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3年第6期

家庭矛盾类报道中的记者角色

李季

2013年12月16日13:50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民生类节目是各地电视台的主要类型之一,其中涉及百姓家庭矛盾的题材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对于拍摄采访这类题材,业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这种题材缺乏新闻学上的新闻价值,只是普通看客“窥探欲”的一种表现。以致有些电视台明确表示拒绝播出这种“毫无价值的家庭闹剧”。也有人认为,对此类题材的一概否定未免偏颇。家庭矛盾折射的是社会现象,是社会伦理道德水准在家庭层面上的反映,新闻媒体有责任客观报道这类题材。其实,家庭矛盾类的题材并非毫无价值,但如果仅仅是一种客观的报道也是不够的。报道这类题材,记者编辑不应该写实性地一写了之一播完事,而是应有意识地充当多种角色。

一、报道事实的记者角色

家庭矛盾包括物质矛盾和情感纠纷,当事人都是有着血缘或姻亲关系的家庭成员,所涉及的事情一般被视作不可外扬的“家丑”。对于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投诉方和被投诉方都比较情绪化,所以记者的采访首先要全面。在采访时,记者让当事双方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即使一些当事人开始时抵触情绪比较大,记者也要通过耐心的劝解让他们平静下来。有一档节目这样的:一个妇女哭诉丈夫和儿子虐待她,不给她钱花。记者试图采访她的丈夫和儿子时,他们都回避。从现象上看丈夫儿子似乎理亏。记者依然耐心做工作,力争让丈夫儿子来说明情况。最终丈夫儿子告诉记者,该妇女嗜赌成性,已欠下巨额债务,为了让其戒赌不得已控制了她的花费以断绝她的赌资,妇女一气之下就来投诉了。如果不是坚持全面采访,很有可能造成误判,颠倒是非。由于采访不全面不深入而造成新闻失实,产生严重后果的例子时有发生。记者首先要克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不能听了投诉者的投诉之后,采访思路就被牵着鼻子走,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力求全面的采访态度。其次,记者要克服社会和家庭角色带来的思维定势。普通百姓的家庭生活矛盾往往有相似之处,在采访中,记者往往容易对家庭角色地位与自己相似的当事人的遭遇和看法产生共鸣,从而影响采访报道的客观与公正性。这样的“进入角色”是不可取的,而这样的行为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尤其值得警惕。记者应忠诚于真实报道和传播的角色,避免“客串”家庭角色,从而模糊了视线,背离了客观公正的新闻准则。

二、平息纠纷、缓和矛盾的调解员角色

由于家庭矛盾多涉及当事人的隐私,记者采访会遇到阻碍。所以,记者既要明确自己采访者的身份和职责,在现场又要努力淡化记者角色,强调解决问题的意愿,强化调解员的角色,适时地为当事双方排忧解难。美国当代著名的媒介批评家和新闻学者阿特休尔说过:“写作与编辑的目的应该是有助于解决人类的问题,而不是使人类的问题恶化。”这是采访时应该牢记的一个原则。曾经有一则报道:有一个学龄儿童因父死母嫁,只能和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年事渐高,无力抚养,要求孩子母亲领回抚养。鉴于各种原因,孩子母亲不愿领回孩子,奶奶向电视台求助。在采访时,母亲情绪比较激烈,使采访很难进行。记者放下手中的摄像机,充当起调解员的角色,将几方当事人请来,并联系社区和民政部门的人员一起参加协调,较好地解决了孩子的生活、上学等问题,各方都满意。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事人都是怀着解决问题的心情来反映情况的,所以,他们不仅接受而且欢迎记者进行现场调解。记者现场调解不仅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矛盾的缓和,也为节目的采访和播出创造了条件。这方面意识比较强的记者非常注重和当事人的沟通,从题材联系到现场调查,始终注重各方当事人的要求,把调解纠纷、解决问题贯穿在采访的全过程中。如果只强调客观报道的记者角色,忽略了记者的现场调解作用,这样的报道就会因为平庸琐碎、缺乏意义而受人诟病。

三、叙议结合、善于思考的评论员角色

评论是新闻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节目的画龙点睛之处。记者是新闻现场的目击者、采访者,无疑对新闻事实有着直接的判断。记者新闻稿里的分析和判断影响着主持人的点评。从这点来讲,记者又担负着新闻事实的评论员角色。如果说主持人的点评除了反映电视台的官方观点以外,或多或少还夹杂着个人的情绪与语言风格,那么记者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形成的分析和判断无疑更为严谨和明晰,是主持人评论观点的基础。当然,记者的评论不同于主持人的综合性点评,是贯穿在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描述中的,它既是新闻事实的一部分,又是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思考与评断。在报道一位妇女遗弃患病的丈夫、丢给他年迈的母亲照料这件事时,记者用饱含情感的笔法进行了叙述:“王师傅之前离过婚,亲生女儿判给前妻,现在是再婚,女儿也是继女,家中的经济大权都是现在的老婆掌管,王师傅被送到老娘家里来的时候,大热天里裹着棉衣棉裤,身上居然一分钱都没有,连上个厕所都要两个已经六十岁朝上的阿姐合力帮忙。看了让人心酸。”这既是对事实的描述,也透露出记者的是非判断,为主持人的评论奠定了基础。

强调记者的评论员角色,和客观报道者角色并不矛盾,实际上它是记者作为报道者和调解者的合乎逻辑的延伸。记者在新闻评论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记者的评论不是新闻事实的简单陈述,而是对典型事例的剖析。记者应认真选择值得评论的新闻点,对事件做出必要的现场反应,满足受众的判断预期。这种新闻评论做的好,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新闻事实来影响受众,彰显媒体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2.记者的评论应有媒体人的身份意识和自律意识,不能以个人好恶轻率下结论。记者既是媒体人也是社会人,看待一个新闻事件也会有个人的观点,但是评论应注重法律和道德意识。如果一味地尽兴发挥而没有约束,难免会言辞过当失之偏颇,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甚至会激化矛盾,损害媒体的形象。

3.记者的评论应该采取理性的语言和与人为善的态度。评论讲求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用理性的语言揭示内在的逻辑。媒体报道民生新闻尤其是家庭矛盾题材,根本的目的是通过理性平和的分析来晓以利害,弘扬真善美,最终促进问题的解决。

(作者单位:无锡广播电视台都市资讯频道)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