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抓拍的意味和技法--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3年第1期

摄影抓拍的意味和技法

戴青

2013年07月22日14:19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摄影,这门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的艺术,经过170余年的发展,已趋于多元化和系统化。随着人们审美的更新和摄影器材的进步,抓拍以其生动、自然、朴实、真切的表现方式,深受当代传媒艺术领域的关注。

一、 抓拍概述

抓拍通常是指当被摄对象处于不受干扰的自由状态时,快速地抓取其自然生动、最有表现力的瞬间的拍摄方法。抓拍的根本在于抓,这种有意无意间对某一“决定性瞬间”的即时表达方式,不仅使其有别于其他摄影法,对于纪实摄影者来说更是一种观念、立场和原则。抓拍具有以下基本属性:

1.自然性

自然是艺术美的要素。就像罗丹说他在雕塑中“服从于自然的命令”那样,抓拍正是通过摄取诸多的“自然状态”(生物的神态、表情、动作乃至宇宙万象之天成)来传递特定的身心感受。虽然摄影中为谋求某些特殊效果也常采用人为布设,但最自然的往往是最感人的。

图一

图1是姚明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被抓拍的,没有丝毫做作,纯属即时的自然反应。

2.真实性

真实意谓不矫揉造作,无虚伪掩饰,而抓拍中被摄对象的“无意识状态”恰合此意。对于人物主体,抓拍往往能生动地记录被摄者最真切的行为举止、情感表达等。如图1, 正是通过对姚明“疲惫、关注”真实神态的抓拍,让读者感受到赛场的剧烈及其对赛事的努力和期望。

3.瞬间性

瞬间属时间范畴。抓拍关注的是散落在不同瞬间中的美学元素,这些稍纵即逝的精彩也即布勒松所指的“决定性的瞬间”。“平庸的瞬间”相对而言就只像未到终点的中间准备过程。抓拍的关键就是对这两者的区别和把握。

二、抓拍特定技法分析

要使抓拍摄影免落俗套,除了把握基本属性外,对特定技法的理解运用也很重要。

1.快与慢 相机快门高低速的应用有两层含义:其一,依摄者自身或被摄对象的运动速度而定。对体育竞技、即时活动等快动体,为凝固动作宜用高速快门,但有时以较慢的快门结合闪光灯连闪或多重曝光,非但能凝固动作,更可表达动作的延续,以示运动的全过程。

其二,依作品意蕴而定。慢门(低速快门)所带出的虚影,除能营造更真切的动感,更可使作品具有特别的抽象意味。

2.虚与实 美学中的虚实手法在抓拍技法中同样有其妙用。具体选用取决于作品的最终意趣。可谓“虚实本无意,只缘情境生”。图2图3同样采自白族金花的节庆纪实,前者用“虚法”烘托“朦胧、梦舞、陶醉”的节庆气氛;后者则以“实法”描绘“福愿如虹,缤纷落彩”的形象吉愿,两图都以对民俗风情的生动表达为旨趣。

图2

图3

3.追随与印象 “追随”和“印象”作为较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在抓拍中有特别的运用。两者在技法和效果上各有异同。虽画面都似有虚化成分,但前者重动感而后者更重意境。

“追随”意指对被摄动体运动过程的追摄。即在按下快门的同时,须追将相机随动体作一定幅度的摆动。这种“动清静虚”的对比效果使画面产生强烈的动感。也让读者似有亲临现场的视觉感受。(如图4)

图4

“印象”是对被摄画面给人的总体意境感受而言。一般视觉上避免过多清晰而力求适度的虚幻,正是其对细节的忽略给人以更多的“印象空间”,而且这种以软焦点产生朦胧,再结合对光线氛围的把握,,给画面带来浪漫主义色彩及更深度的感受空间。

三、抓拍方式的选用

1.伏击(人机不见)

伏击抓拍意指在摄取过程中隐蔽自己,避免被对象发现。其要点是对隐蔽地点的选择及对拍摄视野的确保。此法对隐事秘闻、野生摄猎、战地采访等追踪报道尤显重要。

2.突袭(人见机不见)

当发现有价值而 “不愿被摄”的目标,又无合适的隐蔽地点时,可采用“突袭”法。其要领是,为掩蔽拍摄动机,须事先调控好相机参数,时机一到,对象尚未觉察时迅速摄取。如昔日雷巴特、沙乐门将相机藏于帽子、皮包里。

3.声东击西(人机俱见)

如摄影师身份无法回避,为迷惑、转移对象的注意力,可在现场不作拍摄状(如调控相机)或将镜头对着目标以外的其他物体。但真正的注意力仍在目标对象上,伺机抓拍。

4.随顺自然(人机两忘)

当拍摄身份和动机都无法回避时,干脆将注意力放在抓拍本身,如对象的举止、神态、意味、表现手法、视角、构图、用光等,在无碍对象的前提下,追随目标所有的自然过程。待身心完全融入情境,便“人机两忘”了。这在文体演出、庆典活动、新闻采访等摄影中可普遍采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