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字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传感技术以及可穿戴式设备等一系列传播新技术,带来了新的传播样态和理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技术至上,新闻的独立性受到考验的现象,在内容上忽略了新闻传播应有的规律,未能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本文从智慧新闻产品的生产、新闻传播人文精神的建立、全民媒介素养的培养三个方面,探索传播技术与新闻理念的融合之道。
关键词:传播技术;新闻理念;智慧新闻;人文精神;媒介素养
传播技术在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大数据、云计算、传感技术等新传播技术的运用带来了新闻传播领域的变革。
一、新传播技术衍生的新闻理念
新闻传播方式的变革与技术的更新关系密切。新技术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也决定了新闻传播领域的思维方式,包括媒体传播的新理念。
(一)媒体融合发展
媒体的信息生产方式一直在适应新的传播技术,媒体融合便是生产方式适应技术更新的体现,不同符号形式的内容冲破了媒体之间的界限得以在同样的平台传播[1]。传统媒体纷纷数字化、网络化,借助数字技术衍生出了新兴媒体,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融合新闻”逐步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
(二)大数据传播
大数据在新闻传播业内掀起了一股浪潮,新闻生产的理念发生了改变,使其成为了媒体创新的有力武器。在新闻传播行业利用数据制作新闻的方式已比较普遍,大数据有助于媒体发现更多的新闻来源,对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的保障有很大帮助,带来了新闻领域新的发展机遇。利用大数据辅助新闻进行报道的趋势逐步显现[2]。例如,“今日头条”APP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阅读行为来推送头条新闻等。
(三)新闻传播的用户思维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7月23日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移动上网设备逐渐普及、网络环境日趋完善、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信息传播不再只掌握在专业机构手中,相对处于被动的受众向主动获取、生产和传播信息转变,媒体更加重视用户在信息获取中的体验。媒体的演进过程伴随着媒体态度的转变,由于人与信息、设备日趋无缝连接,媒体服务越好,用户对其的认可度越高。
二、新传播技术带来的负效应
新技术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增加了信息量,丰富了新闻的表现样式,带来了全新的新闻传播理念,但是其带来的负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媒体笼罩下的“容器人”
“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在传播技术的推动下媒体打破了人类感知的局限性,各种媒介如同人与生俱来的器官一样让人体获得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媒体也限制了某些感官的潜在能力。很多人使自己封闭在媒体所营造的信息环境中,花费大量时间用于媒体消费,成为“容器人”[3]。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容器人”在各种媒体的信息包围中逐步丧失了自身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思想行为容易受到媒体的左右,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带来阻碍,不利于人的“自我实现”。
(二)技术逻辑下的伦理困惑
新闻伦理在当下的媒体环境中是从业者不可回避的一大拷问。新传播技术在新闻获取、制作、传播这三个阶段给传播者都带来了挑战[4]。红外线相机、针孔摄像机等运用了数字技术的设备让世界变得更加透明,但利用数字技术造成的新闻侵权现象对传播者提出了考验;大数据挖掘带来新的传播样态,一定程度上让新闻更加真实、客观、具象,但对部分公众隐私的侵犯同样滋生弊端;网络化带来的便捷和低成本,也让虚假、低俗的新闻蔓延;媒体提供的免费的信息负载着沉重的广告,甚至混淆了新闻与广告的界限。
(三)“多即是少”:海量信息导致的信息匮乏
在泛媒介传播环境中,传播的主体更加多元,媒介数量越来越多,面对海量信息,大量杂乱无章的内容充斥在人们的视线中,这些内容也远远超过了人类对信息的处理能力,给人带来困扰,甚至造成思维能力的萎缩,容易导致受众在媒体接触过程中的“迷航”。比如,某人订阅了40个公众号,至少一半以上不会经常打开,因为海量信息涌向了用户,信息过载对于当今受众来说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四)形式大于内容:技术掩盖新闻性
在媒体融合上,存在着很多形式层面的表现,比如,在新闻网络化、碎片化的时代,媒体议题设置与舆论引导能力在下降。很多人对媒介融合的认识不到位,将文字、图片、视频简单相加来改造传统报道,部分人认为将信息上网就是新媒体,媒体的融合不仅是符号形态和媒介形态的互相包容,更离不开对媒体环境的整体把握,要从新闻理念的层面进行思考。同样,大数据技术与新闻业的基本理念并不是完全兼容的,在媒体的实际操作中表现在新闻作品视觉效果与新闻价值的背离,新闻自由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矛盾。新闻业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具有人文主义取向的,这与大数据的机械化也是不完全吻合的。媒体需要在大数据面前保持新闻的独立性,避免完全被其左右。
三、传播技术与新闻理念的融合途径
技术革新带来的弊端不可避免的出现新闻传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两者的结合点,既要充分发挥技术的带动作用,也要反对任何形式的技术崇拜,促使新闻传播业的良性发展。
(一)融合的产品表现:生产“智慧新闻”
大众传播业应追求卓越,内容品质、观念态度都应以卓越为标杆。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潜藏的新闻价值,主要在于通过数据的智能化处理,提高新闻洞察力,帮助受众穿透信息迷雾,获取更真实、有效、有价值的新闻。在大数据的帮助下,“智慧新闻”表现在“数据+新闻”的融合[5],并且进行有针对性的新闻推送,对受众进行“新闻定制”。大数据通过全体样本采集,能够更加准确的判断新闻的个案在全体样本中的代表性,避免造成以偏概全,做出片面的判断,这成为了媒体的有力武器,对于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回归新闻本源具有重要的价值。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往往更善于分析、挖掘,提供更有价值的新闻。大数据对新闻分析具有极大的加强作用,以往很多新闻只能做“事后诸葛亮式”的被动报道,有了大数据的帮助,新闻报道可以在已有数据的支撑下,结合相关报道或分析,对事件可能的方向进行预测。媒体充分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新闻价值可以丰富新闻内容,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产品。“智慧新闻”在提高新闻事件报道的真实性水平、新闻分析的预见性、受众获取和运用信息的有效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融合的着力点:新闻传播中人文精神的彰显
媒体对传播技术不合理的利用带来了人文主义缺失。从技术角度看,各种新技术看似彼此独立,但聚焦到技术使用的主体时,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集中于人的体验。媒体借助技术吸引了更多人的注意力,但这不等于影响力。人文精神是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来源,是指导新闻实践的重要原则,能够赋予新闻更大的价值,提高新闻的报道水平,加深新闻报道的深度。很多媒体认为,受众喜欢低俗、色情的内容,这实际上是没有逻辑联系的,在新闻实践中,正是那些真正体现人文精神的新闻和媒体才真正收获了竞争力。媒体只有重视了人文精神才能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这也是真正的“以受众为本”。媒体必须将职业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起来,对人的价值、尊严给予更多的关注,着力推动传播技术与新闻理念在人文精神这个点上加以融合,才会在传播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时代真正找准自己的价值定位。
(三)融合的手段:全民的媒体素养教育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普及,公众可以借助更多渠道参与到新闻生产中。传播主体的外延发生了变化,专业和非专业者共同参与了信息传播,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环境的污染,很多受众缺乏辨别、筛选新闻的能力,从媒体中获得了很多信息垃圾。普通网民在传播行为上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传播者的个人素养在普泛化的传播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全民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人人皆为传播者”的社会,应面向公众进行阶段性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以提高其信息选取和甄别能力[6]。网民的年龄结构逐渐低龄化,在学校的课程体制中应将媒体相关知识纳入其中,提高他们的媒介认知能力,在大学教育中,媒介素养的教育还远未普及,媒介素养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以此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传播能力。只有从源头上抓起,提高网民的整体素质,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媒体社会,才能促进信息传播的良性发展。作为媒体,可选取典型案例适时进行剖析、展示,还原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让受众亲身感受新闻生产的全过程,提高全民对新闻的认知、传播能力。
四、结 语
传播技术是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给整个媒体带来新的机遇也增加了风险与挑战,传播技术只是提供了媒体发展的某种可能性,是一种比较直接的、表面的、易识别的推动要素,但它并没有起着最终的推动力量,也不能改变新闻传播应有的规律。在新传播技术影响下,新闻传播工具实现了高度统一,使媒体处于新的阶段,不管处于何种阶段,其核心理念是不变的,依然发挥着监督环境、协调社会、传递文化遗产的功能。在新闻传播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中,总会找到传播技术与新闻理念有效的融合点,发挥新闻传播应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姜奇平.新技术深化媒体转型[EB/OL].人民网,2014-07-15.
[2] 黄琳.数字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8.
[3] 孙应钦.警惕技术逻辑侵害新闻理念——浅析大数据影响下的新闻业[J].东南传播,2014(2).
[4] 赵雅文.新传播技术能否改变失衡报道[J].今传媒,2007(1).
[5] 李继东.BBC新闻改革的最新策略及其理念探析[EB/OL].人民网,2014-10-27.
[6] 芮必峰,陈夏蕊.新传播技术呼唤新“媒介素养”[J].新闻界,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