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5年第4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即时通信平台整合的可能性分析

赵文涵

2015年07月13日14:28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即时通信(IM)。即时通信的形态迅速从PC机转向移动终端,但一个基本应用的格局却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因通信便捷需求而产生的即时通信工具,却在一款款产品之间彼此隔离,最终严重影响了其便捷度。借鉴国外类似经验,未来具有对近似产品进行整合交互的可能性。整合面临的主要阻力是商业利益,但整合的可能性也缘于商业利益。互联网发展如此迅速,没有永远的MSN、QQ,也没有永远的微博、微信。只有适应需求,及时改变,才符合互联网生存之道。

【关键词】即时通信;互联互通;跨平台

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即时通信(IM)。即时通信服务一直是网民最基础的应用之一。近年来,随着Wi-Fi、3G、4G技术的发展,即时通信的形态迅速从PC机转向移动终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5.64亿,每年仍保持增长。即时通信的使用率连续攀升,目前已达到89.3%,使用率持续高居第一。

即时通信网民规模和首屈一指的使用率说明,即时通信满足了用户最基础的沟通需求,具有大众化特点,这奠定了其用户基础。随着功能不断拓展,即时通信早已向社交平台转化,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之间交流与互动的方式。同时,支付、游戏等功能的加入为即时通信构造了一个以交流为基础的人际生态圈。2014年借春节之机,微信红包一夜蹿红,并拓展支付、购物、打车、票务等平台,充分显示了即时通信所蕴含的用户黏度和商业价值。

即时通信尽管发展较为迅猛,但其基本格局却始终没有改变,即因通信便捷需求而产生的即时通信工具,却在一款款产品之间彼此隔离,最终严重影响了其便捷度。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端,微信、易信、飞信等产品的形态无限趋同于手机最原始的短信功能。不同于短信的互联互通,即时通信工具各自垄断、互不兼容的基本格局被认为理所应当。在迅速发展、不断变动的洗牌格局中,即时通信是否有整合互通的可能性?本文在回顾即时通信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我国即时通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以国外即时通信的基本状况为参照,考察我国即时通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的可能性。

一、即时通信发展历程回顾

即时通信是互联网时代的交流模式。即时通信软件(Instant Messaging,简称IM软件)是以软件为执行手段,依靠互联网平台和移动通信平台,以多种信息格式(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沟通为目的的网络交流工具。即时通信工具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产生推广期、网络勃兴期、移动终端期三大阶段。

即时通信产生于1996年夏天,三个服完兵役的以色列人维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开发出了ICQ网络寻呼软件,这成为即时通信工具的1.0版本。1996年12月,他们将ICQ软件放到网上供人们免费下载使用,短短半年下载人数突破100万。此后,即时通信迅速兴盛。全球市场上,即时通信曾被三大主流软件占据,即微软的MSN、美国在线的AOL、雅虎推出的雅虎通。

国内即时通信用户规模的壮大速度颇为惊人,2002年用户数约为4000万人,2007年用户数已增加到1.3亿人左右,时至今日,用户数更是达到了5.64亿人。即时通信以其便捷性和黏性深受用户青睐,成为互联网用户渗透率最高的业务。腾讯公司依靠即时通信工具,在度过最初的起始阶段之后,一直在这一领域坐拥难以撼动的国内互联网霸主地位。

腾讯依靠QQ起家,并通过微信预先抢抓了移动终端的即时通信市场。微信在2013年成为最热门的一项应用。

这一领域新产品层出不穷,新进竞争者发展迅速,为行业带来新的局面与机遇。对很多用户而言,同时只是用一款即时通信服务已不能满足多元的网络需要,往往需要并行多种工具,如手机同时安装微信、易信、飞信、陌陌等。工作对即时通信的依赖性也在增强,促成很多商用工具的出现,附件、视频、语音等拓展应用成为常态。是否可以基于共同标准,来开发下一步的移动互联,用户的使用体验和需要将为行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二、即时通信工具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即时通信工具因其所具有的用户依赖度高、用户黏度大、用户规模庞大等优势,在近年来取得了迅猛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其也面临着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产品之间的不能替代和相互隔绝,呈现出各自为政的状态。因此,即时通信工具的发展景象虽然较为广阔,但对于用户而言存在诸多不便,甚至可能出现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带来的使用不便,如微信无法打开淘宝网址,所给的理由是“淘宝拒绝了浏览请求”。从总体上而言,即时通信工具发展前景良好,但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的瓶颈。

(一)即时通信工具的发展现状

就目前而言,即时通信工具整体上渐有成为综合服务平台的趋势,同时,整个行业增长有放缓趋势。2013年,即时通信年增长率为13.8%,2014年这一数字是6.0%。

1.即时通信跨平台,且正在成为综合平台

2013年出现明显转折,微博、社交网站、论坛等使用率普遍下降,即时通信类应用却增长稳定。2013年微博用户规模下降2783万人,即时通信规模达到5.32亿人,使用率高达86.2%,稳居首位。手机端即时通信增长率和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均超过即时通信整体水平。原因在于即时通信与手机通信契合度大,且具备了网页端等跨平台优势,同时借助于社交关系,融入了交流沟通、信息获取、商务交易、网络娱乐,甚至支付、金融等各类互联网服务。毋庸置疑,即时通信必然成为高融合度、高渗透度的综合平台。综合平台或许意味着一个闭环生态,一切服务在其中完成,潜在的商业价值使其趋于封闭。

2.行业增长趋缓,迟早会饱和

2012年3月,微信宣布用户突破1亿,如同链式反应,9月破2亿;2013年1月宣布超过3亿;2014年8月数字为4.38亿。微信注册用户数从0到1亿,耗时14个月,QQ当年达到这一目标耗时37个月。当年用户习惯和构造生态有一个培养过程,但对于微信而言,省略了这一过程,基于既有的网络社交关系,实现了“病毒式”传播。通过功能创新、手机通信录导流,微信已成为腾讯移动终端上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

手机即时通信形成新的增长点,PC端用户基本稳定,但整体来看,突进将会向平稳过渡。艾瑞咨询市场调查显示,即时通信用户增长率已经下降并保持在10%以下,使用人群占整体网民的比例稳定在86%以上。智能手机销售日趋饱和,即时通信增长也将放缓。这必然导致行业发展策略从跑马圈地向精准开发转型,用户将产生深度的使用需求。

目前常用的即时通信工具品类繁多。PC端具备一定用户规模的有QQ、MSN、Gtalk、飞信、UC、POPO、HI、ICQ等,移动端则更为繁多,如微信、米聊、talkbox、个信、飞豆、有你、飞聊、陌陌、易信等,并不断增加,微博等产品的私信应用也具有即时通信功能。国际市场上,竞争一样激烈,WhatsApp全球走红,苹果和Facebook各自开发了imessage和Facebook Messenger,日韩系的Line和KakaoTalk,以及老品牌Kik等都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国内市场调查显示,QQ用户群基本稳定,MSN虽维持服务,但短时期内难以恢复较高水平,飞信月覆盖人数在8000万以下徘徊,人人和微博月度桌面覆盖人数持续下降,阿里旺旺、YY语音等垂直应用反而获得渐进式发展。

(二)即时通信工具面临的发展瓶颈

纵观即时通信行业,产品繁杂,割裂竞争,同质化现象严重。这种现象成为当前即时通信工具获取更大发展的障碍性因素,未来具有加以整合的潜在可能。

1.割裂竞争

即时通信因沟通而生,但实际使用者在不同软件之间频繁转换,大大妨碍了沟通的进行。更有甚者,因竞争为沟通设限,随意屏蔽信息传递,成为一种垄断和霸权。割裂造成了行业条块化、碎片化,给用户带来诸多不便。

2.同质竞争

即时通信工具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化分工,各公司为抢夺这一基础应用资源,纷纷抢滩,重复构建,最终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实际上,即时通信基础功能非常简单,即信息传递。其外围拓展属于附加功能。但在基础应用上,用户却需要不断转换产品,以便与使用不同产品的社会关系进行沟通交流。

三、即时通信整合尝试与整合可能

对用户而言,即时通信整合发展、互联互通是众望所归。但对于行业大拿,平台整合则属于书生之见,缺少开放领域的驱动动力。他们希望借助垄断性产品吸纳更多份额。然而互联网发展逐浪相推,日新月异,自有其内在发展大势,不论目前阻力多大,希望多小,从互联网发展潮流的角度来看,开放、兼容、畅通是其发展的总体取向,这一点在即时通信行业也在不断被尝试,也将不断被验证。

(一)即时通信平台的整合尝试

即使业内占据绝对优势的企业,也从未明确拒绝过互联互通的可能性。腾讯公司与掌中无限公司曾爆发“互联互通第一案”,终审腾讯胜诉获赔45万元。然而面对互联互通的呼声,腾讯在法庭上明确表态,腾讯从来没有拒绝互联互通。手机上的即时通信软件已经非常接近最基本的短信功能,甚至在网络环境下有替代电话通信的倾向。假设电话、电子邮件不能互通,必然不能被接受。然而,即时通信不能互通,却长时间成为一种既成事实,最终形成了即时通信互联互通呼声高涨但希望渺茫的状况。

改变路径并不难找。依托可以互通的行业标准作为内核,各公司之间围绕拓展和外围服务开展竞争,应该成为行业发展的良性局面。

事实上,自PC端即时通信时代开始,互联互通的尝试一直在进行。早在2004年9月,路透社就与AOL签署了合作协议,实现两家公司即时通信软件的互相开放。聚合多个聊天工具的即时通信软件Pidgin、KC(Keep Contact)、Miranda IM等聚合软件相继被开发出来,它们的特点是集QQ、MSN、手机、邮箱于一身,可同时与这些工具上面的好友联系。一个名为8hands的软件,可以把15个SNS服务聚合在一起。Digsby除了能聚合SNS服务外,还支持多款IM账号集成。腾讯与飞信也有过短暂的互通尝试。

Google Wave的出现,试图整合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甚至wiki和社交网络,文档也可以实现即时协作,展示了即时通信的一种可能,这一计划最后被宣告放弃。WhatsApp也带来整合启示,相比于微信,它更为简洁,安装之后像短信一样集成到手机功能上,不需要注册,不需要互相添加用户,显示了无障碍化的发展倾向。WhatsApp在全球多国注重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在互联方面,这是个值得关注的动向。此外,Line、Kakao Talk Massenger等产品各有侧重。易信团队在2013年8月提出易信将与同类产品互联互通的设想。

(二)即时通信平台整合的动力与可能性

从现实状况来看,即时通信平台整合有以下几种动力。

首先,互联互通是用户间沟通便捷性的要求。无障碍化是互联网发展的大势所趋。就当前来看,即时通信工具呈现多元化发展状况,这种多元化固然满足了用户交流沟通的多样化需求,增强了用户的可选择性,然而从目前的即时通信工具来看,功能的同质化现象尤其严重,这使得即时通信工具实际上成为分割用户的一种手段,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不同工具用户之间相互沟通的难度。用户为了与使用不同工具的其他用户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不得不在同一移动平台上安装多种工具,并在不同工具中进行频繁切换,给用户造成了较大的麻烦。因此,对于用户而言,即时通信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无疑是获取交流便捷性最好的途径。

其次,互联互通是产品变动与市场竞争所迫。即时通信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一方面是工具提供者应付变动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竞争趋势所迫。就前者而言,与QQ长期坐大不同,微信一家独大的危机感很强,其发展面临不进则退的局面。一旦地位受到严峻挑战,不排除其采取另一种形式抢滩。而众多不敌微信的产品,也可以合纵连横,取得与微信比拼的资本。就后者而言,同质化对于开发者而言无疑是资源浪费,对用户而言更是成本浪费。如果平台之间实现了互联互通,即时通信产品的提供者在竞争过程中更能将资金和人力集中在开发新产品和新功能上,而不需要被迫使其产品功能达到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境地,从而丰富平台服务的多样化,进一步推动即时通信产品的创新,为用户提供更为周到、便捷的服务。

再次,互联互通是市场经营理念从生产产品转向提供服务的要求。与互联网发展的早期阶段所具有的匿名化特征不一样,即时通信越来越去匿名化,与个人身份绑定,加之平台所提供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多的是一项服务而不是一种产品,因此,即时通信应该成为通信固定组件,或称基本服务。可以说,即时通信工具的提供者应当转变自身经营理念,使自身角色从产品(即软件)生产者转变为服务提供者,这是人类互联发展的基本要求,也符合即时通信工具本身所具有的特征。随着反垄断观念的深入,打破产品生产所具有的排他性特征和封闭捆绑的观念,代之以服务本身的质量和便捷性观念,进而实现即时通信平台的互联互通,既是服务提供商回归本位的要求,也是用户对交流与沟通的便捷性的需要。

从总体上看,即时通信平台互联互通最大的阻力来自占主导地位企业的巨大利益。宏观上的大势所趋,短期实现的可能性不大。通过灵活的利益分成,或是二线产品之间取得阶段性成果是可以期待的。互联互通有利于用户,有利于弱势一方。然而最终,互联网发展的速度超乎人的想象,可穿戴设备正在成为趋势,即时通信作为正常的通信组件提供无障碍沟通必然值得期待。(作者为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2014级硕士生)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12.

[2]廖成林,李忆.竞争性网络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5,13(3):68-73.

[3]林起劲,涂乐天.网络型基础产业的边际报酬递增特性与互联互通[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16-20.

[4]艾瑞咨询集团.2012—2013年中国即时通讯年度监测及用户行为研究报告[R].2013.

(责编:张筱悦(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