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买了部智能手机,发现里面有很多自己用不着的软件偷偷走流量,还很难卸载。重新刷了手机,厂家又不承诺保修了。”近日,北京市民陈先生向记者大吐苦水。
事实上,陈先生的遭遇早已不是个例,越来越多手机用户都遇到了上述情况。从公安机关、工信部门等提供的情况来看,手机捆绑软件问题已经显现出发展为现实危害的趋势。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手机捆绑软件愈演愈烈,给用户造成损失。其中原因在于软件提供商为此支付费用,生产商、代理商、销售商等均有利可图,使得手机捆绑软件的灰色产业链逐渐形成。
“逐级预装,层层加码。”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政企公司营销中心总经理李小文介绍,手机从出厂到经销,首先是厂家,第二是代理商,第三是各地销售店,很多预装行为是由商业利益驱动的。
国家发改委法规司处长韦大乐指出,手机捆绑软件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安全保障权、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对此,专家认为一些手机捆绑软件行为已涉嫌欺诈,可通过强化法律惩处来予以治理。
“不经过消费者同意就安装,强制消费者使用,也不说明这些软件意味着什么,对个人的财产、隐私、人身安全是否带来威胁。”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教授表示,特别是以攫取利润为目的、以侵害消费者权益为代价的,其性质更为恶劣。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研究员王融认为,手机捆绑软件侵害消费者权益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是否鼓励科技创新的问题,不能将其一棒子打死。可以仿效治理垃圾邮件的做法,给予消费者相应的退订机制,既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也能让正常的软件研发、商业推广得以运行。(据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 记者邹伟、王思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