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3年·第12期

从大众传播媒介看“二代”议程的发展

——浅析“富二代”社会现象

李 婧  陈满儒

2013年12月11日16:05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近年来,“富二代”这一群体已经逐渐呈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大众媒介对其的热议常常引发社会对“富二代”的关注,并且通过各种报道方式吸引人们的眼球。据调查发现,媒体报道更倾向于“富二代”有关生活方面的负面新闻,为“富二代”贴上了“飙车”、“炫富”、“犯罪”等标签,营造出的更多是对“富二代”形象的丑化。因此,“富二代”这一词已成为一个与公众敏感神经撞击的热门词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的公众情绪和社会生态。

关键词:“富二代”;大众媒介;社会现象;青少年;价值观

一、媒体笔下的“富二代”群体形象

从社会的建构理论角度分析,“富二代”之所以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这与媒体的焦点关注报道不无关联。随着人们对从大众媒介中获取信息的依赖性逐渐增加,大众媒介为社会所传达的各种“社会现实”,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演变成受众头脑中的社会现实[1]。因此,“富二代”这一群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与媒体的建构密切相关。

大众媒介报道的“富二代”群体形象主要体现在炫富、绯闻和事故这三个方面。首先,炫富的表现是媒体最乐于报道的,也经常会引发大众的热议。例如2009年,大渝网以“爱显摆的都是什么富豪”进行网络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网友认为资产仅百万的小富豪炫富现象严重,而认为资产过亿的大富豪爱炫富的表现只占7%左右。其次,关于“富二代”绯闻事件的报道在网络新闻上也是“名列前茅”的。截止2011年9月4日,在“百度”搜索“富二代绯闻”字眼可找到相关结果约337万条,而在“谷歌”则可以找到约214万条结果[2]。这些可观的数字至少说明,大众媒体对“富二代”的绯闻也是相当关注的。最后,关于“富二代”事故事件的报道也不少。“富二代”这一群体基本处在青少年阶段,有些还在上学,但是无论是步入社会还是还在校园的他们,总喜欢出风头,但同时也最容易出状况。近年来,关于“富二代”肇事逃逸、“富二代”飙车等一系列的媒体报道,再度吸引民众的眼球,其中,“杭州飙车事件”还演变成为举国关注的公共事件。

综上所述,“富二代”某些方面的特征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也使民众对这一群体更加关注。

二、对社会产生的效应

通过分析媒体对“富二代”形象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富二代”存在的一些现象的确给社会带来了很多的隐忧。

1.社会阶层的分化。据《中国青年报》调查发现,61.1﹪的“90后”认为,人们的家庭出身、父母关系、学校教育等因素对自己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会让同龄人在无形中划分出三六九等[3]。由于金钱和权势的不平等,幼儿园的贵族式教育使得孩子们从小心里就有不平等的“阶级”阴影,这将是我国教育不平等的现实隐忧。

当今社会,等级越高的人们上升的越快,而等级越低的人们发展空间越小,他们的才能总是无形间受到了限制。然而,许多青少年由衷地感觉到自身的发展由于受到出身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而被拘束和限制着。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很多应享有的权利被剥夺,本该属于自己的社会资源也可能存在被剥夺占有的危机,一不小心,很可能成为社会分化和竞争的牺牲品,致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越来越严重。

2.动摇青少年的价值观。国家对青少年的教育,是希望他们靠自己的能力去获取财富,懂得运用自己所学所掌握的知识,从正面的途径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当大量的“富二代”出现在他们周围时,他们的价值观无形中被动摇,很多青少年总是在寻找“捷径”,他们失去了自我,不再勤劳做事,缺少了自我奋斗的精神。因为,围绕在他们周围的是很多靠继承家业奢侈生活的富家子弟,正处在奋斗阶段的他们遭到了严重的心理冲击。再加上这些富家子弟平日里趾高气昂的架势,使得很多青少年越发地羡慕和妒忌,他们逐渐扭曲了人生的奋斗目标,眼里只剩下财富的存在。有些青少年甚至使用不当的手段去夺取自己所追求的东西,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3.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据某投资银行统计,中国大陆仅千万富豪就已接近24万,而所有的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占了八成[4]。如此客观的数字,意味着这些民营企业对国家的经济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企业家,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如此地重要,然而,这些企业家的后代是否能像他们父辈那样,担负起家族的重任,对企业负责,对员工负责。这一严重的问题不仅影响着他们家族企业的发展,同时也牵连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命脉。企业家后辈们如若还是无法收敛自己的个性,即便学习了再高的管理经验,也会影响团队的合作,导致企业出现危机,这也将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就业产生连锁反应。而事实上,这种危害已经开始频频发生,并且有逐渐严重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意味着,其也许会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种隐忧。

综上所述,如何使“富二代”这一群体把握手中的机会与财富,肩负起家族及社会的责任,是现如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大众媒介对“富二代”报道的走向

据了解,很久之前媒体中就出现了关于对“富二代”的新闻报道,具有标志性事件的是2009年“杭州飙车案”事件,此事件也让更多的媒体及受众对这一群体密切关注。就此事件之后,媒体报道中出现了对“富二代”群体大量的负面报道。面对媒体对“富二代”形象的关注和报道,以及分析其对社会产生的效应,大众媒介应该平衡这些现象,改变倾向方向,减少负面形象的报道。

1.负面形象报道。从媒体相关新闻报道的标题来看,大众媒介对“富二代”的报道倾向大多以负面形象为主,负面倾向报道的数量几乎相当于正面倾向报道数量的三倍[5]。

大多数媒体对“富二代”的报道重点主要体现在犯罪、生活消费和投资经营这三方面。相比而言,犯罪方面的报道为数最多,主要涉及飙车肇事、杀人等较为严重的犯罪事件。例如,2010年10月20日晚,西安大学城内,大三学生药家鑫事件;2010年4月,南京“富二代”深夜疯狂飙车事件。在生活消费方面,媒体的报道主要体现在:婚礼的豪华气派、住宅的高档、生活的奢侈消费等等。例如,苏州“富二代”的豪华婚礼,以兰博基尼做嫁妆;珠海“富二代”结婚,30辆名车组车队,银行运钞车接送礼金等等。这些报道引导受众对“富二代”的看法,同时也极度体现了“富二代”生活的堕落,消费的奢侈。在投资经营方面,媒体报道主要体现的是“富二代”接班人的管理运营能力,但也存在部分报道是对“富二代”接任不力的忧虑。例如,“富二代”男青年迷恋赌博输光家产后睡桥洞等新闻的报道。

总的来说,之前媒体对于“富二代”形象的报道,大多是负面的新闻,但逐渐也有对其正面形象的塑造,据2009年~2011年的数据调查中显示,媒体每年负面倾向的报道数量都有所减少,而相应的每年数据调查中,中性倾向和正面倾向的报道数量也有所增加[6]。

2.正面形象报道。大众媒介对“富二代”正面形象的报道主要体现在教育、就业、社会等,这些报道中,媒体对“富二代”塑造了较为积极的形象。

在教育方面,媒体塑造的“富二代”是一群文化程度高,普遍拥有本科以上的学历的群体,其中还有部分在海外留学。据英国《华闻周刊》报道,到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中,也有这样一群来自中国富裕家庭,家里拥有自己的生意,有的资产过亿,被称为“富二代”的群体。他们的生活环境优越,并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掌握丰富的社会资源和人脉资源[7]。可见,媒体透视下的“富二代”也存在并不缺乏知识素养的少数人。

在就业方面,大众媒介刻画的“富二代”形象与人们脑海中“不思进取、坐吃山空”的形象完全不同,这些群体中也存在着一些继承家业或自主创业热情高涨的正面形象。例如,“富二代”顼世栋独立自主创业的故事等等。

在社会责任方面,媒体也报道了很多“富二代”热心做社会公益的事件。例如,2011年4月6日,天津市23岁“富二代”热心慈善回报社会;2010年11月6日,北京超跑俱乐部的“富二代”们,在中国小动物维护协会院外向被救助的小动物捐赠粮食……类似于这样的新闻报道还有很多,但是,由于贴上了“富二代”的标签,总会惹起网友热议,有人觉得这是在炫富,还有人责备这又是一种炒作。但在笔者看来,炫富也好,炒作也罢,“富二代”毕竟是在做善事,做有益于社会的公益活动,仅凭这些事例,也足以肯定在“富二代”这一特殊群体中,有部分人是积极向上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带来正能量的有为公民。

然而,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群众之间相互帮助、减少偏见和歧视,也需要大众媒介平衡厉害关系,在其中做到调和的作用。譬如,大众媒介可以利用其强大的舆论造势能力,减少群众阶层之间的偏差认知,营造出良好的阶层关系与和谐的社会群际关系。大多数媒体的报道,总是目光短浅,只着重于受众的关注度,忽略了事件的正面价值。因此,在报道的同时,大众媒介应该从正面的角度引领受众对事物及事件的正确认知,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大众媒介在引导公众关注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应该对社会问题作出恰当的解读,引导群众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此外,国家也应该从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中平衡青少年教育的起点,使国家教育资源合理分配,保障人人平等的待遇。通过制度的保障,教育的正面引领,使我国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中国的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更稳、更快地发展。

(作者系:陕西科技大学 设计与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风笑天.独生子女:媒介负面形象的建构与实证[J].社会学研究,2010(3).

[2] 任小琴.当代中国“富二代”现象的解读与思考[J].理论导刊,2009(13).

[3] 姜颖.“90后”调查:你对未来的期待是什么[N].中国青年报,2008-12-18.

[4] 王珠华.聚焦中国“富二代”[J].今日财富,2008(2).

[5] 景晓芬.“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甘肃理论学刊,2004(2).

[6] 高庆.“富二代”群体成长评价的多维透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 (2).

[7] 美国预科.留英的“富二代”:生活环境优越,并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EB/OL].http://www. jzytv.com / a/lxzx/2011/ 0906/573. html, 2011-09-06.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