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上网是搬运还是整合
上网浏览各大主流报纸的网站不难发现,很多报纸都是将电子版原样不动地搬运到网站上,点击即可浏览他们的全部内容。人民日报则不是这样,它除了一个电子版外,还把主要内容作了一个导读,不觉让人眼前一亮:这么多好东西,快快翻看。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人民日报的这种报网互动方式较好。除了把文字版放到网上以外,还针对热点话题、焦点问题,制作了符合网络特性的标题再发布上网。对于报纸策划的所有主题的文章聚合版,网站会借助技术手段进行二次整合,重点突出,吸引力强。更令人称道的是,2007年人民网还专门为人民日报打造了一个版面评分的系统,在网络系统对报纸版面进行评分,增加了读者和编辑部的互动性,对于提高报纸质量和调动读者的兴趣,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人民日报从内容拿来、资源共享、网借报力,到报网相互借力的不断发展、不断演进的过程,为报纸上网闯出了一条有益的路径。
报纸上网不是简单的搬运而是深度的整合,这一观点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媒体重视。人民网原传媒频道主编、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詹新惠对人民网、人民日报报网互动的思考,很有借鉴意义:人民日报起步应该是比较早的,方法效果也是比较明显。但是,“浅层次的比较多,深层次的少,零敲碎打的多,整体运作的少,临时性的多,长期性的少,战术性的多,战略性的少。服务、广告、活动等方面挖掘、应用还不够,网络的各个频道对口报纸的专业部门,横向的沟通非常有限,专业性的资源还远远没有利用,所以这是我觉得
人民日报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报网互动,需要报纸和网站形成共识,在共识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的制度和机制,把报纸的新闻、人才、品牌优势和网络科技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局面,使两者交际融合,做到报中有网、网中有报,两者的整体影响力和品牌价值同时获得提升,最终形成报网互动。”①
报纸上网是同步还是错时
报纸电子版上网的时间,目前发现有两种方式:同步和错时。
同步上网的报纸,像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目前占绝大多数。
错时上网的报纸是少数,正处于探索之中。国内以大众日报为例。大众日报原来也是同步上网,今年上半年开始了错时上网的探索,开始是前三版要闻版不上网,仅上网4版以后的电子版。试行了一段,又改为报纸的电子版延迟一天上网。
国外以纽约时报为例。纽约时报将一个新项目《雪崩》报道首发于网络,三天后才印在报纸上,点击是免费的,看报纸是付钱的,它颠覆了以往先印刷报纸后上网的传统理念和做法。他们认为《雪崩》式产品才是全新的媒体,这就是一种全新的讲故事方式,或者说21世纪的新闻模式。该方式既不失专业性,也给新闻业臃肿衰老的身躯打了一针兴奋剂,将其带入新世界中。他们同时指出,现今的媒体反复犯着同样的错误:他们常常改写报纸和杂志版的文章,然后贴到网上,当接受网络之时,也不过是要求网络记者和编辑重复过去在报纸、杂志的工作而已——已经是思维定势了。
对于以上两种方式,读者怎样看呢?笔者从随机调查的不同层次的30名读者中得到如下答案:点击当日报纸电子版的 100%;点击隔日报纸电子版的占40:%;点击第三日报纸电子版的占 6.7%;点击4日以后报纸电子版的占3.3%。点击报纸电子版的理由是:点击当日报纸电子版的——看即时新闻;点击隔日报纸电子版的——当时收不到报纸;点击第三日报纸电子版的——因周末仍没有看到报纸;点击4日以后报纸电子版的——查阅资料。调查结果说明,报纸电子版的影响力、吸引力,随着时间的推延而递减。
有专家认为,报纸上网是同步还是错时,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报网互动是要通过互动实现报纸和网络两种媒介传播效果的最优化。报纸与网络相互借力,网络吸取报纸的内容和资源,报纸借助网络的渠道和平台,两者相互作用,达到扩展传播覆盖地域、扩大受众群体、提高报网用户的效益。其中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报纸利用网络优势对内容进行二次转播,弥补报纸速度慢、覆盖区域受限等不足。第二个层面是报纸借助网络渠道和平台与读者产生互动,将网络作为建言献策、话题讨论、活动参与、新闻爆料、线索征集等的窗口或入口,发挥出网络的优势和特征。
不少专家指出,同步还是错时,孰优孰劣,还要靠实践检验,现在均在探索中,断言还为时尚早。
报纸是全部还是部分上网
报纸电子版上网的内容,目前看有两种:全部和部分。
浏览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等报纸电子版,内容全部上网,查看目前和以往的内容非常方便。这种方式占绝大多数。
浏览人民日报电子版,发现其当天的内容可以全部查看,其他时间的电子版,只能查看前四版,其他的查看不到。只有订阅电子版的读者,才能看到。
读者调查显示,对前者赞成的达100%,对后者赞成的占40%。
对前者赞成的理由是,查看报纸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对后者赞成的理由是,从经济角度讲,无疑是正确的。报纸的内容是文化产品的核心部分,既然隶属于产品的范畴,就不能无偿使用,就应该购买。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现在一些人在网上免费看报纸,已经成为习惯,不再想订阅纸质报纸:电子版又快又方便,花那份冤枉钱干什么?这样长期下去,纸质报纸就会萎缩。
也有人不赞成这种看法,人们阅读有个“恋熟”习惯,对哪一个媒体看惯了,熟悉了,下意识地就直奔那个媒体而去,除非在这个媒体找不到他需要的内容,才去查找其他媒体。越熟越看,越生疏越不愿意看。在大多数媒体免费阅读的大背景下,收费阅读必然流失掉大多数读者。
有读者指出,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分流着传统媒体的受众,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网浏览即时新闻。翻开各类新闻报刊,关于网络对纸媒时代冲击的议论随处可见,既然从网络上看到的新闻更快、更直接,那还要报纸做什么?纸质媒体早晚有一天要消亡。
对“纸质媒体消亡”论,不少专家不认同:我们也许不需要传统报纸,但我们仍然需要靠谱的记者、编辑和评论员。互联网时代,永恒的问题并不是信息不足,而是信息的过量以及真实性。理想的新闻生产模式,应该实时更新,有当事人的直接信息,也要有记者对真伪的查证,编辑对信息的组织和筛选。评论员或分析家们暂且不论,记者和编辑——尤其是兼具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记者和编辑,可不是人人都能干。当然,比起传统报纸来说,记者的任务不在于发掘第一手新闻,而是对事件进行核实,以及做深度报道;编辑们则要具备从海量信息里挖掘真金的能力。但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总要有一些机构把这类人组织起来,形成合力。至于机构名字叫不叫报纸,已经无所谓了。
传统媒体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做出深刻的变革:不仅仅是将内容搬到网上,增加更新次数,还要在不影响信誉的前提下,增加实时新闻,提供当事人与读者互动的渠道。或者,像《经济学人》那样,放弃即时性新闻,而专注于高人一筹的深度报道和专业评论。即使如此,还是要面临盈利问题。广告看起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案:太多的广告会影响阅读兴趣,而越专业的媒体,其读者群就越挑剔。传统纸媒还能搞一个广告增页的名堂,但网站就做不到。那么可行的法子,也只有靠付费用户了。②
从种种争论中可以看出,报纸是全部还是部分上网、是免费还是收费,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注释:
①《人民网主编詹新惠:报网互动运行模式研究》,http://news.qq.com/a/20070203/001730.htm,2007年 2月 3日
②《报纸:在线还是不在线?》,http:// www.guokr.com/post/6858/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3年8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