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7期

二维码“走”近“贺式白描”的意义生成

史 鉴

2014年07月25日13:56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当下,是个全民新媒体的时代,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平台上争相发展,在科技技术日益创新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广播、电视、报纸都在和新媒体结合使用赢取受众。继报纸、杂志开始使用二维码后,二维码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也广泛起来,传统的图书行业也开始使用二维码,本文就以著名画家贺有直新作《走街穿巷忆旧事—贺有直画说老上海》为例,论述图书史上的海派首创,将二维码运用到白描画中的意义,即艺术家作品首次与新媒体相结合,其中二维码的运用以及其意义生成。

关键词:二维码;应用;首创;艺术作品;意义生成

一、二维码的由来

(一)二维码是什么

二维码技术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但是真正得到实际的应用和发展还是在近20年间。而国外对二维码技术的研究却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且在二维码符号表示的技术研究方面,国外已经研制出多种码制。什么是二维码?二维码其实就是一种用某一种特定的规则或不规则的一种或几种几何图形按一定的规律性在平面并且是二维方向上分布的一个黑白相间的图形,现在还发展出彩色的二维码,是年轻人所喜爱的个性二维码。二维码整个是一个方块形,大多数人看不懂它的构造和它的分布规律,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小方块,却能够把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编码”成一个图像,当用特定软件又称“扫一扫”来拍摄或是扫描这些图像时,二维码包含的信息就显示出来。总而言之,二维码就是通过一个黑白相间的条形码将各种形式的信息例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储存起来,方便受众随时随地查看。所以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二维码的兴起也是必然的。

(二)二维码的应用

我国最早在2006年推出了二维码的应用,但当时的智能手机还未普及,所以二维码的应用并没有推广开来。二维码必须在智能手机上使用,尤其是“微信”诞生以来,其中的“扫一扫”功能更是推进了各种二维码的产生,从饮食到旅游,从旅游到美容,越来越多的商家通过“扫一扫”二维码获得优惠吸引受众。二维码可以承载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各种信息,充分地把复杂的内容通过一个小小的条纹码实现,既阅读方便,又节约纸张。现如今,二维码的应用彻底的普及开来。

通常我们所看到的以及大多数软件生成的二维码都是黑色的,但事实上彩色的二维码生成技术也并不复杂,并且备受年轻人的喜爱,已有一些网站开始提供彩色二维码在线免费生成服务了。基于二维码的纠错功能,即使二维码部分被覆盖或丢失,扫描设备依然能够识别出其记录的完整信息,当前已有不少“个性二维码”的生成工具,把一些个性图案与二维码进行合成,得到个性化并能被扫描设备识别的二维码,这种“个性二维码”也开始流行起来[1]。

现在无论是买票、购物、吃饭都可以使用二维码,买票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订票,购物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付款,例如支付宝付款现在就可以使用二维码扫描,这样既方便又安全。吃饭时扫描二维码也屡见不鲜,就连去小面馆吃碗面都可以扫描二维码加入会员参与面店打折活动,使得日常生活中的吃饭也变得有趣起来。甚至是名片介绍、婚礼请柬、墓碑上都使用了二维码,有了二维码再也不用担心一张简单的名片无法详细的介绍自己了,婚礼请柬上的二维码使用使得参加婚礼的人不用担心到不了场而错过这场婚礼,可以通过二维码观看婚礼的各个重点环节;既能省时省力,又能方便快捷的知晓各样的信息。

二、二维码“走”近《走街穿巷忆旧事》

二维码在纸媒中的应用最早见于报纸和杂志,在报纸中应用可以让平面新闻瞬间活起来,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随着国内智能手机和 3G 网络普及,2011 年底开始,报纸二维码重振江湖。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钱江晚报、每日商报、南京晨报等国内许多报纸又开始尝试借用二维码,打造全媒体报纸。温州报纸也“高调”加入了报纸二维码的试水队伍。如 2012 年 3 月,温州都市报在封面版隆重推出“若想潮一把,不妨玩玩二维码”;2012 年 5 月,温州商报号召读者“拿起手机,玩转报纸”,等等。[2]”

二维码在纸媒的应用中很广泛,但是在图书行业甚至是传统的艺术作品上使用确很少见到,此次92岁的贺有直老先生紧跟时代潮流,将自己的连环画作品与二维码结合起来,创造了艺术作品使用二维码的先河。在2013年8月14日至20日在上海举办的“2013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上吸引了大量的读者,而老先生的作品《走街穿巷忆旧事》也成为此次书展的亮点。这是艺术家的传统艺术作品首次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被不少人评价为图书史上的海派首创。

《走街穿巷忆旧事》主要是以54幅连环画构成的一部回忆上海描述百年上海市井生态的传统艺术作品。贺有直老先生通过一幅幅连环画向大家讲述老上海的故事,所以这本书也可以称为“贺有直画说老上海”,但光通过图画描述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于是,老先生紧跟潮流,将其的连环画和时下流行的二维码结合起来,人们通过扫描书中的二维码,便可以跟随贺老先生走街串巷欣赏上海的大街小巷,并听着贺老先生讲各种生动有趣的故事。在书展上,人们只要用手机扫一扫书上的二维码,便可以做到“读、视、听”相结合,让人一扫仅仅只能读书的乏味,更能听书、看“活起来”的书。

在画面中,贺友直先生以独有的“贺氏白描”重游往事,回味人生,54 幅洋洋大观的《走街穿巷忆旧事》,以小见大而气象万千,尺幅虽小而矩度雍容。当年的上海老城厢,可谓“十里洋场”,“街衢弄巷、纵横交错”,“五方杂处、客土杂居”,老先生将一切尽收眼底,又将一切放诸笔端。传统阅读方式之外,又得益于最新的数字交互技术,读者扫一扫书上的二维码通过手机便可以看到贺友直老先生的自说自画。影像中,贺老先生绘声绘色讲述起老上海的点点滴滴,配合旁逸斜出的各种相关历史图文资料,全方位地带领观众走街穿巷忆旧事,在寻踪追迹中钩沉画面背后的典故和轶闻旧事,将上海各地昨天与今天的风情变化展现给大众[3]。

我们不难想象,在一幅幅简单的平面漫画中,我们可以听到音乐,听到各种各样的讲解,看到视频,这样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在以前的漫画里我们无从获得。而今通过二维码,我们将一幅幅的漫画拓展成了一部部短小精悍带有解说和文化历史意义的动画,这样既保留了漫画的价值,也让读者更好的拓展了阅读量和知识储备量。

三、二维码在传统艺术作品中的意义生成

(一)信息量延伸拓展幅度大

二维码具有储存信息量大、体积小的特点,所以运用到纸媒中,可以通过最小的体积最大的限度将纸媒的信息量无限延伸拓展出去。运用到图书中更是可以提高图书的性价比,而运用到传统的艺术作品中,不仅可以让受众了解到艺术作品的内容,更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影像来了解创作背景、内涵深意、作者思想等与艺术作品相关的信息,既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提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可以方便读者欣赏艺术作品理解作者更深层的作品内涵含义,一举两得。

(二)传播范围广,不受距离限制

二维码制作成本低,方便制作。并且使用的时候只要有网络就可以使用,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二维码了解信息。在这个新媒体普及信息化的时代里,科学技术让传统艺术作品更具活力也更具影响力。所以二维码运用在传统艺术作品中,任何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扫描二维码知晓作品内容,增加了作品的传播范围,并且不受距离的限制,所以贺有直的这部连环画伴随着老上海的影像可以通过小小的二维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三)传播速度快,自主性强

3G网络的普及与4G网络的诞生更是为二维码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只要有网络和智能手机便可以使用二维码,轻轻地扫一扫就可以知晓各种内容信息,所以作品的内容传播速度非常快,瞬间可以传遍世界,甚至可以在同一时刻不同地点进行传播。在获取信息内容时是受众自主选择扫一扫,自主性强,所以受众一旦选择扫一扫便说明他愿意接受该传播信息,即避免了强制传播、受众被迫接受等以往传播手段带来的负面效应又增加了受众的参与度和兴趣。

(四)易于版权保护和保存流传

二维码的抗损性和保密性程度也比较高,所以运用在传统的艺术作品里,既可以保护作者的版权,拥有自己独有的二维码,也容易打击盗版的出现,人们可以通过扫描书中的二维码来验证真伪,进入二维码中的出版社网站,不仅可以查看真伪,也可以了解出版社其他书目的信息,这样增加了信息量也方便读者购买其他书目。艺术家们可以放心大胆的进行艺术创作,也不用担心作品能否保存下去。二维码体积小、方便制作等特点都易于保存艺术作品的价值,让艺术作品更好的发展与传播。

四、总 结

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此外,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继续提升,由69.3%上升至74.5%,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4]。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未来的手机上网越来越普及,也就是说二维码的市场前景将无限广阔。此次《走街穿巷忆旧事》与二维码的首次成功运用不仅给图书行业带来了新的希望,未来的图书市场应该着重将二维码用于书中;也将一件艺术作品成功的推向世界,给新老艺术家们也建立起了一个新媒体传播艺术作品的平台。总而言之,科技在发展,网络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二维码将会越来越普及,也越来越便捷。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邢平立,白惠艳.二维码概述及应用[J].网印工业,2013(8).

[2] 吕云方.二维码是纸媒转型的有效途径吗[J].青年记者,2013(25).

[3] 胡建君.走街穿巷忆旧事[J].新民周刊,2013(34).

[4] 秦洁.二维码在图书出版行业的使用前景[J].中国传媒科技,2013(4).

分享到:
(责编:董慧(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