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鼓励编采播人员钻研业务,江苏电台连续两年举办“职业技能大赛”。10月,“文艺音乐专场”举行。此次大赛共有四个环节:文艺音乐知识的现场回答、参赛选手的才艺展示、事先录制好的一档节目的现场听评和纠错,和现场直播主持题。作为出题人之一,在第四个环节,即“现场直播主持题”上颇费了我一些功夫:如何出一个给选手以充分展示自己且能在现场呈现得五花八门的题目?高考作文题给了启发,我出了这么一个题目:提前两天给各个参赛小组发放了一张CD,CD里只有一首歌,周云蓬的《春歌》,选手根据这首歌制作一档5分钟的文艺或音乐类节目。这是一个看上去很简单的题目,却因其“开放性,没有具体要求”从而特别考验参赛选手的发散思维。
赛前我给选手讲解了这首歌。在歌词方面,周云蓬采用了“集句”的创作方式,宋代禅宗无门禅师的偈《春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和《竹枝词》、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和《望庐山瀑布》都被周云蓬换用;在旋律方面,周云蓬改编了我国流传很广、影响很深的传统民歌之一《孟姜女》;在歌曲的结构上,周云蓬根据汪伦送李白的故事戏作了一段“李白下河救汪伦”的调侃,结尾处有个女声用苏州话念白了获“人民文学年度诗歌奖”的《不能说话的爱情》。
根据我的广播经验,5分钟的节目做音乐的话,可以谈周云蓬的创作,谈经典旋律的改编,谈流行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做文学节目的话,谈文学中的集句,谈刘禹锡和李白,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古典生活哲学;做文艺评论节目的话,可以对戏仿和颠覆经典作品进行一番点评。
10组选手经过两天的准备,比赛当天在这个环节上交出了让我兴奋的答卷,不少选手呈现的5分钟节目令我耳目一新。
选手关心和晴子女女搭档,从周云蓬入手,陆续引入了萧煌奇和波切利,做了一档“盲人歌手”的小专题,温馨和暖;选手阿束,紧紧扣住《春歌》这首歌,先后介绍了周云蓬、何训田和“好妹妹乐队”的不同版本,做了一次很好的“版本学”的比较,音乐性强。这两档音乐节目非常规整,展示了选手的音乐功底。
选手吴俊鹏另辟蹊径,从《春歌》结尾时的苏州话念白入手,列举了吴方言入歌的流行歌曲,从而展开流行音乐对吴文化的呈现。主题富有江南意境,主持沉厚大气,制作精良细致,给人江南风光片的视觉通感。
选手苹果则是另一种路数。她没有拘泥于作品和作者,而是以沉静、从容的语调,讲述了“把黑暗的日子拧成诗和歌”的主题,凸显了艺术作品对人心的感召和抚慰作用,是一档以音乐打底、又跳脱出文艺范畴的节目,展现了主持人的个性魅力。
在“文艺音乐专场”中怎么能少了娱乐路数呢?选手美美和龚振模拟了一次有电话参与的娱乐节目,两个选手在节目里大唱根据古典诗词谱曲的流行歌,趣怪热闹。我在评委席上感慨:现在的DJ还真不好做,没些“会说话”外的功夫还真不行。
当然,这个环节中也暴露了选手的一些问题。
所有比赛、评奖这些带有竞赛性质的活动中,任何关于作品、作者的硬伤,都会让得分大打折扣——日常节目也是如此。主持人一定要做足功课,对相关知识有全面了解,否则会让听众觉得你不够专业。
比赛中可以做“设计”:设计话题、设计参与电话和短信,但是,这种“设计”应该合理、适可而止,如果整档节目都是通过设计和巧合来架构,会使节目显得很假,减损节目的可信度。
还有,节目再怎么创新、剑走偏锋,也不能偏离节目的定位。比赛的要求是“根据周云蓬的《春歌》,做一档音乐或文艺节目”,那选手就应该围绕音乐文艺打转,旁逸斜出得再远,也要自然地回到音乐文艺上。
赛后我对选手寄语:多听歌,多读书,以积累文化底蕴;多读报,多看新闻,以把握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