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8期

浅析《爸爸去哪儿》引发的收视热潮

梁甜甜

2014年08月05日08:02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2013年湖南电视台播出的一档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收视火爆,观众对节目中星爸星娃们的表现热议不已,有人将它与韩国原版《爸爸去哪儿》进行比较,有人将五组爸爸和孩子进行比较,有人遗憾这节目不是我们自己的原创。各种各样的评论和围观使这个节目火热程度持续升温,由此拍摄的同名电影《爸爸去哪儿》更是收获了相当不错的票房成绩??????

关键词:热潮;原因;创新

近年来,音乐类选秀节目风靡电视荧屏,从《快乐男声》到《中国好声音》,从《中国梦之声》到《梦想合唱团》,可谓种类繁多、花样百出。如此娱乐在吸引受众关注的同时,也吸引来了升级版的限娱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各大卫视发送了文件指示,要求2014年全国卫视的歌唱类节目最多保留4档。这样一来,各大卫视2014年的节目编排都将受到影响。在这样一种电视环境下,湖南卫视一档引自韩国的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异军突起,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

一、《爸爸去哪儿》走红原因

(一)题材亲民,明星加盟

我国电视行业发展至今,播出过很多亲子真人秀节目,比如北京电视台的《交换家庭》、深圳卫视的《饭没了秀》等。这些节目选用的角色都是以普通人为中心,对受众来说虽然有娱乐性但并没有太大吸引力。而《爸爸去哪儿》则启用明星父子,受众本身对明星的私生活充满好奇心,对明星的孩子则抱有更大的兴趣。因此在观看他们的同时,满足了自身的好奇心和窥私欲。很多网友在《爸爸去哪儿》播出前就表示想看“不老童颜”林志颖的儿子是不是长得跟爸爸一样帅气。节目播出第一期后,微博上对林志颖儿子小Kimi的评论多达数万条,可见网友对其关注程度绝不一般。再者,平民综艺节目其观众培养需要一定成长期,而明星的加盟可以说省略了成长期这样一个步骤。明星自身的号召力,大大提高了节目的观众数量,这是平民综艺节目不能相比的。

(二)大手笔精致制作,综艺性更强

《爸爸去哪儿》不仅在环节衔接和内容制作上完全照搬韩版,在工作人员数量和设备的配备上也与韩版看齐,拍摄期间就有100多名工作人员,以及40多个摄像机位。可见其工作人员数量之多,设备配备之齐全都是以往综艺节目所不具备的。另外,节目后期制作同样以韩版为模本,不仅加入大量生动的音效,还在字幕基础上以动画字体形式插入意义简洁鲜明的词语或短句,在解说的同时“兼职”吐槽。这样的后期制作不仅再次突出强化笑点,还满足受众在接受信息时遵循的“认知最省力”原则。

(三)“万绿从中一点红”

继2005年湖南电视台《超级女声》火爆之后,各类音乐选秀节目开始充斥电视荧屏,《中国梦之声》和《激情唱响》等,但能与当年“超女”火爆程度相比的恐怕只有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观众对这些选秀节目走出的冠军从耳熟能详到漠不关心,年复一年换汤不换料的音乐选秀节目早已使观众失去了原有的热情,打开电视除了新闻和电视剧,播出最多的就是歌唱类节目。在这样千篇一律的电视环境下,《爸爸去哪儿》的出现,及时开辟了一条独树一帜的清新路线,主角由草根变成明星,内容由选秀变成亲子体验,形式由音乐真人秀变成户外真人秀,所有方面的改变都让观众耳目一新。

(四)原版成功基础上的“本土化”

韩版《爸爸,我们去哪儿》从开播起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红遍韩国大街小巷,对于引进这种成功模式的节目,电视台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而且用成功模式样本邀请明星也更容易,一箭双雕何乐不为。《爸爸去哪儿》与《中国达人秀》和《中国好声音》同样都是引进的国外成功的节目,但前者与后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爸爸去哪儿》来自亚洲国家韩国。韩国不仅在地理位置上与我国相邻,而且两国文化底蕴也相近。这样一来,其节目传达的思想意蕴和节目的价值内涵更易于我们理解和吸收。另外中国版《爸爸去哪儿》根据国内明星地位、受众喜好和接受心理,对节目的环节设置、游戏设置、住宿条件等方面都做了改变。 总之模仿节目形式和内容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将节目做“本土化”改造,使其更加适合中国电视、中国观众。

(五)多形式宣传,与明星互动

中国版《爸爸去哪儿》的宣传活动做的可谓有声有色。首先,宣传联动,自家节目营销。湖南电视台利用其王牌节目《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为《爸爸去哪儿》做宣传,邀请《爸爸去哪儿》的明星爸爸和小朋友们上节目。 由于《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本身已经具有大量固定受众群,收视率在同时段很高,利用这样一种宣传方式,《爸爸去哪儿》相当于已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次,微博明星效应。“快乐家族”与“天天兄弟”各自成员都拥有超高人气,微博的粉丝数量庞大,何炅、谢娜等人在微博上对《爸爸去哪儿》节目的推荐转发以及他们与林志颖、郭涛、田亮、李湘等人的频繁互动,更是引起网友们极大地兴趣与关注。

同时,观众群也由普通百姓扩展为明星+普通百姓。这样一来,《爸爸去哪儿》在未播出时就已经拥有很高的人气,播出后孩子们可爱讨喜的表现更是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围观。

(六)人文情怀浓厚,社教意义深刻

亲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爸爸去哪儿》在为我们带来乐趣的同时,使我们感受到温暖的父子之情,也让我们思考:在新时代下,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更适合孩子。在节目中,我们看到不会做饭的爸爸们竭尽思虑想为孩子做好吃的。林志颖一边煮饺子一边为饿了的Kimi冲奶粉;郭涛满头大汗为儿子擀面条。爸爸们的负责和孩子们的善良,这些细小的温暖成为节目的闪光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像温室里的花朵,要什么有什么生活无忧无虑,被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着长大。因此住平房住帐篷,没玩具没零食,在沙漠连水源都不充足,这样的生活条件对没吃过苦的孩子来说无疑是种挑战。爸爸如何让孩子接受这种环境,孩子如何表现;在与小伙伴共同完成任务时孩子们如何互相帮助;爸爸们遇到困难又是如何解决。这些情节都让观众受到教育和启发,林志颖在第四期节目的最后谈到希望观众们看到的不只是他们在旅行,更希望看到的是教会小朋友分辨成长中的对与错。张亮也表示希望能教给孩子一种担当,一种勇气,去面对新鲜事物时的一种挑战,还有承受能力。

《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具有当今社会提倡的人文情怀,传递着积极的正能量,让观众感受到父子亲情的同时,也教育着、带领着小朋友们勇敢的走上成长道路。

二、《爸爸去哪儿》带来的思考

(一)不同声音,力求创新

《爸爸去哪儿》火了,在收获如潮好评的同时,必然会出现不同的声音。《人民日报》批《爸爸去哪儿》存惰性短视无能力。认为这种购买模式不仅“逼迫”中国电视从作坊式走向工业化流水线,并且存在惰性,收视虽然高了但抹杀了原创动力和能力。这种批评是客观的,通过引进成功节目模式来提高收视率,虽然可行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好的节目数量有限,制作一档好节目更是需要灵感与经验的结合。中国电视节目的原创能力现在还比较弱,原创节目要么无趣要么短命,这与制作者的思维固化、保守分不开。因此在引进国外节目时,我们更要关注其节目思想的多元性、开放性。

对于引进节目的本土化改造,我们也可以更大胆的只提取其思路,在板块和环节等方面全部重新设置,不必因为原版成功就一味的模仿。这样既避免涉及复杂的版权和利益纷争问题,同时有时一个小观点就可能催生出一系列创意。

(二)节目引进,尊重行情

《爸爸去哪儿》热播后,网传国内有传媒公司准备购买韩国另一档高收视综艺节目《Running Man》的版权,引起网友极大反对。这种反对存在其合理性,《Running Man》与《爸爸去哪儿》不同,其节目形式或许并不适合在中国发展,韩国艺人的敬业精神极高,并且他们需要靠参加综艺节目来提高自己的出镜率,因此在节目中会比较认真卖力。而国内明星不存在出镜率低的问题,明星们都比较在乎个人形象,在综艺节目中不太放得开,也不会为娱乐而丑化自己形象,更不用说早晨素颜出镜。这样一来,节目中很多笑点便无法呈现,节目的娱乐性也会大大减弱。引进国外优秀电视节目,不仅要看它在当地是否拥有好口碑,更需要考虑它的内容与形式是否符合我国传媒行业及娱乐圈现状。《爸爸去哪儿》不仅其新颖的节目形式适合引进,节目所暗含的浓郁人情及社会教育意义对我国的社会现实和传媒领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总 结

《爸爸去哪儿》凭借其新颖的模式,没有“水土不服”,反而异军突起,原因在于节目形式明快,所传递的价值观积极向上,充满人文气息,符合我国电视业当前需求。其收视热潮的形成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节目的高收视率不仅归功于原版的优秀,更主要的是电视制作者不再是单纯的模仿节目形式,而是抓住了节目的精髓,深刻的内容和形式总会使观众目不转睛。但是《爸爸去哪儿》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后期制作仍然较弱;动画和音效的运用有不够恰当的地方;对于观众笑点的把握不够准确;环节游戏设置不够大胆等等。

国内电视节目竞争压力大,众多电视台同分羹,不久之后将会有二十多档亲子类节目登录各大荧屏,将来的第二期《爸爸去哪儿》的收视率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我们还无法预测。韩版《爸爸,我们去哪儿》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除节目自身吸引力外,也与韩国只有3家电视台有关。虽然电视台的节目产量高,但同一时段人们的关注点还是要相对集中些。《爸爸去哪儿》未来若想持续保证高收视率和良好口碑,就要不断的对节目环节、内容、游戏、后期制作等方面进行创新,要不断挖掘明星爸爸和孩子们的新笑点、新特征,不断带给观众新乐趣、新发现、新思考。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传播学部)

参考文献:

[1] 言爽.浅析韩国明星综艺节目在中国网络的传播[J].上海师范大学,2010(4).

[2] 彭娜.中韩综艺节目叙事结构对比分析[J].重庆大学,2010(4).

[3] 殷乐.韩国综艺娱乐节目探析[J].电视研究,2006(7).

[4] 韩超.韩国电视综艺节目形态探析[J].东北师范大学,2012(5).

[5] 孙玉双.韩国综艺娱乐节目发展现状探析[J].现代视听,2011(8).

[6] 田钰佳.解构韩国娱乐节目[J].管理与财富,2007(4).

分享到:
(责编:董慧(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