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
人民网>>传媒>>正文

从人民日报微博看官民互动场的文本建构

郝赫

2015年03月17日17:37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手机看新闻

摘 要:《人民日报》微博作为新闻微博的一种,通过WEB、WAP等客户端组建以个人为中心的网络社区,基于用户关系进行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吸引了众多的关注。同时,《人民日报》微博依托《人民日报》纸媒的影响力,但充分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和受众需求,打破受众对官方主流媒体的一贯印象,以亲民的语言和互动呈现出一种新兴的官民互动方式和场的建构。

    本文试图通过运用互文理论对《人民日报》微博文本进行文本分析,以及运用符号学方法进行风格解读,进一步认识该文本是如何通过平民化、主流互动场的建构带给民众信任与期待,以期为官方主流媒体进行良好的官民互动、舆论建构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人民日报》微博;官民互动;互文理论;符号学

 

前  言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进行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客户端组建以个人为中心的网络社区。在此社区中,每条信息在140字左右,发布并实现即时分享、传播,具有。最早的微博是美国twitter,于我国而言,门户网站新浪在2009年8月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平台,此后,微博迅速进入主流人群视野,2011年10月,中国微博用户总数达到2.498亿,成为世界第一大国。

    在这之中,官方微博平台随之建立。官方微博地位与作用不同于其他微博,通过微博的平台,如何使官方媒体贴近百姓,吸引百姓,获得受众认可和信任,是官方媒体在微博时代应该思考的问题。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新闻微博和微博文本的概念界定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进行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客户端组建以个人为中心的网络社区[1]。在此社区中,每条信息在140字左右,发布并实现即时分享、传播,具有。最早的微博是美国twitter,于我国而言,门户网站新浪在2009年8月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平台,此后,微博迅速进入主流人群视野,2011年10月,中国微博用户总数达到2.498亿,成为世界第一大国。

    新闻微博作为微博中的一类,以发布实时新闻信息为主,达到快速、及时、简洁地发布新闻事件、传播新闻信息的目的。而从新闻发布的角度而言,微博成为了新闻的一种新的呈现形态,在消息来源、新闻题材、语言文字等方面都较传统媒体有了很大的不同。

    新闻微博作为微博的一种,从字面中即可理解其内在的含义,所以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广西大学的卢明芬认为,微博客新闻是指通过微博客进行传播的新闻,包括网友的自行采编,对传统媒体新闻的复制转载以及对微博客中出现的新闻二次转载,都属于微博客新闻。尽管卢明芬提出微博客新闻和新闻微博客存在着信息内容上的不同(前者除了发布新闻,还发布心情、笑话等生活话题,后者则大多是依靠专业媒体的平台只发布新闻),但随着网络的发展,专业媒体也会通过微博发布一些非新闻内容的博文,所以纯粹意义上的新闻微博客甚是少见[2],可以将二者一同研究。吉林大学的吴迪认为新闻微博是以发布各种最新、最快的新闻消息而生[3]。包括各大新闻媒体的官方微博,如: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中国之声以及各省级卫视频道。

    根据现有的期刊论文,我们可以对新闻微博的定义归纳出一下几点:1.不同于传统媒体,没有严格的行文框架;2.140左右,短小精简;3.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利用WEB、WAP等客户端可以随时发布;4.发布者没有门槛限制,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新闻道德发布者和传播途径。

    微博文本,则是指在理论研究领域,在微博语境下构建起来的一种文本形式,但这种界定不仅局限于呈现出的微博文字本身,还应包括伴随着微博而生、共同构成微博一部分的语境、符号、意义等内容。从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来看,文本的内涵即是一组符号的排列,作者通过选择、排列,以达到在特定的语境中传达特定意义的目的;而文本的外延则包括其创作背景和载体。微博文本具备一系列符号及其选择和排列、特定语境及其传达的意义,以及背景和载体等文本内涵和外延的特征,使其在微博的语境下,能够进行文本分析和研究

二、新闻微博的研究现状

    微博自2006年twitter诞生开始,至今不过7年的时间,已经获得了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员的关注和研究。在国外的研究中,大多以定量分析为主,如在理查德《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一书中,作者以整个网络为背景,网络新闻进行了详尽分析,不仅局限于微博新闻;而《微博营销:140字的淘金游戏》则更侧重以营销的方式介绍微博作为一个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应如何用微博达到自身的品牌营销的目的……这些著作大多从市场营销、文化传播、社会变革、生活变化等角度探讨微博的现实使用和影响。

    而国内的研究同样侧重上述方面的探讨。从专著来看,李开复的《微博:改变一切》在介绍国内外微博的发展的同时,告诉人们如何更好地使用微博并探索与其相关的商业模式;郭亮的《微博将带来什么》则从社会变革的角度出发,讨论微博给人们的生活的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从期刊论文来看,以微博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共找到167,346 条具有相关性的结果,而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和OALIB开放存取图书馆中搜索,却仅有十余条相关性较大的文章。在中国知网上,大多数相关文章都围绕着微博问政、微博营销、微博影响、民意舆情、文化传播、新媒体运营等角度进行论述,而以“新闻微博“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仅有近200篇有一定相关性的文章,且大多为新闻事务方面,如荆丽娜的《新闻类周刊微博应用探析——以<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为例》、田心怡《微博对新闻传播的介入与传统媒体的应对》、杨晶《微博客传播中的公民新闻实践研究》等,以“微博文本”为关键词搜索,共有近30篇的研究文献。在这些文献中,学位论文大多以硕士论文为主,期刊文章则大多发表在《新闻世界》、《青年记者》等传媒类期刊上。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现有的关于微博的研究,从内容上来看,大多集中在微博的使用和现实意义方面,侧重对其市场营销、文化传播、社会效益的探讨,对于微博文本的理论研究较少,从文献题材上来看,专著类的书籍远远少于论文数量和期刊文章的数目,这就使得对新闻微博的文本分析有一定现实意义,从文本的角度出发,对新闻微博的本质有更深入地清晰地认识,探讨其作为官民互动场的建构和展现,从而为其他官方主流媒体进行良好的官民互动、舆论建构提供借鉴与参考。

 

 

第二章  《人民日报》微博文本建构 ——官民互动场的建立

     “北京暴雨,整夜无眠。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与大家共同守望。为每一位尚未平安到家的人祈福,向每一位仍然奋战在救援一线的人致敬!北京,加油!”2012年7月22日凌晨,《人民日报》微博发布了第一条微博。伴随着北京的暴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为北京祈祷、加油的同时,开启了其“参与、沟通、记录时代”的责任和历史。截至到2013年6月3日19时,共发布微博11049条,拥有6960094粉丝。因《人民日报》微博依托《人民日报》纸媒的官方主流的影响力,并打破以往官方媒体的官话和套话,以亲民的风格和简洁鲜明的观点从其产生开始即受到广泛的关注。

    可以说,《人民日报》微博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官民互动场,我们通过互文理论进行其文本分析。“互文性”这一概念是由符号学家茱莉亚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的,其内涵意指每一文本都不是独立的,它既反映了其他文本,又是其他文本的反映,彼此之间相互反映,相互映射,交织成一个开放的无限的空间,从中既可以看到文本的横向联系,又可理解文本的纵向发展。在《人民日报》微博的开发和运营中,在该文本的建构中,存在着内部互文性和外部互文性两种特征。

一、内部互文性——建立一个官方主流新闻媒体的平台

    从内部互文性来看,一方面,《人民日报》微博发布的每条微博信息都自成一个语篇,在每个语篇中运用迎合年轻人兴趣爱好的符码,包括文字、表情、影像等元素,建构起象征意义,拉近和受众人群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各个语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相似的符码选择、语言风格和语篇结构使其共同组成《人民日报》微博这一整体,将碎片化的社会信息和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结合在一起。两方面共同建立起一个官方主流新闻媒体的平台。

(一)一个语篇

    在这个语篇中我们可以看到,语篇中选择文字、标点符号、网络图片、照片等符码进行一定顺序的排列,且各个符码之间具有相互照应的关系,反映同一事实或相似连接的内容:文字篇幅较短,语言简洁,标题用中括号括起起到强调的作用,同时在标题中又加入话筒的图片,夺人眼球的同时也传达出该条信息的号召性内涵。文字的结尾时几张照片拼成的事例,对文字起到说明作用,从而使整个语篇清晰、易懂,准确地传达出号召和警示的意义。

(二)多个语篇

    在2013年5月底,埃及景区出现“到此一游”等字样,该事件在国内引起热议,《人民日报》微博实时地报道这一事件,并在随后的几天实时跟进事件进展,适当发表评论以引导社会舆论。这也是《人民日报》微博新闻文本内部互文性的一种体现,几条新闻及评论存在着逻辑和时间上的连续性,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新闻事件的报道。

   在此事件的报道中,短短几条一百余字的报道与评论,清晰明了地叙述了新闻事件及己方观点;在海量信息充斥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今天,运用图片等符码的组合,迎合受众碎片化的的消费现状和新闻需求;通过网络微博平台,使受众随时随地可以了解到新闻的最新动态,而免去了阅读报纸、收看电视等获取信息的途径中对时间和地点的要求……这些优势是官民互动场得以构建、吸引受众参与的前提条件。

    《人民日报》微博一般每天早上7点以“历史上的今天”开始,午夜时分以“你好,明天”结束,中间是每天日常新闻类微博的发布,其内容大多选自人民日报当天的见报新闻和评论、人民日报记者发自当天的现场最新报道以及其他媒体的报道。这些信息突破传统官方主流媒体的传统,在其内容中不回避社会矛盾和敏感事件,以自身明确的观点发出群众的声音。所选择的时事和热点评论也都能引起网民的共鸣,这些构成了《人民日报》微博文本的内部互文性,使其得以成为一个整体,共同组成一个官方主流新闻媒体的平台

二、外部互文性——建立完整的官民互动场

     从其外部的互文性来看,一个语篇经过转发、评论等进行新的符码选择和排列,构成新的语篇,这个过程中即完成官民互动场的建构。

    《人民日报》微博日发布量几十条,这种外部的互文则是指一个已确定的微博文本和它被引用、转发、改写、评论扩散后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比如《人民日报》微博在8月5日23时36分的一条“你好,明天”的微博至今让人印象深刻:“专家最近宣布,经三级指标体系测评,民族复兴任务已完成62%。然而,当湖南永州遭强暴幼女的母亲因上访被劳教的新闻传出,这一数字显得如此苍白。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应只有GDP和奥运金牌,复杂的数理模型中,更应包含百姓的权利与尊严、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我们共同努力。” 这条微博发布之后,上万的转发量和评论随之而来,这些又组成了新的文本间关系。而在这条微博发布的十余个小时之后,湖南省政法委已成立调查组赴永州调查。

    以上这些内容元素构成了微博文本的符号主体,支起了《人民日报》微博文本的叙事结构。在这些符码的组合下,《人民日报》微博提供了官民互动场中的重要议题和架构。

 

第三章  《人民日报》微博风格特征 ——官民互动场的展现

    在分析完《人民日报》微博文本元素后,我们可以看到其所表达的象征意义和风格特征。在该文本中,主体之间,即无论是传者和受者,还是互动双方,都没有进行直接的接触,而是通过符号的象征意义进行传达和表达。在这里,我们运用符号学的方法对该文本的风格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

    罗兰·巴特提出的符号分析认为,“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两个元素构成的,“能指”使得符号具有某种“意义潜力”,“所指”代表了符号所具有的各种可能的意义。由于某个符号具有许多可能的意义,因此它就具有许多不同的“所指”。“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最终由“语境”确定了符号的意义——即使得某种意义比其他的意义更具合理性。[4]在这种情况之下,受众在大量的文本体验当中就形成了反复出现的成规和强烈的期待心理。据符号学的相关理论,我们这样解读《人民日报》微博的常规表意逻辑。

一、主流舆论的主导意义

    第一层意指可以解读为“以官方媒体发布的形式,通过平民化的参与展现新闻事实的文本”,当然也可以进行更多的意指解读。但通过文本中依托纸质发行的《人民日报》及其采编团队所发布的新闻信息、新闻播报、主流舆论引导等内容元素,感性评论、网民共鸣等情感元素的组合,明晰了“主流舆论”的主导意义。

    由于纸质发行的《人民日报》一直以来所具有的的官方权威的社会地位,《人民日报》微博在运行之初就将自己赋予了“参与、沟通、记录时代”的历史使命感。发布社会新闻信息,跟踪重要新闻事件,聚焦民生民意表达,亮出鲜明观点看法,策划广泛公开讨论……这些内容的选择大多集中在主流媒体的报道之中。在面对大量信息无从选择之时,《人民日报》微博针对重大、主流事件进行碎片化的整合,为民众呈现高度与深度相匹配的新闻及评论,引导社会舆论导向。

二、全民参与构建的大众文化

    第二层意指我们可以解读为全民参与构建的大众文化。在文本中,所谓的全民参与,并不是指微博主可以为全民,而是指网络上的参与者。不论年龄、性别、职业,每个人都可以以网民的身份参与到新闻的评论、转发之中,网络媒介的选择将这种主流官方媒体的平民化、互动性进行较为有效的展现,主流官方的信息通过网络媒介的传播实现全民共享。尽管文本中内容的选取偏向社会性问题,但作为一个公开发布的微博,文字的口语化和真实化,风格的清新与亲民,开放的话语权,以及对社会敏感问题和矛盾的不回避态度等都使得文本充分满足了民众的不同方面的需求,营造了全民参与的大众氛围。

 

第四章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民日报》微博是一个由多种元素所构成的具有多元意义新闻微博文本。它通过选择迎合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符码进行排列,构建起一个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官民互动场,在官方性和平民化的结合中带给受众不同程度的参与和需求的满足(从其粉丝数目及微博的转发量、评论量中我们可以看出),让民众在休闲轻松之余,通过在虚拟空间的网络互动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理解来充分融入到这个亲近而又主流的场景之中,并通过和其他网友进行交流,培养自身的新闻敏感度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一个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通过比较引发对滋生行为的反省,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人民日报》微博的出现,使平民的网络大众文化同官方的主流媒体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也为中国政务公开和民众参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让主流官方媒体和普通民众充分进行互动,给予民众更多的话语权和事件的参与度,是我们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要坚持和完善的。


注释:


[2] 卢明芬:《微博客新闻:一种通过微博传播的新闻样式研究》,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P13

[3] 吴迪:《汉语微博文本特征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P29

[4] [英]格雷姆?波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p49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郭亮:《微博将带来什么》,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

[3]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4]格雷姆?波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理查德·克雷格:《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2010

[6]Joel·Comm:《微博营销:140字的淘金游戏》,刘吉熙、杨硕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7]郝瑶:《微博新闻的叙事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胡晓慧:《作为新闻的微博——新闻生产视域中的“他者”》,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9]卢明芬:《微博客新闻:一种通过微博传播的新闻样式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0]吴迪:《汉语微博文本特征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1]微博: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9.htm,2013年6月18日访问

(责编:王培志、唐胜宏)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