所有事情就像宿命般的不期而遇,而小恵最后没出现,加上剧本仍丝毫未动,前事后事,让他感到被遗弃,像游子、像孤儿般无处容身,如此一来便把本来是极度敏感而受不了半点伤害的他推至地狱。所有的情感抒发不着一句话,都是通过特选的意象表达内心的情愫,观众也从中体会到了电影主人公内心的挣扎。《笛声何处》中爱情也是安静、凄美的,而这也只有通过千灯古镇的一景一物才能表达得淋漓尽致。

中国人的怀旧心理也是很严重的,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书画和园林建筑里面到处充斥着怀旧的元素。无论是思念亲人朋友或家乡都是带有一种追思缅怀的虔诚。怀旧作为一种心态,可以帮助人调整心态,使其更加平和,返璞归真;可以帮助人认识自我、宣泄感情。斑驳的土墙,经过岁月砥砺的灰瓦屋檐,古镇是远古与现代文明交错中留存下的甜蜜回忆。古镇历史的烙印以古老的形态切入我们的生活;古镇以文化和艺术的姿态走进了我们内心深处。它们成了我们凭吊缅怀的对象,引发了我们思古抚今的情绪。电影《理发师》是画家陈逸飞拍摄的唯一一部电影,他以自己独有视觉功力,延续江南小镇国画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古镇的幽深历史感。古镇悠长的小巷、不期而遇的爱情、居民的淳朴可爱难道不是我们大多数渴望的梦境吗?电影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过去,让我们的怀旧情绪得以充分宣泄。

结语

中国电影通过意象的有效选择,达到了意境恰当的营造,不仅使电影中人、情和景得以交融,还最大程度地契合了我们民族独有的审美规律和接受特点,进而很好地表现电影主题,同时也让我们的电影具有民族的特点,为弘扬和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做出了贡献。(作者系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刘书亮.中国电影意境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

2.汪国维.人间词话[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

3.游飞.电影的形象与意象[J].现代传播,2010(6)

4.梁璐璐.中国电影中建筑意象与电影意境的建构关系[J].当代电影,2008(8)

5.孙鹏.“意象”作为中国自主电影理论的可能[J].电影文学,2011(8)

6.程利盼.论张扬电影中的意象表达[J].电影文学,2015(1)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