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学中有个人择原理,指的是之所以宇宙在多种可能的发展途径中出现了生命,是因为生命的起源和发展反过来影响宇宙,让宇宙的各种参数更加适合生命的发展。如今,这样的人择原理出现在了电视界。我们是否想过,众多的雷剧、烂剧出现在荧屏上,并且收视奇高,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
这两年,电视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大数据。观众喜好的桥段、台词、演员,哪怕是一个表情,都被记录成各种数据,最终,编剧导演们根据这些数据来拍摄剧集。大数据在今后的电视拍摄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功能。
●美剧《纸牌屋》是彻底的大数据“引爆者”。这部剧的出品方———美国最大的在线视频付费网站Netflex拥有3000多万用户,这些用户每天在网站产生3000多万个点播行为,还包括400万个评分、300万次搜索请求,网站在看似干枯的数字背后发现用户喜欢导演大卫·芬奇,演员凯文·史派西以及政治题材3个方面具有高度的重合性,于是花1亿美元买版权、请来这些主创拍出《纸牌屋》,结果便是一炮而红。据称,微软、谷歌、苹果、英特尔和Twitter也正在考虑开发自己的类似产品。
●由于自身有“大数据”积累,国内的视频网站也开始尝试自制剧。优酷总裁魏明曾对媒体介绍说:“依靠大数据做出投资判断,第四季的《嘻哈四重奏》根据客户口味加入了‘植物大战僵尸’等的分量,因此第二季提高到7.8分,第三季和第四季则升至9分。”
●上述被收购的克顿传媒,其大数据最成功的案例便是《爱情公寓3》。开始的时候,传统的内容制作商和传统媒体都不太认可这个项目,但通过整体评估和调整,最后,《爱情公寓3》在电视台每集卖出了466万元,新媒体价格150万元,价格相当不错。此外,该公司出品的热播剧《战旗》、《夏家三千金》等剧都有大数据的影子在里面。
“大数据”
这么值钱
股市最大宗
影视收购价值16亿
7月29日,国内A股上市公司华策影视宣布收购一家名为克顿传媒的影视机构,交易金额超过16亿元。消息一经公布便引发好奇:什么背景的公司能创造中国影视业收购史上最大价值?
华策影视总经理赵依芳对记者表示,这个溢价是对未来的合理投资,“我们看中了对方在数据挖掘方面的潜力,还有一个庞大的数据‘金库’。”她认为,建立在大数据平台上的工业化精品生产模式在好莱坞得到了充分验证,以后,华策可以大大降低影视剧投资的风险和成本,提高成功概率。
无独有偶,盛大文学在今年早些时候也对外公布成立编剧公司,将依据“大数据”全新模式创作剧本,网站拥有160万的作者基数,高群书、陆川、芦苇等“编剧导师”将依照受众喜好指导旗下编剧进行创作,确定故事大纲,甚至完善细节。实际上,近几年授权给盛大文学的作品达900部,已经在筹拍、热拍和即将播出的作品在百部以上,无疑会成为有力的竞争者。
“大数据”如此运作
观众举动时刻被记录在案
记者了解到,与其他影视剧公司不同的是,克顿传媒拥有超过100人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团队。
据其提供的资料显示,该公司的数据库收录了自1997年以来近万部影视剧在各平台播出的分地区、分观众群的收视评估情况;收录了国内领先的制作班底信息,有记录的导演、编剧、制片人等均超2000人,演员超7000人,涵盖国内九成以上有播出记录的主创人员以及八成以上的服装、化妆、摄影、美术等其他制作班底成员信息。同时,公司还针对一些核心数据,形成主创搭配、题材市场接受度、需求变化趋势、桥段设计容量等深度数据,向制片和投资部门提供建议。
“大数据”是怎么采集的?简单说,网友的一切收看行为都被“记录在案”:你在哪个地方按了暂停键甚至会回看,说明你喜欢这个桥段,以后在创作时会适当增加;哪个地方快进、跳过去,说明这个地方让观众觉得很闷,以后会减少。同时你的每一次搜索、评论、转发、收藏等都呈现了你的收视习惯以及需求,这对制片方极为有用。
“大数据”还有争议
是制造经典还是扼杀才华
记者获得的一份中金公司对前述收购的研究报告说,“大数据”在科技业早就不是新闻,但在影视业是新鲜事物,这种电视剧制作模式就是消费者直接决定影视公司要拍的戏,从而决定了自己未来能看到什么(包括广告)。
但大数据的出现,对传统的影视创作者们有些难以接受。《媳妇的美好时代》、《双城生活》的编剧王丽萍对记者表示,不太在意这些大数据,“因为电视剧的观众忠诚度很低,也不断在传统电视台和新媒体之间分流”,“当然我写作时首先讲究的是故事能打动自己,其他的我管不了那么多。‘大数据’更多是对没什么地位的编剧管用。”
不过,她说:“一味迎合观众也是不好的。”而她安慰大家不用担心创作因为参考大数据而更加“狗血遍洒”:“狗血和虐心都是短暂现象,起码我周围的编剧都很敬业,所以这个模式不会扼杀才华,做电视剧要有良心,观众市场不成熟,加上作品没有个人风格,往前走会很难。”
而剧评人梅子笑提出了另一个质疑,“且不说收视率造假,连国内电视剧生产机构数量,播出总频道数额,每年国产电视剧的产量、播出量、投资总量、盈利比,电视剧的观众构成,都从未有过精准并形成统一认识的数字。数据不真实可信,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