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媒体融合一周年·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四大途径

2015年08月17日16:55  来源:中国网信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媒体融合一周年·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四大途径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过去的一年,已经以“媒体融合元年”为标志写入中国新闻发展史。一年来,“媒体融合”成为中国媒体发展的“主旋律”和“关键词”,国内媒体你追我赶,奋楫争先,努力推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深度融合,不断将融合推向纵深发展。主要新闻单位在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不断创新,开始从多点突破向整体推进扩展,从报道创新向机制创新转变,一些新生的采编模式逐渐被外界所熟悉。

  途径一:流程再造

  媒体融合发展报告指出,在信息传播碎片化和媒体数字化的双重作用下,对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进行创新变革已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在内容融合上,平面媒体纷纷围绕生产采、编、发环节进行流程再造,建立“中央厨房”式的全媒体发布平台,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中央厨房烹制新闻美味”,这个出现在2015年3月2日出版的人民日报要闻四版的红色图标标志着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项目首次亮相。“中央厨房”在全程采编过程中身兼四职:程序员、服务员、推销员、联络员。“中央厨房”的运作,改变了人民日报原来以版面为主导的采编管理方式,将其变成了全媒体形态、24小时全天候生产的全过程采编管理,再造了采编流程,实现了“记者一次采集信息、厨房多种生成产品、渠道多元传播给用户”。

  2015年7月7日,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构建的“中央厨房”式新型全媒体采编发空间揭幕,“中央厨房”通过一个“轮轴”指挥台,利用一种素材资源,同步加工生成通稿、微博、微信、客户端、集成报道等多种形态产品,进行多渠道分发推送,适配到多种新媒体终端。新华社“中央厨房”全媒报道平台是新华社探索实现全媒体采编发流程再造、一体化运行和产品研发的“实验田”“示范园”和“孵化器”。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建立了“中国广播云采编平台”,有效连接全国广播电台从业人员和新闻采写资源,把四级办广播的资源分散劣势变成集聚优势,在台式机、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多终端上实现了报题、选题、素材编辑、文稿撰写和审核的多元统一管理。

  新华网从2014年11月推出超级编辑部模式,超级编辑部就像新华网采编体系的中枢神经和“作战指挥中心”,可根据预设主题,跨部门联动,全形态聚合,多终端推送,实现了内容生产链条的一次采集、N次加工和多终端、多平台适配分发功能,是对传统互联网新闻制作流程的再造和优化。

  2014年12月1日,在广州日报社成立62周年之际,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编辑部正式成立运行。作为“中央厨房”式的全媒体数字化采编部门,全媒体编辑部由夜编中心、全媒体中心、音视频部以及大洋网等组成,主要承担新闻的组织策划、内容采集、信息集成、把关发布等职能,统一指挥《广州日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新闻客户端、大洋网等新媒体产品的维护与更新,是集团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中枢平台。

  观点:实现采编流程再造,是决定传统媒体能否真正实现媒体融合的关键所在。在媒体融合探索中,很多中央和地方媒体都是遵循“中央厨房”式的流程再造模式,希望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不管是叫作“中央厨房”,还是叫作“全媒体中心”或者“中央编辑部”,“中央厨房”式的采编流程都不是媒体融合流程再造的唯一模式。

  途径二、移动化迁移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显示,移动互联网用户超过5.27亿,占网民总数(6.32亿)的比例升至83%,手机已经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一方面,移动用户迅速增长,网民视线向移动化迁移浪潮已经势不可挡;另一方面,移动新闻阅读,正如互联网开局之初的门户资讯一样,正在成为一种基础型服务。在以网易、搜狐等大型商业网站独占新闻客户端鳌头的背景下,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中央媒体纷纷加快建设权威主流新闻客户端。

  2013年7月23日“央视新闻”手机客户端正式上线,客户端基于中央电视台遍布全球的记者资源及雄厚的视频制作力量,该客户端24小时滚动更新,向用户提供“看得见的新闻”。“央视新闻”对三个平台内容进行产品化梳理整合,在央视网端建立内容数据共享系统,建立新媒体发稿平台,实现内容多平台分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差异化运营,实现台网融合一体化目标。去年推出的《V观APEC》《V观G20》《V观习主席出访》等“V观”系列时政报道微视频,获得良好传播效果。

  2014年6月11日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社发布”正式亮相,客户端融合了新华社众多品牌新媒体平台,也整合了全国各地极具本地化特征的生活、服务、交流客户端集群,更聚合了新华社最强大的多媒体即时联动新闻采编播力量。客户端上线仅半年时间,关注度和影响力实现迅速攀升,被业界誉为“当前传统主流媒体推进融合发展的‘现象级’标本”。2015年6月8日,新华社客户端全新改版,并同步发布了国家通讯社新媒体标识——蓝色的“网络地球”。首次推出的“动新闻”栏目,用3D动漫技术还原新闻现场。

  2014年6月12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上线,客户端以“一流内容、一流的用户体验”为目标,努力向用户提供权威、准确、丰富、多样的新闻信息,并通过近20次的产品迭代,不断优化产品设计,赢得用户好评。客户端上线后,人民日报形成了微博、微信、客户端的移动传播新布局。

  随着移动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地方主要媒体也纷纷打造自己的媒体产品,如上海报业集团推出“澎湃新闻”客户端,湖南广电集团推出了“芒果TV”客户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推出“浙江新闻”客户端,南方报业集团推出了“并读新闻”客户端。

  2014年7月22日,“澎湃新闻”客户端上线,这是上海报业集团成立后的一个重大战略项目,“澎湃新闻”是植根于中国上海的时政思想类互联网平台,以最活跃的原创新闻与最冷静的思想分析为两翼,实现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新闻价值传承的结合,致力于问答式新闻与新闻追踪功能的实践。客户端负责人将“澎湃新闻”何以“澎湃”的原因归结为四大创新手段:市场化运营核心团队集资持股、打造高质量的原创内容、高度重视读者互动、新颖的新闻跟踪功能。

  2015年4月15日,南方报业集团推出了“并读新闻”客户端,“并读新闻”是全球首家“读者获利”的新闻平台,定位指向“有趣有用有钱赚”。除了人性化的阅读体验与快人一步的资讯内容,它还将新闻嵌入社交场景,具有“阅读即享现金收益”等创新元素。并读新闻客户端的诞生承载了传统媒体的转型梦想,期望由此改造资讯阅读的传统方式。在南都报系总裁曹轲看来,“并”是一起分享,“读”是读新闻,合起来是将资讯、社交以新颖有趣的形式融进客户端的新闻资讯平台。

  观点:新闻客户端不是简单的把门户网站搬到移动互联网,所有移动应用的本质都是通过应用聚合人,然后再把用户分到线下进行各种场景的适配。不管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及话题,最后能够通过各种增值活动来实现。

  途径三、融合报道

  一年来,中央主要媒体在创新新媒体产品的同时又立足传统媒体“内容基因”这一核心优势,不断增强自身原创内容生产能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带一路”“四个全面”“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等重大主题进行融合报道,以全媒体矩阵形式展示,实现了高端时政新闻的新媒体化和碎片化阅读。

  新华网推出“英雄祭 民族魂 中国梦”大型融合专题,形成了3D动新闻《七七事变》、抗战全景史料馆、英雄闯关小游戏等八个“融合产品矩阵”。3D动新闻《七七事变》采用三维立体动画方式制作,多维度、宽视野、全景式地还原了七七事变始末及其重大意义,通过高清的3D画质、震撼的战火硝烟、超现实感观体验、强烈逼真的视觉冲击真实再现了中国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

  央视新闻客户端特别推出“抗战日历”新版本,“抗战日历”植根于央视新闻客户端平台,同时与CCTV-新闻的电视屏幕形成联动,融合互联网技术与抗战历史、抗战精神,央视新闻客户端正逐步成为具备更加丰富功能和精致交互体验的新的播出平台。

  光明网在中宣部的直接指导下,积极推进“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工程建设,综合运用网络视频直播和BBS、微博、微信互动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将现场活动变成立体的、全国性的媒体融合传播,实现了“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活动对受众覆盖的最大化。

  央广网以讲好“一带一路”精彩故事为主线,充分发挥广播优势,推出大型融媒体专题“一带一路进行时”。融媒体策划室对“一带一路”主题进行多层次策划报道,推出“丝路留声”“丝路音符”广播栏目和“丝路讲堂”图解栏目,陆续推出的融媒体策划图解“习近平‘一带一路'讲话解读”“一图读懂‘一带一路'合唱团”等产品连续被两百多家网站转载和推送。

  观点:近一年来,新媒体产品在数量上有了极大突破,各媒体根据自身特点在媒体融合进程中纷纷找到着力点,技术不断创新,形式不断优化。无论将来“融媒体”以何种形态出现,其传播信息的基本功能不会变,对优质内容的需求不会变。

  途径四:跨界合作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生存面临严峻挑战,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一些报刊甚至将向新媒体转型定为自己的头号战略,不断探索新的商业盈利模式。《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5)》指出,2014年多家报业试水电商,尝试与大电商展开合作,探索“报纸+电商”的盈利模式。

  2014年4月初,《新京报》、《京华时报》等12家报纸与阿里巴巴开展战略合作,联合推出“码上淘”业务,读者可以通过扫描报纸杂志上的二维码来购买商品。

  2014年,部分报业集团尝试自建电商平台,依托原有的品牌公信力、读者用户以及完整的物流配送系统,闯出一片天地。钱江晚报旗下的O2O电子商务平台“钱报有礼”电商网站自2014年2月份开始运营,微信商城自2014年5月开始运行,预计2014年将完成人民币8000万元的营收。钱报有礼的主要销售渠道有:网站(钱报有礼)、微信(钱报有礼电商)、实体店(三个),线上成交占了营收的绝大部分,其中微信更是占了一半以上。三个实体店(读者体验中心)主要用于商品展示和用户体验。2014年5月,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温州都市报旗下电商平台“温都猫”上线试运行,到2014年底,实现1200万元营业额。此外,《华西都市报》推出的本地生活服务电商“八小时购物网”、《南方都市报》上线的移动电商品牌“南都乐购”、京华时报主营的“京华亿家网”、《瑞安日报》成立的农产品电商平台等都在积极整合内外部优势资源,介入电子商务领域。

  2014年10月,中国报商联盟成立,由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成都商报社、南京日报社、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南方都市报社等10家单位共同发起,全国200多家报社参与。联盟计划打造一个多店商城。采用B2B2C模式的电子商城,由联盟多家成员共同运营,各成员单位和合作商家的商品均可入驻,在线完成批零业务。

  观点:纸媒、特别是都市类媒体自九十年代起,成为中国媒体行业里的中坚板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移动终端的普及,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占比越来越高,纸媒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激活读者的商业价值,都市类媒体一直在寻找转型的方向。不管是与像阿里巴巴的这样的电商合作,还是自建电商平台,都是纸媒抓住移动互联网这个新的发展机会,尝试走出一条纸媒O2O之路。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