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3年第6期

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的应变

许宸

2013年12月16日14:35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基于计算机技术而得到迅速发展的网上论坛、微博、微信、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迅速改变了既有的媒介生态。手机等无线终端与网络的结合不断催生出新的传播渠道,它们以个性化服务、低门槛介入、双向互动、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在当前的竞争格局中节节胜利。由此而引发的“全民记者社会”、“自媒体时代”将当前中国带入了一个众声喧哗的媒介化社会。在此媒介生态环境下, 电视观众被急剧分流。

当前,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裂痕日趋明显,理性表达、悲情诉求与情绪化谩骂相互交织, 形成了一个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的场域。电视媒体在与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境外话语的冲突和妥协中面临着巨大的公信力危机。电视新闻的内容生产也面临着多重困局。

第一,在自媒体急速发展的今天,电视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被削弱。从此前南京的天价烟事件到2012年的“表叔”杨达才事件再到新近发生的李某某涉嫌轮奸事件,多数热点事件的发酵均遵循了这样的发展过程:事件发生——网络爆料——网络热议——传统媒体跟进——多方关注导致事件继续发酵——各类媒体跟进最新情况。从中可以发现,新媒体在热点新闻事件的推进和报道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它们不仅抢在了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之前发出了第一张图片和文字消息, 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因此,新闻的时效性在新媒介环境中已发生转移。然而,讲述最新发生的事件依然是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主要依据, 电视新闻报道的相对延迟与观众的期待因此形成了明显错位。

第二,新媒体的出现开启了大众传播的双向传播时代。虚拟的赛博空间将传统受众从“肉体的牢狱”解放了出来, 基于网络的虚拟特性,现实的风险可以被降低至最低程度。只要与网络相连, 任何普通大众既可以是信息接收者, 也可以是信息传播者, 在此过程中, 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得到了极大释放。虽然电视媒体早在多年前就开始了对双向互动模式的探索, 如观众来信、观众热线、短信参与或邀请观众到现场等, 但是缺乏互动的媒体独白依然是电视新闻的主要表达方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疏离,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的当下, 当观众在电视上听不到自己的声音或寻找不到预期的情感支持时,就会转而投向新媒体。

第三,日渐开放的话语空间已然形成。伴随着传统媒体议程设置能力的削弱以及传播模式的重构,话语空间必然重建。在目前的媒介生态下,任何一个新闻事件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开放的话语空间,网民可以通过微博、搜索引擎、在线讨论等多种方式随时参与到新闻事件的内容生产中, 更改或推动事件的发展进程。 如2012年末的热门话题“切糕”,话题本身来自于2012年12月3日,湖南省岳阳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岳阳公安警事”发布的对一件民事纠纷的处理结果。随着网民的积极参与, 该事件的新闻触角从事件本身延伸到了“民族关系”、“政民关系”等多个领域, 从而吸引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相较之下, 传统媒体严格的内容生产机制所形成的相对封闭的话语空间成为电视新闻的现实困境之一。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电视媒体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做出的积极转变。虽然手机便捷轻巧、网络交叉互动的特点都非电视媒体所能企及, 但它独树一帜的直播形态却能够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特别是近年来与新媒体的主动联姻, 进一步丰富了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

1.直播日常化。电视直播使叙事的开放性与情节的完整性实现了完美统一。如2010年由央视和江苏台联合进行的南京大报恩寺阿育王塔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直播,将新闻现场与新闻背景等诸多叙事元素集中展示,观众既可以看到一个按照媒体议程设置规定好的始发事件, 也可以领略到事件不经意间显示出来的戏剧性和偶然性。这既满足了观众的猎奇欲, 也满足了他们最大程度还原新闻事实的基本愿望。

虽然在新闻收集和发布方面, 电视媒体逐步让位于更高效的互联网等新媒体, 但现场直播的现场性、真实性和时效性等特点也造就了电视媒体在新的传播格局中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在重大新闻事件中, 现场直播既可以准确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也是事件的第一见证人和发言人, 杜绝谣言的滋生。如今年4月的四川芦山地震,央视及各省级卫视停播所有原定节目,全天候为观众报道灾区受灾及救援情况。前方记者随时关注网络动态,对网络爆料的信息进行验证,对观众了解灾区现状、稳定社会情绪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 现场直播还可以帮助电视媒体成为新闻事件的重要定义者。诚然,在互联网时代,每个市民都能够收集信息、调查事实并且提供分析。然而,信息并不是新闻报道的全部, 更重要的还有新闻事件对下一步议程的设置和对普通受众的判断趋向的引导。现场直播不仅为保证新闻报道的独立性、原创性和可信度提供了最大可能, 也为引导受众的判断趋向提供了保证。如党的十八大期间, 十八大新闻中心联合央视策划组织了多起大型直播活动和现场新闻发布会, 对准确传播十八大发展动态和党的声音发挥了巨大作用。

因此, 从现实的选择来看, 电视新闻需要进一步推进直播日常化, 这是电视媒体利用自身属性、资源优势和新媒体竞争的必然选择。当然, 电视新闻的直播日常化并非意味着表现形式单一,在新闻事件的直播活动中,还可结合现场采访、跟踪调查、嵌入体验、传受互动、即时评说等多种叙述方式进行报道,这对争取新闻事件的话语解释权和定义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与新媒体融合。虽然由于新媒体的出现, 既有的传播格局被打破, 受众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成功实现了话语的自我赋权,但如果就此认为信息制作与传播的垄断地位已经被打破, 无疑是错误的。事实上,高品质的新闻报道往往只能由大型媒体的专业记者才能完成, 只有他们,才具备组织支持、资金支持和后勤、法律服务的后援。所以,在重大新闻事件面前,新媒体多数时间只能扮演信息的传播者而不是制作者角色。

与新媒体合作不仅可以有效弥补电视新闻在收集和发布上的不足,也增加了新闻节目的传播渠道和传播频率。以江苏台近期发布的荔枝新闻和乐享电视手机客户端为例,这两个客户端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介传播手段和互动平台与反馈于一身。这种集合并非只是文字、音视频等元素的简单罗列,而是以知识获取的逻辑对各种线索进行链接。在一则电视新闻中,不仅提供了正常时间线播放,同时其对应分层次立体链接的元素还包括新闻事件的文字介绍、新闻事件的产生背景、类似事件的链接、其他媒体的报道、相关评论、互动社区等。在整个信息体系中, 一条电视新闻不过是整个信息链接的中转站, 以其为源点, 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链接到网络、报刊等其他媒介, 寻找所需的背景资料、最新动态等,使得电视新闻也成为了类似网络信息的超文本存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到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小到某省、市、县的突发性新闻,几乎所有直播都是传统电视台与互联网同步进行的。在台网直播中,观众与网民互动,收视率和点击率会双双冲高,实现了传统电视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

在新媒体环境下, 电视新闻的生产方式和生存状态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悄悄发生了转向, 一个日益开放的话语空间也逐渐浮出水面。但这种转变远远不能适应现实需求, 需要进一步确立现场直播的核心理念, 加大与新媒体合作力度, 不断探索电视新闻在新媒体语境下新的生产方式、叙述手段和传播路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

参考资料:

[1]王以.从媒介环境学看电视与新媒体的合作共存.声屏世界?广告人, 2012(7).

[2]徐映玲. 论新媒体条件下重建电视新闻的优势.现代传播,2011(8).

[3]孟建;董军.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电视新闻的嬗变与发展.国际新闻界,2013(2).

[4] 韩扬. 网络带给电视节目发展的借鉴和思考.新闻传播,2012(4).

[5] 高有祥. 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5).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