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
人民网>>传媒>>正文

2014年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互动性研究

王乐、李丽波

2015年03月17日19:28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手机看新闻

摘要: 每年的“两会”是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如何报道“两会”更是让媒体绞尽脑汁。2014年人民网对“两会”进行的专题报道充分展现了会议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果,其中充分体现新媒体优势的互动报道策划可圈可点,本文将对人民网此次“两会”报道的互动栏目进行研究,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化的建议。

关键词: 2014年“两会” 人民网 互动性

    不论是互联网web2.0还是web3.0时代,用户都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用户的参与体验与互动反馈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是宝贵的资源。尤其对于互联网媒体,受众的信息消费体验与反馈是其改进新闻报道的指向标,因此他们不断用各种方式吸引受众参与到新闻报道中,以期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每年的“两会”是国家政治生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同样也是媒体全力以赴报道的对象。人民网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其“两会”专题报道备受关注。多年来人民网在报道“两会”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模式和套路,但是稳中有变,2014年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的互动性仍有可圈可点之处,值得深入研究。

一、2014年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互动情况

(一)互动时期较长

    今年的“两会”于3月5日开幕,会议持续到3月13日。人民网与网友的互动从2月开始预热,“两会”开幕以后开始升温,一直到“两会”闭幕都未完全结束。

    1.“热点调查”会前热身

    今年2月10日,人民网联合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率先就百姓最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联合推出“2014两会热点”网络调查。调查涉及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反腐倡廉、住房保障、医疗改革等10多个方面共21个关键词。 据人民网介绍,截至3月2日投票截止,已有超过335万人次通过跟帖、留言和投票等形式积极参与。人民网据此编发“两会”热点系列报道十余篇,汇集成人民网2014“两会”热点调查系列稿件。

    此外 “2014两会来了,我托书记省长捎句话”是人民网在全国“两会”召开之前就推出的一项大型官民互动活动,社会影响广泛。活动依托《地方领导留言板》栏目,为网友提供了一个直接跟省级“一把手”对话的渠道。网友在此可以收到领导的直接回应,或是相关办理的单位的反馈意见。同时该活动也为各省领导提供了一个了解舆情、汇集民意的平台。今年的“我托书记省长带个话”还有一个亮点是活动采用了全新的展示页面,一打开该网页就可以看各省留言排行榜,将每个省份的留言数量分别呈现出来,网友可以点击进入查看到每个省留言的数量及每条留言的内容。

    2.“网民参会”会中升温

    “网民参会”版块是整合了强国论坛组织的“我有问题问总理”、“两会改革话题点赞榜”、“两会V态度”、“两会金点子”等活动,以及根据网民提交的音频、视频、图文等不同形式由人民电视制作推出“上头条”栏目。此外,资讯“网友说”栏目是通过汇集网友对于“两会”的时事热点的观点合成的分析报道,这个栏目以网民的互动反馈意见作为基础,因极具新闻性,所以被放进了资讯版块。

    “我有问题问总理”自2006年推出以来,已成为“两会”一个常态的互动栏目。在今年的“两会”中虽然主题、内容没有太多创新,但如何更好地互动则有了一些突破。当前互动渠道多而分散,人民网采用了SNS汇问技术,使来自论坛、微博、微信等多个互动平台的“问总理”留言实现了在一个平台上实时汇聚的效果,方便了通过不同渠道网友随时随地问总理,而提问的问题也能集中展现。网友可根据问题的类别和提问人群来查看其他网友的提问; “两会V态度”是由论坛提出一个热门的时政议题,邀请相关学者、专家等嘉宾发表不同看点,网民可投票支持活反对其中一放观点。“两会V态度”在2014“两会”期间制作了10期节目,邀请了20位嘉宾阐明观点。

    3.“心愿、考场”会后持续

    “两会”闭幕不意味着网友参与互动的结束。“两会心愿”为网友提供了持续互动的平台。

    “两会考场”融知识和趣味于一体,会中会后均可参与,目前有3万余人参与答题。网民可通过输入基本信息就进入到“两会”考场中,考题均是与“两会”相关的一些常识,答题结束后可提交答案查看自己的最终得分。答题前也可在“复习考试资料”网页下查看人民网历届的“两会”数据库,复习补充“两会”知识。

(二)互动栏目设置丰富

    从数量上来看,互动栏目有9个,分别为“问总理、上头条、两会心愿、调查、V态度、捎句话、建言、考场、点赞。”数量较往年都较为丰富。

    从互动栏目质量看,互动栏目内容丰富,可参与性强。网友不仅能与参与调查还可以建言献策,不仅能参与知识问答还能与总理、书记对话。这些丰富的栏目大大增强了网友参与的积极性,调动了网友的参与热情。

 

二、2014年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互动的优点

    1.互动渠道宽阔

    今年人民网“两会”专题中为网友提供了多种互动渠道,新媒体元素更多融入到实际应用中,而不是流于表面作为吸引眼球的亮点。以“问总理”为例,有四种方法向总理提问,可以通过强国论坛页面直接跟帖,也可以通过关注“@强国论坛”微博账号发送#问总理#进行提问,还可以关注微信公共账号“qglt19990509”参与互动,最后可以通过人民网手机客户端留言。此外网友可以通过上传视频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好问题能够被“人民电视”主持人小涵推上微视频头条,即“上头条”,进而得到更广泛关注。2014年人民网“两会”报道中互动渠道明显得到拓宽,互动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2.互动吸引力很大

    以往设置的很多互动栏目形式大于内容,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导致网友对其不感兴趣。今年互动栏目设置了“上头条”、“两会心愿”两个栏目。这两个栏目共同点是把网友优秀的观点呈现出来,一个是放在电视头条,由主持人播报;另一个以抽大奖的方式吸引网友,极大增强了互动的吸引力。“两会”结束后,“两会心愿”页面的留言达到325页。

    3.互动知识性较强

    2014年人民网“两会”报道互动的一个亮点是互动区设置了“考场”栏目,考题均是与“两会”相关的一些常识,网友通过小测试,可以深入了解“两会”的多个方面。答对题目得到一个大大的鲜红的对号,答错了页面就显示出一个鲜红的大叉,强烈甚至夸张的符号也增加了一些答题趣味。该互动栏目的设置,增强了互动的知识性,虽然也很有乐趣,但同以往单纯娱乐化有明显的区别。

    4.互动实效性显著

   对比以往,今年政府和相关机构对网友提问的回复率大为提高,互动中的提问不再只是无答案的问题,很多问题得以解决。2014年互动区中设置了“捎句话”栏目,这是一个地方领导留言板。网友有什么问题可以向省长书记提问。图1对各省/直辖市回复量占总提问量比例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回复比例大于50%的省级行政单位有6个,其中四川回复率达到96.54%,高居榜首。回复率在40%至50%的省级行政单位有4个,吉林达到49.35%。回复率低于20%的省级行政单位共11个,最低为北京市,仅0.72%。总体来看,统计的31个省级单位中有近2/3的省级行政单位回复率都高于20%,互动的实效性较2013年有所增强。

图1

 

三、2014年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创新互动的必然性

    “互动性”是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之一,网络媒体一以贯之地重视与网友的互动。今年人民网对“两会”的专题报道不仅没有削弱互动,而且创新了互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么做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1.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新媒体应用融入日常生活。

    去年底4G拍照已经发放,4G网络的理论下载速度最高可达到100Mbps,是目前3G上网速度的数十倍,比固定宽带网速还要快,通常用4M家庭固定宽带下载2G的电影需1个多小时,用3G手机下载则要几小时,而用4G只需几分钟。更快的网速必然促进移动互联网进一步发展。此外与移动互联网密切相关的移动用户规模不断扩张。据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27亿,较 2013 年底增加 2699 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升,由 2013 年的 81.0%提升至 83.4%,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 PC 网民规模。[1]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推动移动端应用融入普通网民生活。根据统计,2013年中国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8078亿人,[2]虽然数字较2012年有所回落,但是微博用户规模依然庞大。而腾讯公布的2013年的财报显示,微信月活跃账户达到3.55亿[3]。此外手机客户端方面,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13年年底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规模达到3.44亿,同比增长48.3%,环比增长9.2%。手机新闻客户端在中国手机网民中的渗透率达到60.4%。[4]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理解,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被人民网在“两会”报道中用于与网民互动是符合现实需要的。

    2.中国网民规模持续扩大,网民群体影响力不断增长。

    如今不论是网民数量还是互联网普及率较以前都在不断增长。根据CNNIC统计,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5]。网民群体在当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两会”同样是网民群体关注的重点,网民群体的意见和建议也应该有所展现。人民网“两会”报道不仅设置了互动区域,还创新了方式方法大力吸引网民群体参与到互动中去。对网民群体的重视是有根据的,提高互动的吸引力,积极主动邀请网民参与互动讨论是必然的选择。

    3.政府服务意识不断增强,网络舆情受到重视。

    许多人会通过网络来表达诉求,提出问题,并希望得到关注和解决。政府为社会提供的服务不再仅仅线下完成,在线服务也是一种方式。越来越多机关单位会通过网络与网民群体进行沟通,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此外,涉及到政府等机关单位的网络舆论需要及时、正确的引导。相关部门需要向社会澄清事实真相,不能因为失语而让谣言四处传播。“两会”互动中,“有问题问总理”和“给地方领导捎句话”中有很多个人与政府或者相关机构纠纷的留言,涉及到住房、土地、拆迁等民生问题,相关部门如果不重视、不予理睬、不去调查处理就不能给网民群体一个答复,那么很多内容就会演变为谣言四处传播,使政府工作陷入被动。2014年“两会”互动报道中,以四川为代表的政府机构对网民提问给予积极回复,帮网民解决了问题,避免了谣言扩散。服务意识增强,舆情发展受到重视必然积极主动回应网民关切,增强了互动的实效性。

 

四、2014年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中互动存在的不足

    1.部分栏目缺乏有效互动,形式重于内容。

    互动区部分栏目较以往有很大进步,“捎句话”栏目互动性很强,有的省份回复率很高。调查栏目不仅有前期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而且数据整理分析也在后期体现了出来。但是仍有些栏目形式重于内容,缺乏互动性。“问总理”栏目中,提供了四种方式参与互动,网民也十分热情,提出很多问题,人民网还将这些问题分类归纳出“最赞提问排行榜”、“提问分类排行榜”、“提问人群排行榜”来展现。但是网页中却无法找到中央机关或相关机构单位对这些问题进行的回复。“上头条”栏目鼓励网友通过各种方式提出自己的问题,好的问题还能上人民电视头条,但是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的方法。“两会心愿”用奖品吸引网友,评选出几个大奖,也展现了得奖的问题,但是问题依然是问题,没有任何答复。这些形式新颖,还能充分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栏目不断鼓励大家参与互动,但是却不能告诉大家互动中提出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不免让参与者感到“剃头挑子一头热”。

    2.有些栏目设置雷同,栏目过多缺乏整合。

    “问总理”和“上头条”的作用实际上雷同,“上头条”就是把通过音视频方式问总理的问题推上人民电视的头条,它强调是鼓励网民使用声音或者视频方式参与互动,换句话说,这更多的是另一种参与互动的渠道,可归并到“问总理”栏目中的参与通道中去,使参与方式更加丰富多样,如有必要,在该栏目中突出处理即可。“问总理”和“捎句话”是一个性质的栏目,不过提问的对象一个是总理,一个是省长和书记。2013年人民网“两会”互动栏目设置就将这两者归并到“有话网上说”这个栏目中去。如果栏目性质作用类似,页面上又分开展示,会让网友感到雷同,重点不突出。

    3.个别栏目内容设置有局限性

互动方式虽然丰富多彩,但并是每一个都能收到很好的成效。例如“两会V态度”栏目在“两会”期间共制作了10期节目,一共探讨了10个话题,话题十分有限,在全国“两会”这样一个大型会议召开期间,只讨论屈指可数的10个话题,并且多数只有正反两方意见可供选择,局限性明显。结果显示,参与这项活动的人数不够理想。

 

期数

话题

参与网民人数

第一期

公务员工资到底该不该公开?

1434

第二期

治理空气污染,我国政府需要设立“统一指挥部”吗?

137

第三期

悼念之中的思考!中国设立反恐法刻不容缓?

2141

第四期

保护的最后屏障是自我保护!性教育应从小学开始吗?

167

第五期

征收房产税真能降低房价、抑制投机?你咋看?

409

第六期

中国的文化自尊被韩剧热伤害了?

239

第七期

设立“医生日”能减少暴力伤医事件吗?(公方彬VS方舟子)

6702

第八期

延迟退休会不会影响年轻人就业?

442

第九期

个税起征点标准应参照个人收入还是家庭收入?

2033

第十期

“汽车限购”是一种懒政思维吗?

230

表1:“两会V态度”各期参与人数表

    4.互动区缺少具有代表性的品牌栏目。

    2013年“两会”互动报道中“微播报”栏目实际由“旭明侃两会”和“非要点评”组成。两个名人,王旭明和孟非共同塑造了这个栏目的品牌形象,让人印象深刻。2014年“两会”互动报道中,“旭明侃两会”被整合到其他栏目中,“非要点评”干脆取消了。与去年类似的栏目是“V态度”,让大V来就热点事件发表不同看法。这个栏目没有核心人物,对于品牌形象塑造来说不够成功。互动栏目本来容易雷同,思路上难有突破,如果不能有代表性的品牌形象,互动栏目建设难有亮点。

 

五、对2014年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的互动性思考

    1.内容和形式要统一,增强互动的实效性。

    内容是形式的基础,形式要服务于内容。人民网“两会”报道的互动栏目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上头条”、“两会心愿”、“建言”等栏目设计都较为新颖,能很大程度吸引网友参与“两会”互动。但是这三个栏目均缺少反馈。即使上了头条,问题也不知道如何解决;即使赢了大奖,公开了心愿,结果如何也不得而知;即使在建言栏目里认真思考提交了议案,被承诺“优秀E案会被递交至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有机会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们撰写提案的重要参考”,仅一句没有机制支撑的承诺,让人将信将疑。简而言之,互动栏目设置不仅要注重形式,吸引网民参与互动,更要注重建立反馈机制,完善互动过程,让互动的实际效果真正体现出来,这样从长远来看,才能真正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互动中去。

    2.充分整合资源,精简栏目,让互动设计更加精巧。

    互动形式不能单一,但不意味着为了增加互动形式非要将同类的项目拆分开来,这样只会显得互动栏目混乱,重点不突出。栏目设计时既可以根据参与互动的主客体进行划分,也可以根据栏目具体功能和作用进行划分。以2014年“两会”互动栏目设计为例,可以根据功能,将“问总理”、“上头条”、“捎句话”三个以提问为主的栏目整合到一起,“调查”单列,“建言”、“两会心愿”两个以建议为主的栏目整合到一起,“V态度”单列出来用于互动争论,“考场”单列,可以增加互动中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将栏目和资源充分整合,让互动设计更加精巧。

    3.打造品牌形象,突出互动重点。

    2013年“两会”互动报道中的“微播报”的品牌形象塑造得较为成功。让人们记住了“旭明侃两会”和“非要点评”两个互动栏目。中央电视台“小丫跑两会”虽然互动性不强,但是品牌影响力值得借鉴。互动栏目虽然能吸引网民广泛参与到“两会”讨论中去,但是如果没有核心品牌,很难让网民主动去人民网参与互动讨论,很多其他的商业网站都可以吸引网友进行互动。但是一旦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形象,让网友对互动留下深刻印象,成为栏目粉丝,形成对网站或者栏目的忠诚度,互动讨论的热火朝天的景象不难想象。今后“两会”互动报道中不仅要树立起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还要坚持在每年一次的“两会”报道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该形象,让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渗透到互动参与中去。

注:文中出现数据均截止于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3月22日

 

注释:

[1]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年7月,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P020140721507223212132.pdf.

[2]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年7月,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P020140721507223212132.pdf.

[3]手游产业网,腾讯2013年财报公布,微信月活跃用户3.55亿[EB/OL].2014年3月19日, http://c.mofang.com/qvshi/126-83347-1.html.

[4]艾媒情报,2013年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EB/OL].2014年3月3日, http://www.iimedia.cn/37080.html.

[5]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年7月,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P020140721507223212132.pdf.

 

参考文献:

[1] 程琳.2013年人民网两会特别报道创新研究[J].青年记者.2013(08)

[2] 王品.别样的两会——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的特色与亮点[J].青春岁月.2013(06)

[3] 詹新惠,沈佳子. 2011年两会报道:互动性·原创性·交融性[DB/OL].人民网-传媒频道.2011(06)

(责编:王培志、唐胜宏)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