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电视是大众媒体,而农业科学技术专业性强、晦涩枯燥。在娱乐风盛行的时代,农业科技电视节目如何在激烈的收视竞争中站稳脚跟,实践证明提高其可视性是王道。提高农科节目可视性的途径很多,从受众的科技诉求、收视心里、收视兴趣、审美需求等出发,将贴近性、故事性、趣味性、艺术性融入节目,必然为节目带来良好的收视效果。
关键词:农科节目;获奖节目;可视性
在泛娱乐化时代,娱乐基因先天不足的农科节目如何在异彩纷呈的荧屏拥有一席之地?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让观众锁定频道?提高其可视性是一条重要法则。
渭南电视台多年来以“服务三农”为宗旨,致力于农业科技节目的创作和创新,使其农业节目成为全台收视率较高,深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并在全省评比中多次获得一等奖……以下就以获奖节目《线虫覆灭记》、《红提葡萄“Y”型架管理技术》、《聚焦有机苹果生产技术》为例,浅谈如何提高农业科技节目的可视性。
一、贴近性,使传播内容契合受众的科技诉求
与新闻和娱乐类节目相比,农业科技节目要想引人入胜确实不易。因此,要求节目内容首先必须是受众迫切需求的。
投其所好,供其所需,贴近受众需求。科技传播要“看人下菜碟”[1]。广大农民需要什么技术就给提供什么技术,真正满足受众的科技需求。
因地制宜,贴近当地实际。对于地方台而言,传播内容必须与传播区域内的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尤其是新技术、新品种必须是在当地经过一定时间和规模的试验示范,相对成熟稳定,没有风险的。贴近当地实际才能发挥应有作用。贴近农时、农事,使传播内容紧跟生产节拍,甚至更早一步,指导生产生活。《聚焦有机苹果生产技术》从理念上引导果农进行有机果生产,为渭南市苹果产业发展提供新的突破。由于节目集中了有机苹果生产全年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因此,节目完成后,每到关键农时,电视台都会提前重播这期节目,为果农的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尽管该节目播出了几次,但收视效果甚好。观众的评价是,好看、有用、贴近实际。
二、故事性,使传播方式符合受众的收视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喜欢刨根问底、打听秘密,喜欢跌宕起伏的故事是人类的天性。这一天性也决定人们的收视心理。2001年,渭南电视台农业专栏《农家四季》开播时,就如何提高农业科技节目可视性的问题,提出了“讲故事、讲好故事,让农科节目变脸”的思路。在这一思路引领下,制作了《老段的果树嫁接新技术》、《线虫覆灭记》等一批故事性强、收视率高的节目。将技术融入故事,用故事诠释技术,使农科节目与受众的收视心里产生共振,讲故事的原则使农科节目的可视性大大提高。
如何讲好故事,尤其是如何讲好技术推广类节目的故事,是农科节目编导需要训练的基本功之一。
(一)选好切入点
切入点是故事的视角和着力点,无论是从事件、冲突还是悬念入手,有一个原则就是切入一定要有卖点,要能吸引人的眼球。
从事件切入时,所选事件必须具备重大、巧妙、奇特等元素中的一个。在拍摄《红提葡萄“Y”型架管理技术》时,该技术虽为一项新技术,而且为果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是就技术本身而言,冲突、悬念这些元素根本不存在,就在编导考虑如何切入的时候,果区一位爱说快板的老人进入了大家的视线,这位老人不仅能说会唱,对这项技术十分熟悉,还将有些技术环节编成了快板以便记忆。于是,编导就决定从老人说快板这件奇特的事件入手,并用快板对整个技术进行串接,在此基础上,将关键的技术环节用快板加以强调。如此,节目不仅有了故事性,而且轻松活泼、可视性强。
从冲突切入时,叙述要精练,不宜冗长,叙述的节奏感快才能体现冲突的巨大反差。《线虫覆灭记》就是从冲突切入的,节目一开始就直接展示了发病的大棚作物、菜农束手无策惶恐不安、专家一时找不到病因,而作物病情却在蔓延……这几个方面凑到一起,使节目开头张力非常大,使人不由得就想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该怎么办?结果又会如何?找到了好的切入点,接下来的故事就要好讲得多,编导只需将技术人员探寻的过程、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关技术)等,有节奏地叙述下去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悬念入手讲故事时,最关键的是要学会卖关子,把“包袱”抱紧,不到时候绝不抖开。通过悬念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吊起观众的胃口,然后一步步抽丝剥茧、揭示真相。
(二)故事叙述要讲究技巧
选好了切入点,在讲述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处处去关照这个点,从头至尾使事件、悬念、冲突等延续下去。
故事的叙述应是曲线型、脉冲型的,切忌平铺直叙无波澜。在《线虫覆灭记》中,讲述技术人员寻找病因和防治技术时,就特别注重了故事的曲折性,当病症初发时,个别菜农将根部的病灶当做有益的根瘤菌来保护,直到技术人员在显微镜下发现了根节线虫,大家才恍然大悟。接下来就是艰难的试验示范,寻找防治方法,从水淹法,到药物防治,再到轮作倒茬,每一项技术都有一定作用,但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后,太阳能消毒法试验成功,才算真正解决问题。节目一波三折,讲每一项技术的产生时,都将主要的技术环节和优缺点介绍清楚,将技术融入故事冲突和波澜之中,步步推进、环环相扣,引领观众在紧张的故事和探索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术。
讲述故事要注意语态,其一,要有交流感,摈弃说教的方式,多用交流的语态。做观众的朋友,替观众提出问题,替观众答疑解惑,故事语态要营造对话、沟通、交流的氛围;其二,少用陈述而多用揭示语态。由于能够吸引观众的不是已然清晰的事实,而是揭示事实真相的诱惑,因此,要从是什么转向为什么,通过揭示让观众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观众对技术的理解就深入了一个层次,操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三、趣味性,让形式内容调动受众的收视兴趣
节目的趣味性,顾名思义就是使人愉快、让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农科知识的表象和趣味性相去甚远,知识性强、晦涩难懂、枯燥无味是农业技术给人的直观感觉,在这种感觉的影响下,要想产生愉悦感和收视欲望是非常难的。因此,农科节目要想可视性强,必须突破其自身缺陷造成的瓶颈,解决好科技的专业性与大众传媒之间的矛盾,将趣味性融入农科节目的血液和灵魂。
(一)设置兴奋点,放大兴奋点
兴奋点是节目的提神药和兴奋剂,这些点就像脉冲线上的峰,是一个个的冲击点。正是这些节点,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让受众的心灵与大脑共同兴奋[2]。《红提葡萄“Y”型架管理技术》中,那一段段生动有趣的快板书和丰收时节的清唱,就像溪流中不时溅起的朵朵浪花,使人眼前一亮;《聚焦有机苹果生产技术》中的那些有趣的农业防治措施——诱虫灯、诱虫带、诱虫板、诱虫瓶等,利用害虫的多种习性对其进行诱杀,方法新奇而有效,让人感到非常有意思。
节目叙述过程中,为了增加点面之间的张力,增强趣味性,对兴奋点要进行适当的放大,变扫描为注视,变直线匀速的陈述为曲线变速的揭示,点面结合、张弛有度,使学技术和看热闹的观众都感到兴趣盎然。
(二)变呆板为有趣
要增强节目的趣味性,就要把逻辑性强、面目呆板的技术说得生动有趣,就要求编导有将“说明文”改变成“小品”的本事。从趣味出发设置悬念和展开情节,从观众的立场出发多提为什么,并将这些科学质疑植入到情节之间,通过情节和质疑一步步将悬念推向高潮,并在高潮中解决技术难题。
调动一切手段,变呆板为生动,变无聊为有趣。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说唱、快板、评书、小品等表演形式,只要有助于技术的表达和展示,都可以借用。《聚焦有机苹果生产技术》就用评书形式串接,主人公的叙述则用QQ日志表现,部分技术用拟人手法,这几种形式结合将一系列呆板的技术讲得清清楚楚、活灵活现;《红提葡萄“Y”型架管理技术》则是用快板串起了春、夏、秋三季,专家在讲述示范完每一项技术后,再用快板加以强调,让人们记住了关键环节又不觉得枯燥,秋季老人采摘葡萄时的一段戏曲清唱,不仅总结了技术,更使节目妙趣横生。
四、艺术性,使表现手法满足受众的审美需要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艺术性不强的作品没有生命力,更难以广泛流传,科普节目也不例外。表面上看,技术和艺术似乎是两个不搭界的门类,一个是理性的、严谨的,一个是感性的、浪漫的。科普节目要想很好地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必须要做到融技术、艺术于一身,让情感线和科技线并行交叉,用艺术气质去展示科学品质,满足受众的审美需要。
用精美的画面阐释技术,让观众在艺术的美感中通过画面对技术产生直观感受,加深印象和记忆。科普节目的画面首先是精准、到位,同时也应讲究用光和构图,甚至要借用特技来对画面进行处理,以便更好地表情达意和展示科普世界的独特魅力。
流畅的剪辑、恰当的音乐都为科普节目增添艺术气质,同时为更好地展示技术起到有力的助推,使人在学习技术的同时得到审美的愉悦。剪辑流畅是技术的逻辑表达清晰顺畅。音乐、音效为技术的准确阐释营造了氛围。音乐激荡着心灵,激发着情感[3],技术充实着大脑,促进着逻辑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心灵和大脑形成互动,使科学技术真正地深入人心。
五、结 语
虽然,决定农业科技节目可视性的因素很多,但我们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设身处地替观众着想。在节目采编制作中,向小品学习,像小说学习,调动一切视听手段,充分发挥电视优势,将贴近性、故事性、趣味性、艺术性等诸多因素融入节目中,使每期节目都达到有用、有趣、好看的效果,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相信农科节目也会成为收视宠儿。
(作者系:渭南电视台精品创作室)
参考文献:
[1] 黄海波.给娱乐化背景下的电视科普节目加些“调味剂”[J].新闻战线,2008(8).
[2] 张生贵.对农业科教节目的新认识[J].农业影视,2009(9).
[3] 张晓峰.当代电视编辑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