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再生性新闻产品是媒介融合时代的产物,随着媒体市场百舸争流,媒介融合加快步伐,诸多媒体不得不对已有的新闻产品进行升级,对生产性新闻产品进一步开发和整合,从而形成再生性新闻产品。本文基于对我国当前新闻产品类型进行梳理和分析,挖掘再生性新闻产品对传统信息产品的突破,并总结所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媒介融合;再生性新闻产品;困境
一、我国再生性新闻产品及其类型
新闻产品是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收集有一定潜在价值的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然后通过写作、编辑、排版、传播等一系列的劳动产出。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产品是新闻制作流程的产物,可以视为生产性新闻产品,新闻资源相对稀缺,新闻产品的生产完全掌握在媒体手中,媒体工作者想给受众看什么,受众就只好被动接受;在新媒体时代,在海量的信息中,受众拥有了选择权和自主权,受众的媒体消费进入“自助餐”时代;而在如今“互联网+”时代,媒介生态环境正在悄然变化,受众注意力取代信息成为当今社会的稀缺资源,新闻的运作更多地交给了市场和受众,符合受众口味的“私房菜”逐渐成为受众媒体消费的主流。这意味着,受众不再仅是新闻信息的接收者、阅读者,还是新闻产品的参与者和定制者,媒体不仅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选择,还要为用户打造出“我的新闻,我做主”的体验和氛围,调动用户的参与性,激发用户的阅读欲望。所以,诸多媒体不得不对已有的新闻产品进行升级,对生产性新闻产品进行进一步开发和整合,从而形成再生性新闻产品。再生性新闻产品是媒介融合时代的产物,是传统新闻产品的进一步升级和配置。当前,我国再生性新闻产品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种:
1.内容聚合式
基于内容聚合的方式打造的新闻客户端可以说是新闻资讯、实用信息等新闻的精品超市,为用户提供的是包括本地新闻、体育、娱乐、民生等一站式服务。伴随手机媒体的兴起,用户对移动阅读的需求也应运而生。移动新闻客户端凭借其丰富的资讯资源、实时的信息推送和方便的社交互动被越来越多的用户认可,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的“新宠”。不仅是各大门户网站,传统媒体也纷纷打造自己独特的新闻客户端,例如“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客户端。新闻客户端源源不断地将海量的、专业的优质内容实时推送给用户,并且达到海量的优质内容源源不断地通过客户端输送给用户,甚至达到新闻推送与事件发生同时的“秒送”,这是典型的“内容为王”路线,也是与其他新闻产品的根本差异。
2.个性化推荐式
将用户置于核心,多位挖掘用户信息,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对信息进行选择和聚合的个性化推荐,成为当下新闻产品的一种颠覆性类型。通过技术手段对用户所有数据的挖掘和学习,以此来分析用户对某类话题的兴趣度,判断并记忆用户的兴趣点,从而调整推荐内容。随着用户登录时间、搜索话题、阅读时长的增加,技术抓取分析不断演进,推荐愈加精准,给用户塑造一种“更懂我”的使用体验。可以说,这种模式是基于大数据技术上,在用户阅读时抓取受众的阅读偏好和新闻需求,从而向用户推送“量身打造”的新闻内容。人们所熟知的这类新闻产品有今日头条、扎客(Zaker)、一点资讯等。
3.微信订阅式
基于移动即时通信软件微信平台,用户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接受订阅信息也是新闻产品的一种重要类型。微信作为亚洲地区用户群体最大的移动即时通信软件,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人次,55.2%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微信用户可以从丰富的公众号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关注公众号,甚至还能打造公众号。订阅者还可以进行主动的互动,用户可以在公众号中提问、留言甚至聊天,也能在朋友圈进行转发、评论,而公众号通过后台管理页面可以设置自动回复或直接与用户进行沟通,增强用户的黏性,从而营造一个长期而持续的关系。
4.众筹新闻式
“众筹新闻”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和消费模式,向公众开放新闻生产流程,使受众成为了新闻产品的定制者和把关人。这种新的新闻产品,即面向大众集资,以完成某个特定的新闻选题和新闻报道。在众筹新闻报道的运作过程中,受众不仅参与了新闻选题、采访策划、报道计划等新闻生产环节,还参与到了新闻产品的投资之中,成为了新闻产品投资的主体,由受众来选择实现他们对于共同利益主张的“代理人”,从根本上改变了新闻产品的传统投资模式;同时,丰富了新闻产品的资金来源,从“自上而下”的新闻产生模式改变成按需生产的“市场倒推模式”[1]。
二、再生性新闻产品对传统新闻产品的突破
1.大众化产品向个性化产品的转变
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产品是媒介融合时代下传媒产业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再生性新闻产品的一大特征。虽然如今进入了碎片化、分裂化的信息消费时代,而实质上,这个时代使“传播者本位”让位于“受众本位”,转变以媒体为中心的传播方式,大众化产品向个性化产品延展也是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产品的一大特点。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喜欢的信息或服务,受众需求的差异化也愈加明显,受众的阅读行为和消费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针对性;其次,在互联网上信息浩如烟海纷繁芜杂,受众沉浸在信息碎片化严重、可信度低的洪流之中无所适从,传统的新闻产品,一味强调碎片化阅读,忽略了人们依然有完整和连贯阅读的渴望,也忽视了人们依然有精读和深读的需求。因此,面对与日俱增的信息,用户迫切希望通过定制服务,快速定位所需信息,在当前媒介融合信息资源趋向共享化的基础之上,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新闻产品进行加工和整合,从而达到高效的整合阅读。
2.单边产品向双边产品的转变
单边产品是指仅依赖于媒体所开发的产品,也是传统的新闻产品;而双边产品是通过媒体和用户的良性互动、共同生产出的,既能实现产品多样化,又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2]。在媒介融合时代,媒体仅靠个体力量做好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要把新闻进行好的包装,通过好的传播方式传递给用户,再生性新闻产品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大数据技术,对用户信息的多维度挖掘,可以将每个用户分门别类,根据用户对新闻的选择和定制划分为更加细致、具体的若干群体,更高效地对海量信息进行聚合,有针对性地为每个用户进行有的放矢的精准投放。反之,如果用户没有阅读兴趣,新闻产品再好也难体现其价值;“众筹新闻模式”将传播权力不断转移到受众手中,如果得不到受众的认可和支持,整个新闻报道计划将无法启动。可以说,双边互动生产的新闻产品是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趋势。
3.信息产品向平台产品的转变
传统的新闻产品主要是以生产内容为主的信息产品,而再生性新闻产品除了包括新闻和其他信息产品,还应包括搜索、娱乐、社交等服务。媒介融合背景下,用户与媒体关系,用于与用户之间关系牢固与否,是媒体能否继续生存的重要保障,在其中,平台是增加用户黏性的核心枢纽,用户不仅可以在平台上分享、点赞、评论表达意见,还能结识兴趣爱好相符的朋友。平台可以连接各种产品,也是内容生产的重要空间。再生性新闻产品是把内容、服务和社区等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用户与媒体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牢固关系,将各媒体的优势转化为这一媒体的直接效益。
三、再生性新闻产品所面临的困境
1.信息聚合而造成的“信息茧房”
媒体基于用户的阅读行为分析,可以算出用户的阅读兴趣与偏好,从而自动推送给用户个性化的信息内容,每篇文章下面还可以看到真实、大量读者的互动,许多用户在评论顶、踩。但从心理认知上看,也造成了个体认知的“信息茧房”,用户所接受的信息完全被自己的兴趣所主导,就像桎梏于蚕茧一般的“茧房”中。信息的个性化推荐就像是在“做茧”,给获取信息的个体造成视屏障碍,用户局限在自己的兴趣之内,整个视野都受到了技术的局限。如今还必须注意的事实是,“信息茧房”不仅涉及到“个人的认知问题,更是一个公共性问题”[3]。组织传播期望达成的终极目标所面对的境况[4]:一是信息茧房“锁扣”了所有的共识与误解;二是所有的共识与误解都有可能被急速放大而达到前所未有的影响力。 那么如何使在“茧房”中的用户可以破茧而出,而不是作茧自缚,这也是亟需探讨的一个问题。
2.深度链接而引发的版权纠纷
使用其他人文章时,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必须履行征得著作权人许可和支付相关报酬这两项义务,否则就会涉及侵犯著作权人的权益问题。然而,因深度链接行为造成的著作侵权,国内外均有不少案例,“今日头条”正是这类版权纠纷案的典型,2014年6月,几家传统媒体集体对“今日头条”进行“声讨”,虽然最终结果是,“今日头条”与诸多传统媒体签署转载稿件的合作协议,但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仍没有最终定论。但也有学者为“今日头条”鸣不平,喻国明指出:“今日头条是传统媒体和技术相互协作的‘天作之合’,它所引发的版权之争,症结应在于利益分配机制应当如何创新,在传统版权模式的货币回报和今天互联网基础上的导流优势之间,共同寻找价值回报的均衡点和创新模式。[5]”
3.即时分享而产生的“病毒营销”
不少拥有众多订阅用户的微信公众账号,向用户推送了有关于心理测试的链接,并且要求只有在用户将此链接转发分享之后才能够看到答案,这一要求迅速在朋友圈产生了疯狂的转发行为,很多微信用户的朋友圈因此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测试链接,这种病毒式的营销方式对用户正常的微信使用行为造成了严重干扰。腾讯公司也因此查封了相关订阅号,例如“美丽说”、“蘑菇街”等,取消其推送信息的权利并责令其整顿。而“微商”的大批兴起,也让不少微信用户苦不堪言。
“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是用户,这要求媒体关注用户体验,以用户为中心来涉及产品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以及管理模式等,把满足用户需求作为吸引用户、占领市场的关键手段。由此可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产品,不单单是内容单一、面对大众是千篇一律的新闻产品,而是要贯穿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传播理念,基于数据挖掘和信息推送技术,根据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分众服务,建立双向互动的用户关系,才是再生性新闻产品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栾轶玫.“众筹新闻”:新闻生产的新模式[J].新闻与写作,2014(2).
[2] 彭兰.媒介融合三部曲解析[J].新闻与写作,2010(1).
[3] 孙亮.信息时代下的“认知茧房”[J].思想工作政治研究,2010(4).
[4] 程士安,沈恩绍.数字化时代组织传播理论的解释与重构——以科技进步与传播规律的演进为视角[J].新闻大学,2009(2).
[5] 喻国明.集成经济:业务模式的创新需要盈利模式的创新来保障——对“今日头条”引发的版权之争的一点看法[J]新闻与写作,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