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10期

论电影《色·戒》对原小说的改编

邹文荟?

2014年10月08日16:31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讲述了一群爱国学生刺杀汉奸未遂反被处决的悲剧故事。由于传播媒介的不同,由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在原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在淡化了原小说中刺杀汉奸的那种激扬的爱国情绪的同时,又对原小说故事情节进行了扩展和增添。改编对于作品合理的延伸使原故事中对人性关照的主题在电影中得到了更加完美的诠释。

关键词:电影;小说;色戒;人性

一、引 言

电影作为一种以视听为载体的传播媒介,有其特定的限制。因此,电影《色?戒》在遵循原小说故事框架的同时,又有所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淡化了原小说中刺杀汉奸的那种激扬的爱国情绪。李安通过电影所主要展现的并不是一群爱国学生刺杀汉奸失败的故事,更多地是想借助这个故事来展现人性的复杂面、来展现一个真实的小人物在集体感情和个人感情之间的权衡与抉择。

二是对原小说故事情节的扩展和增添。这其中又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小说中仅一笔带过,而电影围绕这一笔进行详细的情节扩展。比如王佳芝和易先生的三场床戏以及和地下工作者老吴的数次会面。第二种情况是小说中没有,在电影中新增加的情节。比如邝裕民等人杀害老曹、王佳芝和易先生日本艺妓馆的约会以及多次对涉及王佳芝家庭环境的场景的展现等等。这些情节的增添或扩展对于电影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来,它对原小说中未交待清楚的地方进行了创造性地完善。比如小说中对于刺杀汉奸易先生的原委、王佳芝与易先生感情的发展过程等情节介绍都是极为简略的,不足以构成一部电影所必须的容量。二来,以何种方式来增添和扩展故事情节并不是随意的,它要为整个故事的发展走向服务,要让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在放弃集体感情而偏向个人感情时更自然而然和顺理成章。下面将择取部分增加或扩展的情节来解读。

二、电影对王、易二人感情发展细节的增加

小说中对于王易二人之间的关系交代的非常简略。王佳芝只有一个单纯的目的——获取易先生的信任并实施锄奸计划。同时,作品中也并没写出易先生究竟是怎样的大奸大坏,他只是一个代表汉奸的符号。

在影片中,李安通过对易先生戏份的增加,从而使他的形象饱满起来。比如电影对王、易二人交好之后的交往做了细致的展示,但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表面的床笫之欢,而是进一步去探究人物的情感世界。透过影片的一些场景和细节,李安向我们展示了王佳芝是如何一步步爱上刺杀对象、以至于最终背叛自己的政治使命的发展脉络。早在王佳芝第一次扮演麦太太接近易家夫妇,并与易太太一起逛街之后,她的内心就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觉得易先生“跟想象的不大一样”,这就为后文王佳芝对易先生的感情升温埋下了伏笔。

“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个热水澡[1]”小说将王、易二人交好的描绘一笔带过,而电影则将其扩展为三场感情逐步升温的床戏。如果说第一次比较粗暴的性关系中流露出来的是易先生作为一个男人的征服欲望的话,他们第二次在一起时就温和了许多。

同时,我们从镜头中看到王佳芝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独守空房的怨妇。“你相不相信,我恨你……一走就是四天,一句话也没有,你知不知道我每一分钟都在恨你!”短短四天不见,她对易先生则已爱恨交加。易先生一句“我现在回来了,你还恨我吗”,王佳芝带着哭腔扑入易先生的怀抱:“不恨”。此时此刻,易先生已将完全走进了她的内心。这是对小说中“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1]”这句话最好的注脚了。当她以一种幽怨的语调告诉邝裕民:“这几天他又不见了,阿妈说他去了南京,也不知道他是真是假。是不是他还有别的女人。前天他带我去霞飞路1237弄,公寓的空气里有香水。附近还有茉莉花香的味道,可是又不像是当天留下来的,枕头上还有灰尘。”俨然她已吃起醋来。此时此刻,她离哪些伟大的政治使命越来越远,渐渐地从大我回归到了小我,回归到那个有一己需求、有个人爱恨的平凡小人物。

尤其是在影片中她在向老吴汇报工作时的那段发泄,“你以为这个陷阱是什么?我的身子吗?你当他是谁?他比你们还要懂戏假情真这一套。他不但要往我的身体里钻,还要像一条蛇一样地往我的心里越钻越深……”,这段歇斯底里式的发泄,表明当时的王佳芝已经处于极度的矛盾之中了。与此同时,易先生对王佳芝的感情也在不断地升温。当他和王佳芝在日本艺妓馆约会时,说道:“你听他们唱歌像哭,听起来像丧家之犬,鬼子杀人如麻,其实心理比谁都怕。知道江河日下,跟美国人一开打,就快到底了。跟着粉墨登场的一班人,还在荒腔走板地唱戏,你听……”,此时此刻,易先生一改往日强硬、冷峻的姿态,敞开心扉,对王佳芝曝露自己内心的恐惧、展露自己的柔弱的一面。可见他已经逐渐卸去了对王佳芝的戒备心理,将她作为红颜知己接纳了。王佳芝的一曲《天涯歌女》打动了易先生。婉转的歌声也道出了易的心声:国破山河碎。二人在国破之时同处于殖民者的艺妓馆里,都在扮演者寄人篱下的角色,同是天涯沦落人,患难见真情的意味油然而生。感慨于此情此境,易先生不禁潸然泪下。两人的感情也通过这场戏得到了升华。

有了上述感情发展的铺垫,王佳芝在珠宝店里的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有许多观众错误地认为影响到王佳芝的最后抉择在于女人的虚荣心。其实最后打动王佳芝的并不是那颗让人惊叹的钻石本身,钻石只是一个载体,传递着一个男人对所爱之人的心意。影片中,易先生在枪决王佳芝之后,久久地留恋于王佳芝曾住过的房间。影片最后的一个镜头中,易先生的影子占据了整个画面,影片也利用这个影子对房间的回眸来表现易先生对王佳芝的留恋与无奈。

三、电影对王佳芝与家庭和组织之间关系的交代

王佳芝之所以那么容易地为易先生动容,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王佳芝的家庭环境。关于王佳芝的家庭背景在小说中没有提及,而电影为了使王佳芝的转变更合理,影片中间几处穿插介绍了王佳芝所处的家庭环境。

她的父亲带着弟弟去了英国,而将她抛弃在国内。而父亲留给她的房子也被舅妈给卖掉了。由此可知她在这个家庭中是处于一个游离的状态的,缺乏亲人的关爱。在这样缺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王佳芝对易先生动情也就合乎清理了。

其二:组织上的冷落。“就连现在想起来,也还像给针扎了一下,马上看见那些人可憎的眼光打量着她,带着点会心的微笑。[1]”“她不但对梁润生要避嫌疑,跟他们这一伙人都疏远了,总觉得他们用好奇的一样的眼光看她。[1]”当王佳芝为了暗杀行动献出自己的身体时,得到的却是同伴投来的“异样的眼光”。这一切让她后悔,觉得自己是被“算计了”。另外,回到上海之后,王佳芝继续投入到暗杀的工作中去,原小说也只有一句“在上海,倒给他们跟一个地下工作者搭上了线[1]”。只此一句,这就是小说的高明之处,着墨不多,而力度刚好。然而,电影作为一种影像的表达,只有通过改变故事表现方式、增补故事情节来弥补影像表达的不足。最巧妙的就是电影中对王佳芝见老吴的三个场景的增加。第一次见面,老吴俨然一副神圣、大义凛然的神态,送给王佳芝一片药丸,让她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服用。在这里我们看到第一个要王佳芝奉献出宝贵生命的并不是敌人、也不是汉奸,而是那个神圣的组织。第二次见面时,当王佳芝将自己写给父亲的信交给老吴,说道:“我给我父亲写封信,请你看完之后替我交给他”。而那个组织却在王佳芝转身之后即将信给烧掉了。这个场景的增加是颇有意味的,王佳芝已经完全献身于组织,将包括自己生命在内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这项爱国的事业,毫无保留。然而却没有得到组织的尊重。再次汇报工作的时候,王佳芝的控诉被老吴严厉而粗暴地打断了。

四、小 结

小说问世之后,台湾作家张系国批评张爱玲“歌颂汉奸的文学——即使是非常暧昧的歌颂——是绝对不值得写的。[2]”同年,张爱玲写了《羊毛出在羊身上》作为回应,指出其“穿凿附会,任意割裂原文,予以牵强的曲解。[3]”

电影问世之后,许多观众也纷纷表示对电影所传达的价值观持否定意见,认为王佳芝爱上汉奸而放弃革命这一价值取向是错误的。个人觉得这些并是不电影所要传达的主要信息,这个故事本身只是一个载体。借着这个载体,电影把王佳芝和易先生剥去了外在的身份,剥去了外在使命所附加的光辉,还原成一个最真实的有生命的个体、一个生于大时代背景下有着私心的小人物。可以说电影本身更接近真实的人性。电影本身相对于小说把抗战和汉奸的背景描述的很虚弱,爱国的激情度也被极大地淡化,保存最多是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事件本身其实并不太重要,它只是张爱玲用来演绎人物关系变化的背景。

改编后的《色?戒》,完美地释放了小说中隐藏和一笔带过的部分。政治只是影片的背景而已。如果我们能从女性的角度、从一个普通小人物的角度去解读《色?戒》才会更接近于作者的内心。与那些批判者相比,李安是更懂张爱玲的。

参考文献:

[8] 张爱玲.色?戒[A].金宏达,于青.张爱玲文集(第1卷)[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9] 张系国.不吃辣的怎么胡得出辣子——评《色戒》[N].中国时报,1978-10-01.

[1] 张爱玲.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戒》[N].中国时报,1978-11-27.

(作者系上海大学 文学院 )

分享到:
(责编:张惠丹(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