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数据新闻在大数据和数据可视化的时代背景下以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本文讨论了数据可视化在电视新闻中的表现形态,总结出数据可视化在电视新闻中的五个设计步骤。
【关键词】 数据新闻;电视新闻;大数据;数据可视化
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又称数据驱动新闻(data driven journalism)。它指的是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过滤,从而创作出新闻报道的方式。[1]数字可以从量化的角度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 反映新闻事物的发展状况,它既可以是报道的主体,也可以作为辅助性背景材料解释报道对象。数据新闻作为一种常见的新闻题材由来已久,如一段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事故灾难新闻等。数据新闻近年来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源于“大数据”和数据可视化等概念的火热,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新闻可视化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形态率先在网络媒体上得到应用,并很快发展到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上。
一、数据可视化在电视新闻中的表现形态
数据可视化旨在借助于图形化手段,清晰有效地传达与沟通信息。为了有效地传达思想概念,美学形式与功能需要齐头并进,通过直观地传达关键的方面与特征,从而实现对于相当稀疏而又复杂的数据集的深入洞察。[2]数据可视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信息图表,根据道格?纽瑟姆(Doug Newsom)的概括,作为视觉化工具的信息图表包括:图表(chart)、图解(diagram),、图形(graph)、表格(table)、地图(map)和列表(list)等。在信息图表中把视觉语言作为传达信息的方式,通过在图表中综合运用图像、文字、色彩、符号等视觉信息,并利用一些手段处理某些单靠数据或文本很难表达和解释的信息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视觉语言,提高信息图表中所要传达信息的丰富性、感染性和交流认识的效率。[3]
在电视新闻中,数据可视化除了包括道格·纽瑟姆(Doug Newsom)所总结的元素外,还有音频和视频的元素,并通过非线性编辑技术把这些元素在“时间轴”的概念上将文本内容形象化、时空层次化、信息秩序化,并最终以动态的视频形式表现出来。根据香农-韦弗传播模式理论,信源通过把信息编码,经由信道传输给信息接收者,然而信息接收者想要理解信息含义还要对接受的信息进行译码,数据可视化就把编码和译码的程序打通,让信息接收者直接领会信源发出的信息,大大减轻了信息接收者的思考负担,也减少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损耗”,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
与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上的静态图表信息不同,电视新闻中的数据可视化的表现形态是连续的、动态的并具有较强的逻辑连接性。在表现以时间或者逻辑关系演变为主线的新闻上,数据可视化在电视新闻上比在静态图表更有表现力。此外,与静态图表信息只有文字和图表两种元素不同,数据可视化在电视新闻上加入了音频的解读元素和视频的逻辑连接功能,文字的表现功能有所弱化。
二、数据可视化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情况
数据可视化是信息可视化的一种,信息可视化在电视新闻中早就有所运用,主要表现形式一是事故灾难新闻的动画模拟还原。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央电视台在对唐家山堰塞湖的排险和处理过程进行报道时,用动画的形式对抢险现场和抢险方案进行演示;另一类是科技行业类新闻的模拟以展示其复杂原理,最典型的例子是报道神舟飞船在太空中飞行状况的新闻,从1999年神舟一号到2013年的神舟十号,中央电视台在新闻报道中都大量运用了动画模拟图像。
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信息的权威发布平台,经常发布一些周期性国民经济、行业经济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这类数据新闻之前的报道方式大都是相关的拍摄画面加上数据和简单的图表,同时配以解说。由于专业性太强,受众往往觉得这类新闻枯燥,也难以解读出有效的信息。从2012年8月21日开始,央视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同步推出了近60期《数字十年》系列成就报道。作为十八大宣传报道重点节目,《数字十年》紧紧围绕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一系列具体数字,以可视化的表现手段,展示十年来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这种清新、活泼、幽默的视频风格最早出现在2011年12月一条由网友制作并迅速火爆网络的视频短片《十分钟,让你了解上海》,随后类似风格的视频如《十分钟了解中国》、《九分钟了解成都》等风靡网络。以《数字十年》系列成就报道为标志,央视率先在数据新闻报道中引入此类报道风格,获得成功后,开始大量使用此类可视化的动态图视频表来报道数据新闻。
三、数据可视化在电视新闻中的设计步骤
所有的数据新闻,都可以拆分成两个最基本的元素:所描述的事物以及这个事物的数值,引用社会统计中的概念,我们将其定义为指标和指标值。在电视新闻中,将数据新闻可视化就是将这两个基本元素可视化,并将其逻辑关系有机结合起来,最后以动态的、逻辑性的视频形式表现出来,其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数据可视化在电视新闻中的设计步骤
第一,梳理分析信息内容,剔除多余数据,保留最有价值的信息。由于信息图表相比其他设计形式具有更强的逻辑性,因此设计前期对信息传达对象的调查和研究以及信息内容的整理和分析尤为重要。[4]在数据的选择上保留有价值的数据,剔除冗杂信息,同时根据报道内容初步确定视频整体色彩的色相、明度、冷暖等可使信息情感化的元素。视频的整体风格一般运用特异、夸张、节奏变化等常用的图表美化手段来营造幽默和机智的表现风格,这种风格可以提升信息图表的趣味性和易读性,让信息的传递更加高效广泛。对信息准确的分类和数据的正确取舍是电视新闻中数据可视化总体架构、层次和风格的基础。
第二,将指标值图形化。一个指标值也就是一个数据,将数据图形化除了常见的柱状图、饼状图外,还可以结合指标类型创造出合适的图表。在将数据进行概念转化时,用对比或比喻的方法可以大大加深受众对数据的感知。所谓数据的概念转化,就是将数值概念转化成受众可感知的具体物品。如央视《数字十年》系列中的《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有一段是这样的:“2002年到2011年,中国通过土地整治、账务平衡等措施,开垦除了4200多万亩新增土地,相当于我们再造了五个上海市面积大小的土地。”受众对“4200多万亩”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把这个数字转化成“五个上海市的面积”,受众就一目了然了。
第三,将指标图形化。指标图形化就是用形象化的图例来代表数据所描述的事物。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仿影图形,顾名思义,就是仿照投影的造型所创意的图形,并经过省略、归纳,呈现出条理化和几何化的造型轮廓。[5]由于仿影图形具有极简化的造型,有强烈的对比色,符合信息设计的图形简练、快速阅读的特点,所以被广泛运用在数据图表设计、信息可视化设计和图形符号设计当中。在《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中,设计者在一块平地上,用几排禾苗简影图代表农业用地这个概念,用挖掘机和楼房的简影图代表工业建筑用地,十分形象生动。
第四,将逻辑关系可视化。逻辑关系是指指标值与指标值、指标与指标、指标值与指标之间的关系,由于电视新闻采用非线性编辑技术,只有把各个元素用强有力的逻辑关系表现出来才能构成一个持续动态的视频信息。逻辑关系可视化的主要方法是根据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如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由慢到快等构建类似的场景,把各元素连接起来。具体到每个场景,可以通过罗列、对照、排比等方式把指标或者指标值连接起来。如《数字十年》系列中的《中国网民数世界第一》,有一项内容是介绍近十年来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一直是上升趋势,该视频便设计成台阶的形式,台阶越高代表互联网的普及率越高,随着时间轴的推进,依次出现2008年和2012年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互联网普及百分数,并用柱状图辅助与全世界的互联网普及率相对比。
第五,插入音乐和解说词。电视是集视觉和听觉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声音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视频的整体效果和信息传递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数据、图形风格、展示媒介,需要对声音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编排,也就是动态信息图表的声音设计。[6]在电视新闻中,声音设计主要是解说词和背景音乐的运用。根据视频的整体架构和各个分脚本,整合画面、解说、音效、字幕等元素,可以大大提高数据新闻在艺术表达和数据信息传递上的生动性和信息传递的效率。《数字十年》系列在背景音乐的运用上采用清新、明快、有节奏感的音乐,配以轻松、口语化的解说词,再配合清新和幽默感的画面,给人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
电视新闻中的数据可视化是一种结合了设计学、传播学、信息科学、数据挖掘、图像技术、音频技术、认知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新型传播形态,是一个由抽象数据到可视化形式的映射过程。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本身对于传播者和受众来讲并没有太大意义,只有挖掘数据背后的新闻并通过可以感知的传播方式让受众接受,才能创造出数据的价值和意义。数据可视化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不仅挖掘了数据新闻的价值,为包括电视新闻工作者在内的媒体从业者打开了一个“新闻矿藏”,也为受众提供了一种更加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电视新闻类别。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
注释:
[1] 章戈浩.作为开放新闻的数据新闻—英国《卫报》的数据新闻实践.新闻记者,2013(06).
[2] 维基百科.数据可视化[DB/OL].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数据可视化。
[3] 陈雅群.信息图表设计的视觉语言研究.现代装饰(理论),2012(05).
[4] 吉洁.信息图表视觉化设计方法探析.浙江工商大学,2011(10).
[5] 罗兵.网络信息的图形化以及数据的图表化整合设计.包装工程,2012(20).
[6] 孙宁.谈动态信息图表设计的应用研究.群文天地,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