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中国报业》>>2014年·第2期

提升党报传播力的创新之道

雷蕾

2014年03月10日17:05    来源:中国报业    手机看新闻

地市党报承担着宣传中央、省市委各项精神的重要作用,离基层群众最近,是一线鲜活新闻的首发平台。地市党报要提升传播力,就要在深刻领会当前大势、科学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精准把握报道的时、度、效,推动先进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入脑入心。

《丽水日报》作为浙江西南地区的媒体品牌,近年来以“最美丽水好人”、“丽水市农民工服务月”、“问政直通车”、“驻村纪事”等活动和栏目为载体,在正面报道的时机、分寸、效果方面,做到不失真于事实、不失信于读者,以积极探索的作风,娓娓道来的风格,站稳主流位置,引导和营造良好的地方舆论生态。

及时发声 适时发声

应势而谋 顺势而为

新闻报道中,报道时机是否越快越好?新闻一发生,就先声夺人,藉此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还是稍作观察,等待更多有效新闻资源,甄选之后再作报道?这是地方党报务必认真研究、有效应对的命题。

从大的时间背景看,新闻报道时效里的“时”,也指时代发展趋势和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平面媒体抢发新闻已毫无优势可言,因此,先声夺人不一定是衡量平面媒体新闻优劣的决定性标尺。随着技术的发展,在微博、论坛、微信等处发声并不难,难的是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和数据,对事件作出既有视野又具深度的分析。

《丽水日报》多年来的做法是,第一时间“抢新闻”确保时效性,紧接着,不失时机挖新闻,做好追踪报道、后续报道、深度报道,有效回应公众对新闻事件的重大关切。

2012年,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区在丽水“落地”。围绕这一“国字号”改革新规,《丽水日报》充分发挥党报的资源优势、政治优势,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充分挖掘、及时报道各地的金融创新。特别关注茶园、石雕、农房、香菇仓单、土地流转经营承包权等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的创新方式,不少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首创的新方式屡见报端。

这些由各领域、各部门改革创新而来的举措,是丽水农村金融改革大潮中的一朵朵“浪花”,汇聚成农村金融支农支小的合力。《丽水日报》在前期大量刊发动态消息的基础上,派出骨干记者深入基层采写的报道《一张“林权IC卡”方便四万林农》,反映“中国生态第一县”庆元77903亩山林有了“电子身份证”的新鲜事。该报道获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

闻风而动、顺势而为的创新举措,不仅是基层一线改革的生动实践,也为全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趟出了先行先试的路子。承接着以点到面、不失有序的报道节奏,《人民日报》要闻版、新华社、《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派记者前来丽水,采写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探索和模式,为各地提供参考样本。

追随这些耀眼的“浪花”,2012年底《丽水日报》记者再度深挖新闻源,采写了通讯《丽水,农村“金改”的普惠样本》,总结了金改工作的经验做法。该通讯在当年浙江省新闻奖评选中获二等奖。

以事说理 有理有节

注重技巧 理性务实

度,就是适应受众的心理、心态和情绪,做到适度而不失度,帮助人们澄清认识、明辨是非,积极疏导公众情绪,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良好氛围。

多年的实践证明,要使舆论引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必须精心寻找读者乐于接受的叙事角度,以适度合宜的报道方式,确保书面文字与基层实践的高度统一,确保正面报道接地气、有温度、顺民心。

2013年夏天,某地城管在执法过程中砸坏西瓜的新闻,通过互联网在全国舆论场迅速发酵。

在此背景下,7月24日《丽水日报》报道了缙云县城管大队绘制“西瓜地图”,实现瓜农方便、城市整洁、交通畅通三赢效果的消息,引起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新民晚报》等国内近百家媒体的关注和转载。《经济日报》7月26日发表评论《“西瓜地图”体现智慧》,新华网、《浙江日报》8月初派记者对该事件进行深度采访报道,在全国范围内引起高度关注。

缙云“西瓜地图”的城市管理新举措,符合了新媒体时代的民心期待,《丽水日报》对这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之所以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引起公众的共鸣,究其原因在于该报道充分尊重了新闻传播规律,发声频率适时适度,有效挤压了负面信息的发酵空间,产生了良好的正面效应。

将负面新闻转为正面报道的成功案例,给党报工作者以重要启示:正面报道务必要有微观准确、理性务实的文风,有礼有节、以事说理,以事件的解决为报道根据和指向。只有这样,新闻报道才能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利器。

当前,全国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对公款请客送礼的监督报道不时见诸报端网络。《丽水日报》高度关注此类舆情热点,派出记者深入基层了解对“八项规定”的执行情况并及时进行报道。如“中国雪梨之乡”云和不再依赖“礼品梨”的高端团体消费,而是凭借市场销售和网络销售渠道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2013年夏天卖出的3万公斤梨没开一张对公发票。

这则鲜活的新闻以“云和果农小发票”的角度,折射出“八项规定”带来的大变化。2013年11月9日《丽水日报》一版头条刊发的这则消息,在社会上刮起一阵清风。更可喜的是,这则消息所传递的信息也为各地精品农产品的销售,起到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实践证明,要把党报的宣传建立在尊重新闻规律的基础上,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遵循新闻价值、受众接受心理、宣传报道尺度等科学规律,把正面报道与人民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实践统一起来,讲究传播艺术,用事实说话,让群众乐于接受。

彰显主流 有效传播

情理兼备 入耳入心

新闻宣传不是政治教育,其宣传功能必须在有效传播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探索能产生良好效果的报道途径,是让正面宣传入耳入脑入心的根本之策。

在百姓的兴奋点、关注点上彰显舆论引导之效。2011年一条网友微博称,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的队员们是新时期的“静秋”和“老三”(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山楂树之恋》中的男女主角),引起网民和微友关注跟帖。《丽水日报》紧紧抓住这一网络热点,集结报社两报一网的精干力量联合出击,以通讯、消息图片、言论等多种题材,精心策划地质人的深度报道。这其中,通讯《地质铁汉陈升立》、《解读地球密码的人》以及反映七大队风餐露宿生活的新闻图片,分别获得当年浙江新闻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形式多样、容量丰富的报道引起中央和省级媒体的关注,记者纷纷来到丽水,从各个角度跟进采访。通过各级媒体的倾力报道,七大队的先进事迹被更多人了解。2012年6月21日,“七大队”先进事迹报告团登上人民大会堂讲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亲切会见报告团成员。一个常年默默奋战在山沟里的地质大队,得到国家级认可与褒奖,这与地方媒体的报道密切相关。

在对热点新闻、典型人物的深入挖掘中彰显舆论引导之效。一个时期以来,浙江“最美”系列在全国引发广泛关注。这股源自民间的正向暖流,是浙江在物质富裕的基础上,民众追求精神富有的信号。

《丽水日报》牢牢把握群众求真、求善、求美的主流心声,深入挖掘报道丽水“最美姑娘”叶霄雯、“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养路工”周林松等“最美丽水好人”群体。这些体现正能量的典型报道,对民众的认知产生了“蝴蝶效应”,助力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道德力量。

17岁“最美姑娘”叶霄雯在火海中勇救两位老人,彰显出90后的“青春标杆”。《丽水日报》把握时代特点,升华报道主题,引导众多年轻人完成“敬佩——学习——靠拢”的思想升华。报道刊发后,网友在丽水多个县(市、区)的网络论坛上发出“向最美靠拢”,“我们也要成为最美”的呼声,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叶霄雯当选“浙江骄傲——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该报道新闻图片荣获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更为可喜的是,在随后的几个月里,丽水市缙云县、遂昌县先后涌现出勇救溺水人的两名“80后”女村官和半夜跳入湍急洪水中施救群众的年轻民警,《丽水日报》及时跟进报道,形成持续的社会热点。这些新闻人物充实了“最美丽水好人”群体,他们中不少人的事迹被相关部门制作成广告牌、灯箱,矗立在市区重点街道景区,成为市民学习的楷模。丽水日报为形成积极向上、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社会风气作出了贡献。

(作者单位:丽水日报社)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