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12期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安全及法律意识调查

李 彦 宋爱芬

2014年12月05日08:44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新疆未来发展所要依靠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成长受到了网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新疆9所高等院校685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的网络生活的抽样调查发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一定基本的网络安全意识,但在具体行动中并未彻底贯彻;对一些行为的合法与非法的区分尚不够清晰。基于此,指出了提高这一群体网络安全及法律意识的切入方向:要通过立法和教育加强其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在提高其法律意识时,要处理好法律意识与宗教信仰、少数民族传统道德和习惯法之间的复杂问题。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网络法律意识

网络已成为新疆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的主要途径和载体。一方面,大学生在网络交往过程中上当受骗导致人身伤害的悲惨案例时常见诸媒体报道;另一方面,这一群体利用网络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或针对网络的违法犯罪行为也屡见不鲜。

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律意识如何、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新疆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新疆未来经济社会的建设,所以笔者在2010年下半年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群体为对象,开展了对其网络生活,尤其是网络安全和法律意识的全面调查。

一、研究方法

在前期对数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设计修改了“新疆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问卷”。这份问卷包含了网络安全与法律意识、网络文化意识、网络爱好与习惯、网友与网恋、网络聊天与交往智能、网络游戏等内容在内的六个专题。调查在南北疆9所普通高校和职业类高校进行,共发放问卷685份,获得有效问卷659份。本文的研究将结合其它五个专题,着重分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网络安全与法律意识。

二、网络安全与法律意识

网络安全与法律素养是网络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两者密切相关。1994年美国学者麦克库劳(C.R.McClure)最先提出网络素养这一概念[1]。阿特?西尔弗布赖特(Art Silverblatt)进一步将网络素养分解为“了解网络媒介传播过程的基本原理”、“能够决定自己的媒介消费”等七个方面的内容[2]。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则结合我国实际认为:网络素养包括网络基本应用、网络信息消费、网络信息生产、网络交往、社会协作以及社会参与等六个方面的素养[3]。基于以上国内外学者关于网络素养所做的界定,根据此次调查的具体情况,我们将网络素养定义如下:网民利用网络接受、传播信息以及在网络生活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和修养;网络素养包括七个方面:网络媒介认知素养、网络资源利用素养、网络自我管理素养、网络安全意识、网络伦理法律素养、网络信息批判素养和网络表现素养[4]。

(一)网络安全意识

网络安全意识包括了网络交往安全意识和网络技术安全意识。1.网络交往安全意识。少数民族大学生还处于身心成长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交往意识但防范意识不强,容易成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活动的目标。2.网络技术安全意识。目前,新疆高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基础等相关课程,但是一些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不够,致使电脑遭受攻击、感染病毒,进而导致系统崩溃、文件丢失。

(二)网络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具体来说是人们关于法的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称。一般来说,法律意识的三要素是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评价[5]。法治社会中,公民的行为必须遵守法律规范,所以法律素质的高低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标准。

一项针对回族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平时生活中,62.1%的回族大学生内心深处最为认可的规范是《古兰经》[6],这表明在伊斯兰教信教大学生心目中教义的至高地位,所以宗教信仰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除此以外,这一群体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深受少数民族习惯法和传统道德的影响。新疆各少数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了特定的交往方式。当发生纠纷时,人们往往是按照习惯法去解决。习惯法中与国家法律体系内容或观点相同、相似的部分,提高了少数民族对国家法律的认同度,对少数民族树立现代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要看到少数民族习惯法中也存在与国家法律相抵触的部分。

此外,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受家庭、民族观念的影响,道德观念深受民族传统道德的影响。这其中既有与现代法治意识相符的尊长、诚信、团结、互助等内容,也有与之冲突的部分。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过程中,要努力处理好与宗教信仰、习惯法和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关系,有所保留,有所扬弃,使之更好地为法治建设服务。

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安全与法律意识调查结果分析

(一)网络安全意识

问卷中涉及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题目共有七道,分为技术安全意识和交往安全意识两个方面。针对第一个方面有以下五题:第一题为公共场所上网后的习惯问题,如是否检查使用过的程序(QQ、信箱或登陆的网站等)是否已经退出或关闭;第二、三题考察家、宿舍等非公共场所计算机的使用习惯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护知识;第四题要求对涉及网络安全问题的几个范畴按自身熟知程度进行多选排序;第五题设计了一个具体情境,要求对2006年“网络安全—共同的责任”中国计算机网络安全应急年会中涉及的几方面问题按自身关注度多选排序。第六题(对“网恋”的主要顾虑)以及第七题(网络聊天对现实交往中自我保护意识的影响)是针对第二个方面设计的。调查结果如下:

尽管电脑的家庭和个人普及率越来越高,但在网吧等公共场所上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依然为数众多。忘记关闭的即时通讯软件、电邮等应用软件,甚至未删除的上网痕迹都可能泄露个人信息,更有可能为不法分子提供违法犯罪机会。通过图1可以看出近4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了使用完毕后及时关闭应用程序的良好习惯,但也有超过一半的人偶尔查或从不查,埋下了安全隐患。

通过二、三两题的调查可以获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知道减少计算机感染病毒的主要方法,但在非公共场所(家或宿舍)使用计算机时选择“安装防火墙并定期升级”、“定期下载和安全操作系统补丁”、“将重要文件的存贮介质经常备份并安全保管”的人依然较少,这也说明了安全意识并未彻底贯彻到具体行为中。

另一方面,这可能也和他们拥有个人电脑、家庭电脑的比较少有关(190人首选了“没有在非公共场所使用计算机的机会”),所以他们在上网中途“离开时,将计算机锁定”并“记好自己的各种用户密码”。从三、四两题可以看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较为清晰地认知属于网络安全范畴的内容,比较注意计算机病毒防护,但对网络攻击、垃圾邮件的重视不足。

网上交际是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最为常见的网络使用方式之一,还有少数个体开始了网恋。透过图2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群体中的绝大多数对网恋持有较大顾虑:怕别人看法对自己产生压力,或怕对方另结新欢,更有超过半数的人坦承由于虚拟网络难以信任对方。这一结果说明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意识到网络交往的负面性,对网上交际对象具有防范心理。

(二)法律意识

此次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都涉及了最基本的法律认知层面,四道题如下:第一题要求对自己了解的几种网络侵权行为进行多选排序;第二题要求对除网络侵权外的几种利用网络从事的其他违法行为按熟知程度多选排序;第三题考察对网上发布破坏民族团结言论的性质认识问题;第四题设计具体情境考察对链接非法网站的认识。调查结果如下:

网络侵权行为多种多样,常见的主要有侵犯隐私权、侵犯肖像权、侵犯著作权和商标权等。通过表1可以看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网络侵权中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有较高认知,对其余三种侵权行为的认知度逐渐下降。第二题被调查者中将侵犯国家机密、危害社会稳定视作违法行为的人数最多,而认为网上赌博,破坏民族团结等其他四项为违法行为的则骤减。从这两题调查结果可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不强,很多人甚至不能辨识一些明显的网络违法行为,也由此凸显提高这一群体网络法律意识的紧迫性。另据第三题结果显示,有59%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将通过网络传播破坏民族团结的话题看作是违法行为,19%的大学生将之视为道德行为,另有15%的表示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第四题的结果显示:35%的被调查者将之归为网络自律意识差,19%的认为该学生网络道德水准差,37%的认为该生网络法律意识差。

通过以上几题可以看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尚不能够清楚区分一些行为的合法与非法性质。宗教信仰、习惯法和少数民族传统道德中虽然有诸多与法律规范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如不偷盗、不欺诈、不可行恶,但因对现代生活的缺乏关注使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辨别一些网络法律问题时产生了偏差。

四、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安全与法律意识的切入点

通过上文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安全和法律意识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相对于法律意识,他们有着更高的网络安全意识。其实网络安全和法律意识两者密切相关。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仍要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这又涉及到处理法律意识与宗教信仰、少数民族传统道德和习惯法关系的敏感复杂问题。

(一)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

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首先需要法律的强力规制。网络服务商应遵守法律保护青少年上网安全,并积极采取防护措施提醒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注意人身财产安全。其次,应该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任课老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把有关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渗透其中。另外,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也要充分利用课堂或和同学接触的机会,介绍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

(二)花大力气提高法律意识

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应注意针对他们的具体特点,考虑他们的民族信仰、风俗习惯,采用具体生动的方式来进行。

首先,立法层面重视民族习惯法。在涉及到少数民族的国家立法,或自治区人大和政府在制订地方法规规章时,及时总结优良的民族习惯法,将其上升为法律。少数民族自然会对它发自内心地尊重。同时,在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律发生冲突时,要采取规劝、舆论影响等方式对其进行约束,避免强制推行而影响法律的贯彻执行。只有这样广大少数民族才能将法律视为一种信仰、而不是被迫接受。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才能从小耳濡目染,树立对法律的坚定信仰。

其次,加强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通过舆论宣传不仅可以让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区别合法与违法行为,而且对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也有正面效果。这种宣传教育也可通过少数民族大学生影响他们的家人和邻里。此外,要发挥少数民族杰出人士在民族聚居区对民族法俗文化改造的积极作用,这也可巩固学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普法宣传。

再次,在前两点的基础之上,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中加强网络法律意识教育。我国高校开设这些课程偏重理论和技术,导致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只是知识技术问题而不存在法律问题。可以采取案例教学、网络法律知识竞赛等新型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模拟法庭、旁听审判等教学方式也能使大学生切实体会到法律的严肃性,加深对法律的尊敬与认同感[7]。(李彦系昌吉学院中文系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宋爱芬系琼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

  

   参考文献:

 [1]Charles R. McClure. Network Literacy in an Electronic Society: An Educational Disconnect?[A].Robert Kubey. Media liter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current perspectives [C].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1:403-439.

[2] Art Silverblatt. Media Literacy in an Interactive Age [EB/OL].http://www.readingonline.org.

[3] 彭兰.网络社会的网民素养[J].国际新闻界,2008(12).

[4] 李彦,宋爱芬.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分析[J].中国出版,2013(14).

[5] 郭虹,杨荣.加强和改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思考[J].广州轻工业,2009(6).

[6] 刘顺峰.甘肃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的调查报告——以兰州市回族大学生为例[D].兰州大学,2011.

[7] 李霞,向修竹.关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的思考[J].信息网络安全,2008(9).

分享到: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