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新闻发布制度走过十年 新闻发言人争夺话语权

朱卫禄  赵兵  王夕旻

2013年11月11日08:1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新闻背景】

  发言人制度

  十年再出发

  “在我们新闻发言人身上,体现着国家的巧实力。”这是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王惠的概括。王惠因为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的新闻发布而走进公众视野——北京连续举行9场发布会,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疫情,看到中国的努力与真诚。也是这一年,中国政府的新闻发布制度建设站上一个新的起点。

  十年来,新闻发布制度不断探索开拓,取得长足的进展。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新闻发言人及时面对公众,解读政策,回应热点,疏导情绪,引导舆论,成为推动政务公开和政府工作透明的见证。他们,可谓“中国声音最直接的发言者”。

  同时也应看到,新闻发布工作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发生突发事件后确实还有一些部门和地方的领导、新闻发言人不愿说、不敢说、不会说,权威信息缺失,或出现“雷人雷语”,引起社会质疑。

  新形势对政府新闻发布提出了新挑战。从国际上看,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国际社会对中国关注度越来越高,对中国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强,同时挑剔的声音也越来越多。从国内看,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加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叠加,社会思想多元、诉求多样。这样,对权威信息的发布、对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闻发言人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十年再出发。11月9日,“中国新闻发布实践与创新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中央部委、企业新闻发言人,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学者与会,回顾过去十年新闻发布制度的发展历程,并就新形势下新闻发布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探讨。

 

  30年前,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初创;10年前,新闻发布制度真正得到重视并快速发展;现在,政府新闻发布直面的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众声喧哗的舆论大广场。时代的变迁,会给新闻发言人带来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单向还是互动

  政府发布信息仍是通报式宣传,公众需要参与对话

  老路已经走不通了——政府信息发布仍然依赖主流媒体的现实,与越来越多年轻网民的诞生,形成了一个剪刀差,“导致有时候政府发布的新闻没有及时被想要告知的人接收到。”这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的判断。

  开通官方网站、设立新闻发言人,这样的基本动作在与会专家看来,显然是不够的。不够的是主动性——政府部门官方网站还是以宣传式的信息发布为主,对网民来说是一种被动的信息接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史安斌认为,公众需要的是参与对话,在政府发布信息后给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还是一种宣传通报。”对于通过新闻媒体、专业记者去传播信息的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史安斌有些无奈。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公众自己迫不及待地开始传播新闻、自己设定议程了。一些与会专家观察到,社会上的一些新闻事件特别是突发事件,第一个向社会公布的往往不是新闻媒体或是政府机构,而是事件的亲历者和相关公众。他们通过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途径,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迅速把新闻事件发布出去。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使得这种第一手发布变得更为便捷和高效。

  然而,人人都能拿到“麦克风”的便利固然让信息得以迅速传播,但没有经过全面调查、统筹考虑的信息在很多时候是失真的。特别是一些只言片语式的猜测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极为惊人,且往往被误认为可靠的信源。2012年7月23日,一艘载有塑料原料聚丙烯的货轮遭遇台风,导致部分聚丙烯落海并被海潮冲到香港海域及沙滩。聚丙烯虽然是一种无毒物质,却在香港的网络上被妖魔化为破坏环境的洪水猛兽,一度引发港民的恐慌。

  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对于政府来说,也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难题。史安斌说:“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挨骂时代’,政府的负面新闻极易在网络上被扩大影响。”

  改变还是因循

  新媒体汇聚民声,是夸是骂政府都需积极面对

  尽管有诸多待完善的地方,新媒体的发展对于政府、国企、事业单位等部门的新闻发言人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据了解,自2011年4月开通以来,外交部官方微博“外交小灵通”作为第一家开通的部委官方微博,目前在新浪微博已拥有粉丝527万。这意味着从理论上来说,“我们通过微博发布的每一条信息,能够同时被几百万公众获悉,而且发布的时间、频率由我们自己掌控。”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说,外交部现在还“赶时髦”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政务信息尤其是服务性信息,若是通过传统媒体进行传播难免受到传播媒介的时空限制,这对于政府部门面向社会来说并不是好消息。以发布北京生活、服务信息闻名于微博圈的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王惠,对新媒体情有独钟。“政府还是过去的政府,老百姓已经不是过去的老百姓了。”王惠说,政府部门为什么不能改变自己,也通过新媒体和老百姓沟通呢?她说,新闻发布已成为政府信息公布的主渠道,政府新闻发言人在新媒体中也应当发声,必须去面对。

  除了提供更多更快的信息发布途径,新媒体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还是收集民情民意,集合民智的重要平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钢认为:“互联网不仅扩大了公民的知情权,也扩大了公众的表达空间和加强了监督权。”“新媒体的特性就是百姓发布、公众发声,不管这些声音是夸你还是骂你,只要说了,就是我们想要听到的。”王惠说。

  突围还是退守

  增强发言人知情权和话语权,并学会用全媒体语言

  步入新媒体时代,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又该如何去应对?

  “政府部门对于新闻发布并不是束手无策。”高钢说,政府的作为在于权威信息的提供。“事实上,政府在新媒体的信息大潮中,依然掌握了高质量、权威的信息,这些系统化权威性信息,不是单独个人或是无组织的一群人能够提供的。”所以,政府应主动接近公众,主动回应社会热点。

  “让真相跑在谣言的前头。”王惠的一个“跑”字,说明信息公开速度的重要性。政府若不能及时发声而被别人抢先一步,就会显得很被动,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现身说法,“作为新闻发言人,我特别希望‘在饭还没有凉的时候就把菜端上来’,这也是我的一个期望。”

  那么,如何让政府发布跑得快、传得远?增强新闻发言人专业素质,增强新闻发言人对政府部门内部信息的知情权很有必要。“我们要从新闻发言人的态度和方法上,提升其专业素质,要能够坦诚表达。”原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说。

  史安斌认为,在具体策略上,新闻发言人可以“使用全媒体语言发布核心信息,使之成为新媒体话题的标签”。

  同时,还要加强新闻发布制度的顶层设计,完善新闻发言人的日常工作机制,增强新闻发言人在各自部门中的知情权甚至是话语权。“新闻发布制度的完善也应是‘一把手工程’,这样新闻发言人才不会在面对媒体面对公众时显得被动。”程曼丽说。

  观点聚焦

  态度比方法更重要

  尽可能提高公开性和透明度,是对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最起码的要求。提高公开性和透明度,既要有好的态度,又要有好的方法,多数时候态度比方法更重要。新闻发布的信息,不能尽是空话和官话,要实在一些。发言人在发布新闻、回答问题时还是尽量直截了当、不绕圈子为好。有的培训班教新闻发言人如何不要正面回答,告诉你怎么绕,但是,我想那是实在没有办法的下下策,应该是例外,不是原则。

  公开和透明其实是相对的,但你是真的想要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真的要服务媒体,还是糊弄人?是真的要接受媒体监督,还是只往自己脸上贴金?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媒体的眼睛也是雪亮的,有没有真心诚意也是看得出来的。

  除了态度,关键还要内容实在。记者的问题往往反映的是公众的意见和看法,在回答媒体提问的时候,我们的原则是尽量少用原则性的表态,多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只有勇于回应热点,才能真正实现新闻发布的公开和透明,才能真正占住舆论的制高点。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  沈丹阳  

  报忧比报喜更重要

  当前公众对信息公开的需求与日俱增。不再满足你开不开口,而且一开口就要说出真相;不仅要你原则的表态,而且要说出来龙去脉;不仅要你坦陈问题的要害,还要拿出解决的措施和结果。

  公众的需求在提高,但仍存在发言人“不会说、不愿说、不敢说和说错话”的问题。一是沿袭过去封锁信息的方式,出了事就堵、瞒、躲、赶,导致媒体失去了话语权,公信力受损。二是遇事着急忙慌随便说,造成的“次生灾害”比事件本身的危害还要大。前者叫不敢说,后面叫不善说。以前的看法是要“多做少说,只做不说,做等于说”,“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却不知时代变了,未说未听,等于没有发生,只做不说等于你没做,不说等于有鬼,沉默等于默认。因此现代信息社会要求领导干部四个字:会做善说。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新闻发布语言居高临下,习惯说没有错的空话,只报喜不报忧。殊不知在老百姓心目中,没有真正的批评,就不能令人信服。

  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公安部原新闻发言人  武和平

  全员培训比单兵突进更重要

  新闻发布的效果优劣与新闻发言人能力和水平的高下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全部。换句话说,新闻发布不仅仅是新闻发言人的工程,还是主要领导的工程,是一把手的工程。道理很简单,新闻发言人不是自然人,是机构与组织的代表,他的发言需要得到一系列制度和机制的保障。大量事实表明,一把手重视程度比较高的政府部门,新闻发言制度比较健全,新闻发言人也能充分发挥作用。

  因此,持续多年的新闻发言人培训,是不是可以换一个思路,在对发言人进行岗位培训的同时,重点面向部门和单位一把手,对他们进行危机应对意识的培训。

  此外,还应该树立全员培训的观念。以前新闻发言人主要借由媒体平台发布信息,今天已经进入媒体社会化的时代,需要对广大政府官员进行2.0媒介素养,以及信息发布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的培训。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程曼丽

  新闻发布制度十年大事记

  2013年10月,《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发布,提出国务院各部门要建立健全例行新闻发布制度  

  至今,国务院74个部门和29个省区市已建立起新闻发布制度,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新闻发布工作。10年来,累计有540余人担任过中央部门和各省区市政府的新闻发言人  

  2013年9月2日,中央纪委和监察部官方网站开通,首次披露中央纪委监察部的组织机构设置及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程序  

  2013年7月,国办印发了《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明确提出,“争取2015年之前全面实现全国市、县级政府全面公开‘三公’经费”   

  2010年6月,中央宣传部等中央部委的11位党委新闻发言人集体亮相,受到国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  

  2008年底,中央政府部门和地方省市一级全部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  

  2007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原则,该条例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2006年,教育部、公安部、卫生部率先开始进行新闻发言人定时、定点、自主新闻发布  

  2004年1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首次对外公布了62个部委和75位新闻发言人的联系方式  

  2003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组织了第一期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来自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的100多位发言人参加了培训    

  2003年初,中央提出建立健全国务院新闻办、中央各部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三个层次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

  《 人民日报 》( 2013年11月11日 10 版)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燕帅)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