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消费主张》是央视2套《生活》栏目改版后,全新推出的一档生活服务类节目,它包含《美食地图》、《消费维权》、《消费调查》三个子栏目,重点关注消费生活领域的动态变化,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资讯、观点和判断依据。在引领消费潮流、洞悉消费趋势、传递健康消费和科学消费理念的同时,挖掘地方特色健康美食文化。体验性、调查性、故事性、服务性、贴近性是该栏目的五大特点。作为《美食地图》栏目的外景主持人,本文作者从一个体验员的角度,带领观众品人间美食、游山玩水。本文尝试从该节目的外景主持人在节目中的提问、观察、评论等多个方面入手,阐述电视外景主持人如何培养亲切、自然、且富有交流感的镜头语言。
关键词:电视节目;外景主持;镜头语言
一、镜头语言的重要性
所谓“镜头语言”,是指运用形象的类似电影电视的画面或画面组合的文字表达来表现事物的一种语言方式,是一种符号、工具和手段[1]。
由此可见,在电视节目中,镜头语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外景主持人的镜头语言有什么重要之处呢?例如,同为主持人,做电视节目与做电台节目最大不同正在于——电视节目主持人需要与镜头有所交流,而电台不需要。
其实,电视外景主持人是串联起整个节目镜头画面的核心人物,如果无法把握准确节目该用怎样的镜头语言表达,那么整个节目看起来就会很突兀,就算拍摄技术高超,文字功力深厚,整个节目依然不耐看。外景主持人需要通过镜头语言表达,把观众身临其境的带到电视节目现场(画面中),去看、去体验节目传递的内涵。因此,一个镜头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外景主持人,往往能让节目更具生命力,还能使拍摄团队在拍摄、制作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生活服务类节目外景主持镜头语言组成部分
电视语言可分为画面语言、解说词、同期声三种电视语言,而电视镜头语言是一种最能代表电视具象直观的特征和最能吸引受众的表现形式[2]。
在一档生活服务类节目中,外景主持人的服饰、神态、手势、口头语言表达、妆容、提问技巧等,均构成了该外景主持人的镜头语言表达的要素。
服饰方面,包括了服装和装饰品。一般来说,美食节目的外景主持人,在服装选择上应该讲究休闲、大方、自然,毕竟是带观众游山玩水品美食,所以,如果选择西装、礼服显然就不合适了,最好选择红、黄、蓝等亮色系运动休闲服装就比较合适了。
妆容方面,避免夸张的影视妆,而应以生活妆为宜,如果面部妆容太白、太花,会与被采访者形成鲜明对比,给摄像增加难度;如果以被访者脸色调白,主持人则会曝光过度;如果以主持人的脸调白,那么被采访者就会太暗。
神态方面,应该避免夸张、惊悚的眼神、动作,应讲究亲切、自然、大方、得体。
手势方面,避免太多的手势,特别是在镜头前,容易给人造成错觉,或者分散人们正常收看节目的注意力,而应该配合采访内容或者采访对象,适当而为之会比较好。
口头表达方面,因节目拍摄时间紧,主持人的串词台本都是现场创作,摄像、记者都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无疑给主持人极大的发挥空间,但对于口头表达不够好的主持人来说,这容易暴露弱点、这很考验节目主持人即兴口头表达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
提问技巧方面,要讲究抽丝剥茧、简单扼要的提问,问题的选择应该由“表”及“里”,例如,主持人在介绍品美食时,“表”就是指观众首先看到的是美食的颜色和外形,至于美食的味道、制作工艺以及背后的文化等故事,应该放在后面问,这就是“里”。但提问时还应该避免一些过于幼稚、以及无逻辑性的问题。
三、生活服务类节目外景主持镜头语言特征
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外景主持人,既不同于在演播室里主持电视节目,也不同于新闻、财经、娱乐等类型节目的外景主持人,具有一定的特征。从栏目所特有的五大特点出发,我们不难总结出,作为该栏目的外景主持人,应该具备的镜头语言的特征,就是体验性、故事性、服务性和贴近性。
先来说说体验性,《美食地图》拍摄环境和《美女私房菜》、《天天饮食》等美食节目不同,不是演播室,而是社会大环境,拍摄环境的改变,其实给予了主持人更多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也给予了主持人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主持人应该把体验地多种感受,跟电视镜头有所交流,可以是视觉、触觉、味觉等多个方面的。
再来说说故事性,《美食地图》节目外景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更多的是即兴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因为没有现成的台本串词,在现场的主持由看稿播报方式转变为现场个人口述的方式,这使得主持人的镜头语言的表达犹如讲故事般娓娓道来。
第三讲讲服务性,《美食地图》节目大多以介绍各地特色美食、美景为主,那么,在表达镜头语言的时候,外景主持人应随时注意体现服务性。例如,在介绍美食时,不妨在品味味道时带出饮食等文化,以及烹制技巧等服务性内容。
而贴近性就不言而喻了,主持人在拍摄中,要深入社会生产生活的第一线,主持人在进行镜头语言的表达时,需要亲近百姓,贴近生活。
四、生活服务类节目外景主持人如何准确把握镜头语言
当主持人面对一台冷冰冰的摄影机时,如何能有交流?
敬一丹曾在《99个问号——敬一丹漫谈主持人》一书中谈到,我觉得,把镜头所代表的观众当成一个熟人,是最正常的,最舒服的[3]。她认为,主持人这样才能实现与镜头的正常交流,镜头前的语言才不居高临下、不拿腔拿调、不咬文嚼字。那么,电视外景主持人该如何把握镜头语言呢?
1.对任何事物都能产生兴趣。主持人的兴趣点源自好奇心,只有对事物充满好奇,才能通过内在和外在因素加以激发。无论是从内而外情不自禁的感兴趣,还是由外界客观因素而引发的内在兴趣点,都是为了让主持人在拍摄过程中凸显真情实感,而非为了拍摄而“演绎”,尺度稍微把握不好,就会让电视机前的观众觉得很假,而主持人自己也会很累。毕竟,电视节目和电影作品还是有区别的,而主持人也不是演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吴郁曾说,电视媒体的“公信力”使主持人有别于“演艺明星”[4]。
激发主持人的兴趣,一方面可以通过前期的踩点,对将要拍摄的地点、场景、食品等内容进行全面了解,并结合平时自己所接触到的东西,找寻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加以思考。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他们等方法,对所拍摄内容的亮点加以总结、归纳和吸收,以备拍摄时所需。
2.根据现场情况随机应变。一般来说,只有到了外景拍摄现场,导演和摄像以及外景主持人才会交流拍摄的细节,而主持词在开机前还在不断更改,这很考验一个外景主持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例如,在采访一些很少面对镜头的对象时,他们大多因为紧张,在面对镜头时,常常会对自己原本很熟悉的东西语塞,那么,这个时候,主持人一方面要与摄像积极配合,例如,与摄像约定一个悄然开机的手势,在不知不觉的聊天过程中,完成拍摄工作。又或者在适当的时机不留痕迹的提醒,让被采访者能及时想起来,并顺利的完成录播工作。
3.善于观察现场细节。所谓观察现场的细节,需要主持人对所处的环境能有所观察,能对采访对象的一举一动观察入微。只有善于观察细节,主持人的镜头语言才细腻、逻辑性强。例如,在拍摄佛山高明角仔大赛时,有很多阿婆来捧场,如果主持不与她们聊天,那么电视观众就无法知道,原来角仔(角仔是当地人庆祝春耕的时候做的一种食品,形状像北方的饺子,但皮和馅料都与饺子有较大区别)有这么大的魅力,尽管这些80、90岁高龄的阿婆牙都掉光了,还能品出角仔的做工、馅料的好坏。很多时候,拍摄过程是没有第二次的,所以,主持人观察入微,能从细节中发现有价值的人或事,可以从细节挖出有意思的故事。
4.善于梳理并重组素材。拍摄前期掌握到的节目采访素材都是很零散的,而在录播现场,主持人应该是一气呵成完成采访的,那么对于素材进行有效梳理并进行重组很关键,这样一来,可以让主持更有层次,另一方面,也能总结出重点和非重点的素材,以及理清素材的顺序,那么在主持中,才会避免次序颠倒,前后矛盾等问题出现。例如,在制作一道美食时,食材下锅的先后顺序、火候掌握、调料放置先后等元素均非常重要,如果没能把握好这些素材的先后顺序以及关键,那么拍摄过程中,主持将很难一气呵成的完成,这样耽误的不仅仅是时间、效率,关键是让节目的流畅度大打折扣。
5.善用口语表达。刘洁曾在《电视节目主持人》一书中提到:主持人的口语表达必须精炼,尽可能说短句子,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5]。
本人觉得在生活服务类节目外景主持中,除了要求主持人的口语表达准确、鲜明、生动外,还要亲切、自然。主持人就事物发表个人见解和评价,一方面活跃气氛,一方面让节目内容更丰富,特别是发表有价值的个人评价,能彰显主持人的个人魅力,能对节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这需要主持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口语表达应满足有动机、意图准确、逻辑通顺等要求。例如,一个有烹饪功底、且口语表达能力强的主持人,除了品评美食的色香味俱全外,甚至能道出鲜为人知的小窍门,而在游山玩水时,还能顺口讲述多个历史小故事。
6.善用多角度对比。所谓多角度的对比,包括食物之间、食材之间、烹饪方法之间的对比等。电视的声音和画面已经足够让美味食物吸引人,而主持人如果能善于通过多角度对比的方法,来描述眼前食物,那么将成为让镜头语言更有交流感的杀手锏,这样,可以使得“味觉”,得以在电视上进行传递,这样能立体、全面、多层次的传递出所拍摄食品的各种特质。当然,在游览秀美山川时,能够对比曾经游历过的景点或故事,能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更容易找到共鸣。
(作者系:佛山传媒集团佛山电台)
参考文献:
[1] 郭志英.浅谈电视镜头语言的表达[J].中国科教博览,2010 (11).
[2] 王成群.电视画面电视语言的蕴意[J].记者摇篮,2006(4).
[3] 敬一丹.99个问号——敬一丹漫谈主持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4] 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 刘洁.电视节目主持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