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末,被认为是“未来报刊”的The Daily在出版22个月后停刊。但面对传统媒体业逐渐步入寒冬,新闻采集业务在数字时代的生存模式探索仍在进行。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日报》停刊的原因为传统媒体在平板电脑这一平台上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参考和可实践的路径。
【关键词】The Daily 平板电脑 传统媒体 数字化
2012年12月15日,被认为是“未来报刊”的全球首份纯平板电脑新闻产品The Daily(以下简称《日报》)在出版了682期,历时22个月后停刊。
集“默多克”、“苹果技术”和“媒体未来”这三个当今传媒业最具吸引力名词于一身的《日报》曾被寄予厚望。它由世界第二大传媒集团新闻集团打造,创刊前期投入超过3000万美元,豪华的内容工作团队超过100人,其中包括维亚康姆数字部门前主管、AOL的新闻负责人、《纽约邮报》执行主编等优秀的媒体人。出版第一年,《日报》在苹果应用程序网店畅销榜上名列第三,前两名都是游戏,其中一个是“愤怒的小鸟”。而在付费的全国性新闻应用程序中,《日报》在iPad排行榜上仅次于《纽约时报》、《经济学家》和新闻集团自己的《纽约邮报》。但当人们等待《日报》建立起“新闻采集业务在数字时代的生存模式”时,它却因“没能增长到拥有足够的读者”而停刊。
一边是《日报》在平板电脑上进行数字化尝试的终止,另一边是接连从传统媒体业传来的坏消息:去年9月以来德国《纽伦堡晚报》、《法兰克福评论报》、《德国金融时报》、美国《新闻周刊》、《读者文摘》等世界著名报刊均先后宣布破产、停刊或全面转向数字版。
传统媒体在平板电脑上进行数字化转型是否可行?应该如何应用平板电脑这一平台?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日报》停刊的原因为传统媒体在平板电脑上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参考和可实践的路径。
|
|
《日报》2011年2月2日创刊号界面 |
《日报》2012年12月15日最后一期封面 |
一、平板电脑是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的新希望?
自2010年苹果公司推出平板电脑iPad以来,平板电脑技术发展迅速,除苹果公司外、谷歌、三星、微软等多家企业都研发出自主品牌的平板电脑,平板电脑的用户数量也在逐年以超过100%的速度增长。截至去年12月,美国平板电脑用户总数已经达到了5240万人,预计到了2016年,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平板电脑用户数量将超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就是这样一个介于电脑与手机之间的“中屏”终端让人们看到了传统媒体新的发展机遇。皮尤研究中心在其年度新闻媒体报告中称,平板电脑加大了人们对于新闻的关注度,大约56%的平板电脑用户使用设备获取新闻。
在平板电脑之前,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集中在以台式或笔记本电脑为终端的网页产品开发,但电脑屏幕呈现的数字报刊和杂志被认为失去了印刷版本的“连贯性和威严性”,而平板电脑的屏幕设计则更能够保持报纸原来的版式,让读者在电子设备上获得最接近纸媒的阅读体验,并通过触控等技术同时提供多媒体整合应用和网络的互动性交往。显然在连接纸媒与新媒体方面,平板电脑比电脑更容易获得读者接受,并逐渐挽回从纸媒流失到网络中的受众。
此外,平板电脑为实现新闻产品内容收费提供了可能。以苹果公司的iPad为例,从最初的iTunes Store(音乐商店)上对数字音乐的销售到现在App Store(应用程序商店) 中的应用程序销售,“苹果公司已搭建出一个完整、成熟的数字内容收费模式,形成了免费与收费内容相结合,应用程序开发者与苹果公司双方收入分成的双赢商业模式”(罗昶,2011)。
据美国知名研究咨询公司Frank N Magid Associates调查,当仅有5%的美国消费者愿意为支付电子新闻或电子报的订阅费时,iPad用户的比例达到12%。由此可见,在平板电脑平台上,用户在经过付费使用习惯的培养之后对应用市场上的产品具有更强的消费倾向。
平板电脑为出版商提供了一种呈现内容的新方式、收费盈利的新模式以及传播发行的新渠道。根据Alliance for Audited Media(媒体稽核联盟)去年对旗下的210家北美杂志、报纸和商业出版成员展开的调查,87%的出版商有iPad应用,75%有Android应用。尽管前有《日报》的停刊先例,进入平板电脑应用市场的传统媒体仍源源不断。
二、应用内容选择:全面还是专业
《日报》每天出版100~130个版,其文字容量相当于每天出40多个版的纸质日报。共6个版块分别为:新闻、商业、娱乐、应用于科技、周末和体育。除了“应用”栏目外,其他设置也与普通的日报类似。就笔者在2周免费试用期间对《日报》的体验,新闻报道无明确的政治倾向,保持中立,语言风格也没有太大的特色。报道内容范围宽泛。独家报道占整体的30%左右,深度或长篇幅的新闻很少。总体而言中规中矩,单就新闻报道内容而言,并没有哪篇让笔者留下映像。
这样一份内容面面俱到,又表现平平的《日报》无法在众多出版物中脱颖而出,特别是在付费前提下,当所有《日报》新闻都能很容易地通过其他免费渠道获得时,人们便没有必要购买这份产品,在新媒体时代,引导内容的永远来自读者需求,一厢情愿向读者售卖新闻是走不通的,显然,当《日报》的编辑们认为“一份平板报纸应该包括这些内容”时他们就已经犯了错。内容上缺乏个性,可替代性强。许多研究者喜欢用《纽约时报》的硬新闻、深度报道和《华尔街日报》在专业商业领域中提供的高价值信息与《日报》作比较,但笔者认为这样的比较毫无意义,《日报》平板电脑新闻产品的技术开发和运用上在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但在这样昂贵繁复的技术和设计条件下,还要达到《纽约时报》等大报的新闻水平和新闻覆盖面,得不偿失也没有必要。
“参差多态才是互联网的力量源泉,没有网站或任何应用能抓住用户的全部注意力”(周琼、蔡姬煌、邢舒黎,2011)。像《日报》这类长于技术和设计的新闻应用如果能够加强某一领域的新闻报道或者是在报道风格、报道角度上有所不同也能够吸引到一批对注重高科技产品阅读体验的读者。当然这还需要再订阅模式上做一些改变,这点会在后文中提到。
对于那些注重新闻内容品质,在新闻生产上需要更多资本投入的媒体来说,在技术和设计上就不用花费过多成本,毕竟文过饰非,简洁的页面原本就是这些纸质媒体的风格,吸引读者的是内容而非设计,那么这些媒体在平板电脑上也应该沿袭这一传统。
三、精致设计还是技术负担
平均每期有大图(超过二分之一版面)44张,小图49张(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课题组,2011),7个以上新闻视频,报纸的新闻风格,杂志的版面设计呈现,社交网站的在线读者评论方式……每一份《日报》都是多元媒介融合的产物。
在传统媒体数字化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将纸媒版面上的文字和图片被机械化复制、黏贴到新闻网站页面上,发展到如今在平板电脑平台上,《日报》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与平板电脑提供的多点触控、手指滑动、重力旋转系统有机结合,不同形式的新闻呈现方式间以及数字化的新闻与载体间的“兼容”性越来越高。此外,《日报》还开发了“独家”技术支持,360度旋转照片弥补了照片二维的平面限制,对新闻事件进行的读者投票在联网后可实时更新,读者可用语音完成“读者来信”等。
不过在离线阅读方面,《日报》的精致全媒体设计也为其带来了一定的技术负担。虽然早在《日报》名字尚未确定时,默多克就请来了该领域顶尖的科学家建立一整套的底层技术。当所有的媒体都在努力将印刷版本变成超过几百兆字节的PDF版本时,这个技术团队做的是让《日报》能将每天出版的120多页视频之外的内容控制在20兆以下,但是根据《日报》出版后的表现,每期数据包大小都至少在40兆以上,甚至有一期达到1G,在一般的网络环境下,一份新闻应用需要再内容缓存上花费的时间越长,客户体验就越差,更何况造成《日报》容量巨大的另一个因素在于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广告所带来的影响。
尽管《日报》已经停刊,但笔者认为它在平板电脑新闻产品设计和技术上的开发与创新值得肯定,也为后继者提供了高质量的技术支持和参考。《日报》希望尽可能激发一切平板电脑与纸媒合体后可产生的潜能,但有时在内容和技术配合上难免“用力过度”,当连续的版面上出现一定数量的按钮、动画等需要读者不断分散精力的子项目时,对新闻主体的关注将会降低、读者也容易产生厌烦感。
《日报》的读者平均每天花费在《日报》上的时间为30分钟,远远高于人们阅读网页新闻的时间,但这差不多是平板电脑新闻应用能够吸引读者阅读的极限。如何合理分配读者在这30分钟内进行技术操作和阅读新闻的注意力比原先在纸媒上对新闻洞进行安排的难度大上许多,不过技术、设计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点与纸媒的版面编辑与内容相辅相成是相通的,因此对于平板新闻产品的编辑来说也不算是全新的挑战。
四、时效性:“日更”还是实时更新
《日报》虽然以全新的平板电子报自居,但其日常运作仍和传统日报的采编、出版“作息”类似,晚上排版,第二天上午出刊。不过在此基础上,《日报》也具有一定的新媒体的特质,每日对部分版面更新3次。
一天3次的更新频率比起传统日报有了很大改进,但是与互联网环境中的其它网络媒体实时信息更新的效率相比,《日报》处在了尴尬的境地。
笔者认为《日报》的编辑理念很可能沿革了传统报人对“日报”的理解。因此,在他们眼中,《日报》不是网络时代随处飘洒、毫无价值的讯息“碎片”,而是在平板电脑上以媒体程序的形式重新塑造出“报纸”的整体感、市场价值和欣赏价值。至于我们常见的新闻应用中出现的24小时“即时新闻”滚动栏或许本来就没有被考虑进《日报》,因为它是一份完整的报纸。笔者并不认同这样的做法,与杂志根据出版周期一期一更新,提供深度“慢阅读”不同,传统日报旨在为读者提供每日最新鲜的新闻,它的每日出版周期是在考虑了新闻采集、编辑和印刷等必须步骤之后的决定,可以说“日更”是传统纸质媒体可以做到的最快和最新。但进入新媒体时代,人们对最新鲜新闻的偏好得到网络媒体实时更新的满足,一份有能力达到实时更新,完成新媒体“日报”任务(即提供最快和最新的新闻)的电子报纸还在用纸质日报出版周期的标准衡量自身已不合适。许多纸质日报的数字版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除了在应用中添加滚动信息栏,有些还专门辟出一个版面放置,如此报纸的整体感完全可以在形式上得到保持。
笔者推测《日报》华丽的杂志版面和高科技设计运用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的确带来了新鲜和优质的阅读体验,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版面编辑的难度从而延长了更新周期。在2年不到的出版时间里,《日报》在2011年3·11日本地震海啸当天在出版3小时后将封面和头版报道更换为海啸相关内容,但是这样的尝试之后没再出现。
此外,新闻应用也可以适当根据平板电脑用户的使用习惯来调整更新时间和内容。市场研究机构Flurry Analytics去年9月对3000多万消费者进行调查后发现,在晚上7点到10点,平板电脑应用的使用频率出现了幅度更大的提升,替代了原本观看电视的行为。而互联网营销调查机构IAB去年11月的报告数据同样显示,在这一时段,使用平板电脑访问常规媒体网站以及社交媒体网站的用户均达到更大规模数量,其比例分别为27%和32.9%。根据这些数据,可以想象这些惯常在晚间阅读《日报》的读者每天看到的都是当日旧闻。笔者认为一些非早报偏好[i],特别以休闲、娱乐见长的新闻应用不妨利用这一特性,以“晚报”的形式出现,保证在这一时段为用户提供最优质,时效性也最强的新闻,当然这一选择需要在媒体对自己的读者群进行调研后决定。
五、渠道:专注单一渠道还是多渠道覆盖
传统媒体对“内容为王”的强调在新媒体时代不再坚定,另一种对“渠道为王”的追捧声音来势汹汹,两方始终争论不休。笔者认为媒体选择这向哪一方倾斜应该结合媒体自身特点来考虑。同时,对媒体的研究者来说,分别从渠道和内容,以及从渠道与内容相结合的效果出发对媒体进行评价也是很好的角度。
笔者在上文中将《日报》描述为“首份纯平板电脑新闻产品”,事实上,在《日报》创刊之初,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首份iPad电子报。在iPad面世时,一直受互联网提供免费新闻午餐困扰的默多克看到了“游戏规则的改变者”和“报纸行业的救星”,一种在付费阅读环境下的传统报刊数字化转型模式。
在默多克的坚持下,《日报》以iPad专属报纸的形象出现,没有网站、封锁所有的搜索引擎,甚至在创刊1年之后才将业务从苹果App Store(应用程序商店)拓展到同属平板电脑平台的Android Market(安卓市场)(安卓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已超越苹果)。
早先《日报》内部员工就感到只在平板上运营使其孤立于公共对话之外,应该创建《日报》网页版等“更通畅的传播渠道”(李成、李婷,2013),不过这一建议未获高层支持。另有评论者认为《日报》的渠道过于单一,从而限制了用户基数。
笔者认为,媒体应选择单一或多种传播渠道取决于它的受众定位和内容设置。对《日报》来说,它的定位确实有些模糊,但根据其版面内容设置大致,可以将其看做面向全国甚至是全球的综合性报刊(与传统日报相近)。这类媒体的价值应该体现在不断扩大影响力以获取最大数量的读者,因此多渠道传播更为适合。
尽管读者可以直接就《日报》的每一篇报道发表Twitter或Facebook评论和分享推荐,并且这些评论会实时在版面上呈现,但真正能看到报道的对象仅限于iPad平台上的订户,也就是说即使这些订户的朋友通过网页版Twitter或Facebook看到好友推荐,也会因为平台不同或没有订阅等原因无法有效接触到《日报》,《日报》为订户营造的是一个极为封闭的社交与传播空间,不存在社交网络几何倍增长的转发、评论和点击的可能,影响力从何而来。
此外,仅仅依靠iPad一个平台也使《日报》变得被动。苹果的媒体订阅政策要求媒体向苹果公司提供30%的订阅费。以《日报》10万订户的订阅量和一年39.99美元的订阅价格来算,它在iPad上的年收入在400万美元左右,数字广告收入也只有100万美元(据媒体估计),再扣除支付给苹果的120万美元,面对2400万美元的年运营成本,《日报》的烧钱速度快得惊人。相较之下,安卓市场的订阅政策只要求媒体向平台提供10%的订阅费,而网站的支付系统无论是与集团内其他刊物(如《华尔街日报》等)共享或是通过第三方,所产生的手续费用只低不高。拥有多种传播渠道的媒体不仅可以自行在不同平台间引入竞争机制,平台与平台间进行的竞争也会让媒体受益,单一平台对其进行限制的影响和运营成本都会相应降低。
在多渠道覆盖方面,《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在去年推出的NYT Everywhere(《纽约时报》无处不在)和WSJ Everywhere(《华尔街日报》无处不在)数字化策略值得关注。前者在现有印刷纸媒、网站、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应用的基础上,将用户范围拓展到第三方平台,如运行于平板电脑上的社交网络杂志Flipboard;后者更是野心勃勃,“只要读者有需求,我们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平台以任何方式提供新闻”(文建,2012),比如在网站方面,截止去年年底,《华尔街日报》通过与当地媒体合作的形式,已在全球建起11个本地化网站,语种包括英、德、葡、中、日、韩、印尼等8个。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理论》一书中认为:非主流的、个性化的产品需求,虽然是需求的尾巴 (The Long Tail),但是,它们累积起来,也能产生与畅销品(Body)一样的销售业绩(彭兰,2011)。再小的平台只要提供的个性化产品存在受众市场,存在盈利空间,就值得尝试,如此在多个平台的积累下也能够积少成多,对这两家主流大报而言,多渠道模式让他们有可能抓住任何一个获得更多读者的机会。
另一方面,长尾理论也让我们看到专注单一渠道的媒体同样有成功的可能。不同于受众面广的主流大报,笔者认为这类媒体更倾向于提供非主流、专门化的新闻产品,比如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科技、体育等等)。因为对其自身定位有更精准的描述和认识,这些小众媒体往往能够吸引到稳定的读者群,尽管有时这个数量并不庞大,但足以让其生存、盈利。
就在《日报》停刊前2个月,一份名为The Magazine(以下简称《杂志》)的苹果iOS平台[ii]电子杂志面世。与《日报》截然不同的是,《杂志》最初的员工仅创始人Marco Arment一人,应用设计标准是达到“极简”(没有视频等花哨的高科技噱头,没有广告,白底黑字和红字强调,少量精美插图),每两周更新一期,每期五篇文章,订阅费用每期1.99美元。
《杂志》创刊序言版面
《杂志》定位源于Marco Arment之前在工作中与科技爱好者接触时的发现:科技爱好者群体在非科技领域也总是有一些类似的爱好,而这样的爱好也应当得到满足。因此《杂志》的题材涵盖科技领域和科技爱好者们共同关注的非科技领域话题。并且与“绝大部分的科技站点都集中于各种评测和对比,以及试图用最快的速度向读者传递最多的信息”不同,《杂志》还原了传统杂志提供深度阅读的功能,致于呈现“含义深远的述评和宏观全局的思考”。
有了精准的定位和可控的成本,《杂志》在出版至第二期时就获得了足够多的订户,实现盈利,预计《杂志》供稿者的稿费标准将会超过纸质杂志,进一步保证了杂志的高质量内容。对于同样使用单一渠道的竞争者来说,“内容为王”者将得到更大的优势。
六、收费墙:聚钱还是赶人
默多克曾表示,《日报》的订户数若达到80万就有望盈利。分析师的计算也表明《日报》需要聚拢50万个用户才有可能赚钱。但出刊近2年来,《日报》在iPad的用户数一直保持在10万左右,每年亏损达2400万美元。在最后的停刊声明中,新闻集团称:“自发布以来,《日报》就是我们在数字发行市场的一个大胆尝试,同时也是一个创新引擎。不幸的是,我们不能在短期内吸引足够多的用户来维系其长期生存。”
完全依靠平板电脑作为载体,没有印刷费用和运输费用,《日报》通过这种方式节约下数百万美元的成本,从而降低了报纸的订阅费用。周和年订阅费分别为0.99美元和39.99美元,这的确比还在出版印刷版的纸媒新闻应用订阅费低了不少:《纽约时报》年订阅费为256美元,《华尔街日报》年订阅费为264美元,另一份新闻集团旗下的《纽约邮报》(被认为在定位和内容上与《日报》相似)的年订阅费为99.99美元。
为何在默多克眼中让读者花更少的钱获得“更丰盛的新闻大餐”的《日报》并没有获得读者的青睐?
首先是《日报》的品牌影响力不够。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84%的移动设备用户下载应用的重要前提是这个新闻应用的品牌。产品与大部分由纸媒制作的新闻应用不同,《日报》虽为新闻集团旗下产品,但作为一个全新的品牌,在进入平板应用市场前没有任何受众口碑积累。按照《日报》的盈利步骤,它将第一步吸引足够多的读者下载与第二步受众“货币化”合并为一个步骤,并希望在积累后达到第三步:收支平衡。但实际上,大多数媒体应用都是在纸媒阶段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后获得品牌效应,然后依靠品牌在平板电脑平台中赢得足够多的下载量,最后循序渐进到第二步和第三步。《日报》的收费方式的确在某种程度上简化了过程,但步骤与步骤间的时间确是无法节省的。应当说《日报》能在2年时间里吸引到10万付费订阅群体已经是不错的成绩,可惜因为成本制约,对《日报》品牌的读者群培养没有再继续下去。
其次,在上文提到《日报》的内容缺乏个性,没有让读者找到“必须”购买的内容。
此外,《日报》的收费方式不适合新品牌。用户下载应用,经过两周免费试阅后开始收取订阅费,订阅费不分内容、不分用户、不分时机,收费墙竖起一步到位。如今媒体市场上,除了内容品质极高,有足够长历史积淀的媒体以外,大多数试水数字订阅付费的媒体都采用更为个性化、专门化的订阅模式,比如就深度调查性报道、专业金融信息、科技报道等进行版块订阅,或者提供一定篇数的免费新闻阅读,逐渐培养读者对媒体的依赖,毕竟如今很难要求读者对某份媒体再存在强烈的“刚性”需求。
Alliance for Audited Media(媒体稽核联盟)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出版商开始接受收费墙,不过受访者中有44%的人表示,未来两年内没有计划实行收费墙。现有收费墙中,《纽约时报》计量收费墙[iii]最为流行,39%的受访者在使用。《华尔街日报》的高端内容收费墙排在第二,受访者中33%在使用。建立收费墙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转型后的必经之路,但建立的时机,建立的方式需要斟酌。
七、广告:更精准的投放还是非必须收入
《日报》使用Medialets这一移动富媒体广告平台,通过在版面上呈现各种富媒体广告形式,如横幅广告、扩展类广告、浮层类广告、插入式广告等,从而吸引高层客户进行广告投放,其中包括许多著名广告客户如蒂凡尼(Tiffany & Co.)、宝马、IBM、《经济学家》杂志等,广告收入在100万美元左右。
但是平板电脑应用的广告投放仅止步于广告的视觉效果和形式远远不够,如何进行定制广告的高精准度投放才是更需要进行发掘的平板潜能。通过平板的GPS定位功能可获取用户的位置信息,从而实现LBS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周边生活资讯提供、团购及优惠信息推送等功能均是信息个性化、分众化的有效路径”(罗昶,2011)。通过订户在应用中填写的个人信息(如年龄、性别、学历、职业等)和阅读、产品习惯的数据挖掘,也可为个性化信息服务提供依据。
不过根据当前苹果的媒体订阅规则,苹果公司对用户信息拥有所有权,只有部分信息能够“出租”给媒体使用,这导致现在应用中的广告投放精准程度与纸媒相比没有更进一步。但有理由相信,在不久之后,苹果、谷歌这些第三方平台将会利用手中的用户信息资源与广告商和应用开发者达成交易共识,实现定制的高精准度广告投放是大势所趋。
广告费和订阅费的确构成了传统媒体的两大收入来源,其中广告收入占了更大比重。但这一情况对平板电脑的新闻应用就截然相反了。既然纸媒中有免费报刊可以舍弃订阅收入,完全依靠广告收入发行。那么媒体应用也可以考虑通过提高订阅费用,舍弃广告收入部分。比如实行阶梯式收费,提供不同价格等级的订阅,让选择高等级订阅的订户可享受更舒适的“无广告”阅读体验,这一方式已在视频类应用中得到广泛使用。
八、其他
除以上提到的因素外,有研究者认为《日报》的停刊也与新闻集团自身的经营状况有关。
《日报》的定位与新闻集团旗下的另一份刊物《纽约邮报》重合,后者在平板电脑上也设有新闻产品,他们共享资源,却又是两个经营实体。由于“公司政治”原因,二者之间的关系无法平衡,《日报》被《纽约邮报》视为竞争对手,并遭到排挤。笔者在《日报》的最后一期上看到,《日报》为《纽约邮报》提供了两个整版的广告,并以“喜欢《日报》,就去下载《纽约邮报》”为广告词,可见《日报》也通过这一方式间接承认两份报纸在读者群体的相似度很高。
另有新闻集团的分拆计划很可能在《日报》的停刊中扮演了最后一根稻草的角色。在创刊初期,默多克曾告诉《日报》的工作团队,会给予足够的时间,使《日报》达到收支平衡并盈利。去年2月,也就是《日报》创刊1周年后,《日报》出版人格雷格·克莱曼称订户数量“完全符合预期”,他说:“一个新的出版物通常需要五到七年的时间才能达到收支平衡,而我们的表现远远超过这个发展曲线。”(练小川,2012)但是在新闻集团将处于利润增长中的娱乐业务与处于利润衰退中的出版业务拆分后,“新”新闻集团将自顾不暇,没有能力再进行《日报》的亏损性数字试验。
九、结语
《日报》既然是一场数字试验,而不是实验,在它之前没有人在平板电脑上建立起媒体生存模式,它的每一个决策都是在探索和创新。我们都明白试验要想成功,就必须经历过程中的多次失败和修正。笔者自始至终都没有用失败来形容《日报》的停刊,因为这只是一场试验因为经费等原因不得不终止,如果给它更长的时间,也许它就能在不断试错中找到解决方法。而现在,这场中途停止的试验留下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供后来者参考。
或者更乐观一些,《日报》是整个传统媒体在平板电脑上进行试验的其中一个环节,而整个试验的对象包括了《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这些主流大报的部分新媒体转型,也有《日报》、《杂志》这些试图将新闻载体完全新媒体化的全新产品,他们之间需要互相参考得出的数据和成果,但更重要的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试验环境和材料。
不是所有的传统媒体都适合在平板电脑的平台上进行转型。平板电脑只是一种新媒体终端,在未来,新媒体终端的类型只多不少。在媒体对自身进行定位后在最合适的渠道找到愿意订阅的读者群才有盈利的可能。不过对于那些近几年无急于从平板新闻应用市场获得盈利的传统媒体,不妨继续采用免费订阅,一方面积累新媒体平台技术开发的经验,以备以后出现更合适平台时作出更快速的反应,另一方面是在新媒体用户中扩大品牌影响力,积累潜在订阅用户。借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前董事长范以锦所言,对于许多纸媒而言,不管未来平板电脑能否帮助它们打破付费阅读的僵局,当前平板电脑更大程度上的意义还是一种营销手段。
注释
1、早报偏好指的是一些涉及金融、商业等专业型的信息合在早晨发布
2、 苹果iOS是由苹果公司开发的手持设备操作系统,设计给iPhone,iPod touch,iPad以及Apple TV等苹果产品使用。
3、 2010年6月起,《纽约时报》开始实施“付费墙”模式,其网站可以让用户每月查看20篇免费文章。2012 年4月,《纽约时报》将每月免费文章的数量减少到10篇。
参考文献:
1、李成、李婷.《The Daily》何以陨落?中国记者.2013.1: 112-113.
2、练小川.《日报》(The Daily)夭折的原因.出版参考.2012.12下: 47-48.
3、罗昶.基于iPad平板电脑的传统报刊数字化衍变层次分析.编辑之友.2011年第12期:82-84.
4、彭兰.iPad传播:新空间与新模式.对外传播.2011.2: 47-48.
5、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课题组.The Daily:探索新媒体赢利模式的先行者.新闻实践.2011.8: 14-18.
6、文建.华尔街日报:借力网站“重返亚洲”.中国报业.2012年11月(上): 71.
7、周琼、蔡姬煌、邢舒黎.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思考.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6月: 14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